你好!产业 再见!贫穷

——来自蒲城脱贫一线的故事

发布于:2019-08-15 11:52   来源:陕西日报   

1

蒲城县紫荆公园。通讯员 李玉龙摄

金银花开拔“穷根”

2018年7月,穷了大半辈子的皇玉林出手阔绰,将一沓5000元的百元钞票递给了将要结婚的孙子。可就在前几年,凑出500元对皇玉林来说都是难事。

皇玉林家住蒲城县尧山镇闫家村。老两口都已经70多岁了,年岁不饶人,种粮又赚不了几个钱,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2

6月15日,蒲城县群众正在采摘金银花。 记者 仵永杰摄

“老百姓要想脱贫致富,必须种植经济作物。”在外打拼多年的王春颜返乡后当上了闫家村党支部书记,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闫家村干旱缺水,庄稼十种九不收,于是耐存活、高收益的金银花成了王春颜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的首选。

带着一床被褥、开着一辆拆掉后座的面包车,王春颜带领村民到山东省平邑县去开眼界。王春颜回忆说:“在当地市场,一位老太太提了10公斤金银花就卖了近2000元。我们断定这个产业肯定会有收益,便立刻买了5000株金银花幼苗带了回来。”

有村民怀疑:“干部是卖金银花幼苗,从中间赚差价。”2014年3月,王春颜答应给村民免费提供金银花幼苗,并且和金银花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

即使王春颜免费提供金银花幼苗,皇玉林仍然没有往这方面打算。2014年9月,皇玉林收了玉米后,王春颜撵到皇玉林家地里劝说:“年年种粮食,穷日子啥时候才能到头?”

“我们年纪大了,谁知道种植金银花还要经历什么艰难?”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皇玉林不吃这一套,给王春颜浇了一盆凉水。

“只要你应了这事,我们免费提供金银花幼苗、出人工帮你种。”王春颜承诺,“这金银花适应性强,你们不出大力就能种好,而且金银花效益也不错。”一席话渐渐打消了皇玉林的顾虑,他答应试试。王春颜把自己地里长了3年的金银花挖来栽到皇玉林地里。第二年,这些金银花就卖了2000多元。到了2018年,皇玉林的金银花卖了3万多元。

得了实惠,皇玉林逢人就提种植金银花的好处。他给亲戚朋友说:“大胆种,金银花能富万家。我一个老头子都靠这金银花脱贫了,你们还能富不了?”今年,闫家村村民已经采摘过几茬金银花,每户赚上万元是常事。

尧山镇副镇长常亮说:“金银花的效益很好,必须加大力度推广种植;要研发适合蒲城县种植的金银花品种,做到高产高质;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高品质金银花茶叶和金银花饮品。”

与尧山镇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方式不同,荆姚镇整合资金,打造了占地1000余亩的金银花扶贫产业园,推广技术、统一管理。园区充分发挥镇党委的核心引领作用,形成“强村”带“弱村”的共建共管、稳定运营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今年,荆姚镇共加工金银花干花9000余公斤,带动300余人次的贫困劳动力就业。荆姚镇镇长李小辉说:“这只是示范带动引领,逐步成熟之后,就要引导村民发展金银花产业。”

金银花不仅能治疗人们身体的疾病,也是蒲城群众脱离贫困的一剂“良药”。正如这生命力旺盛的金银花一样,蒲城大地上的人们吃苦耐劳、不甘困顿,一同与命运抗争、和贫困战斗。如今,金银花在蒲城处处盛开,花朵黄白交错,阵阵醇香弥散。

老徐“三迁”

7月24日,在蒲城县苏坊镇党定村,和往常一样,72岁的村民徐振江来到羊舍转了一圈。不为别的,他就想过来瞅一眼。

徐振江一家去年刚搬进了新房。“靠着养殖奶山羊、卖羊奶,我们一家人才住上了新房。”徐振江打开了话匣子,讲起了一家人的“三迁”经历。

为了一家人有个像样的家,徐振江忙活了大半辈子。几十年来,他和家人住过土窑、厦子房、砖砌窑。直到2018年,一家人才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还清了陈年旧账,买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家具和电器。

“我家祖辈是逃难到蒲城的,当时在这里找了一孔土窑落脚。”徐振江回忆说,“住在低矮潮湿的土窑时,整天见不到太阳,粮食还带着一股霉味。”徐振江寻思要找个“挣钱的法子”,他开始养殖奶山羊,但当时的羊奶根本卖不上价。

在土窑里过了近30年的苦日子,1980年前后,徐振江一家人搬到了有两间卧房和一间灶房的厦子房,这是徐振江第一次搬家。他有了儿子后,一家人觉得生活有了奔头。

徐振江逐渐摸清了奶山羊的习性。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和场地,徐振江的奶山羊养殖规模一直没有扩大,奶山羊的数量始终是个位数。

3

7月24日,徐振江正在给奶山羊添加草料。 记者 仵永杰摄

孩子在一天天长大,家里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可养殖奶山羊的收入却没有增加,仅有两间卧房的厦子房也不够住了。

徐振江想换个来钱的路子,他想着种植苹果树兴许能挣钱。为了离苹果园近些,1990年前后,徐振江第二次搬家,一家人从“上面的厦子房”搬到了“下面的砖砌窑”。好在这几孔砖砌窑地方宽敞,一家人都能住下。

搬到砖砌窑后,徐振江开始经营苹果园。但是苹果园浇不上水,果子小,收成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的儿子在上班时腰受了伤,从此干不了重活;老伴长年卧病在床,每月的医药费也是一大笔支出。产业投资的失败、家人的不幸遭遇、日渐增加的花销,所有的压力都压在徐振江一个人身上。

2016年,徐振江终于梦想成真。党定村帮助徐振江协调申请了小额贴息贷款,徐振江用这笔钱购买了十几只奶山羊,初步实现了规模化养殖。同时,党定村建成了专业化的羊舍供养殖大户、贫困户使用,并为贫困户免去水电费和管理费。

“小额贴息贷款提供资金,村上提供了专业化的羊舍。有了资金和场地,我实现了规模化养殖,经济上也翻了身。”徐振江说。

2017年,手头有了钱的徐振江下决心盖新房。2018年,徐振江一家人从砖砌窑搬进了家具齐全的新房,这是他们一家人第三次搬家。不过,勤快了一辈子的徐振江在新家里坐不住。他经常去羊舍里,瞧瞧小羊羔,瞅瞅产奶羊;这边加料,那边添水,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徐振江说:“今年我养殖奶山羊的收入预计能达到10万元,一定会过上更好的日子。”

第一书记为脱贫“画像”

“他伏在陈旧的方桌旁,拨弄着一块电路板,狭小的房间里摆放着各种电器。可能是过于用心,我进门许久,他还没有发觉……”

忙着干活的男人叫赵防震,进屋的人是蒲城县紫荆街道彭村第一书记由光辉。由光辉刚来彭村时,村干部就给他说,村民赵防震因车祸致残,家中没有固定收入,需要下力气扶助。

从咸阳师范学院毕业、当过多年教师的由光辉,总是把贫困户的大事小情记在扶贫日志上。白天,他走访贫困户,关注产业发展。晚上,他还会抽出时间写一写扶贫路上的故事。

当日,由光辉一直忙到夜深,一回到村委会办公室,他就打开本子,写下了开头的那段话。

“2017年7月20日,来彭村已两个多月,之前犹豫过、紧张过,但今天我格外开心……”这是因为彭村的双孢菇大棚主体建成,产业带动脱贫从计划变成了现实。

“开心”的到来并不容易。为发展彭村的双孢菇产业,由光辉带领村干部去山西学经验、到西安看市场、实地取土样并联系专业团队检测土质,最终才确定发展方向。

针对难以打开双孢菇市场的问题,由光辉和村干部决定提高双孢菇品质,拓展市场;发展固定客商,加工符合客商要求的产品;对剩余的双孢菇进行深加工,解决产品保存问题并延长产业链。

5

2018年3月,由光辉(左)在大棚中和技术员沟通双孢菇种植事宜。 资料照片

在彭村发展双孢菇产业期间,贫困户不仅可以在产业园务工赚钱,还可以获得分红。“2018年下半年,双孢菇产业的总利润为52万元。这些钱主要用于给贫困户分红、发展村集体经济。”由光辉骄傲地说。如今,彭村的各种产业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为彭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

双孢菇产业园已成为村集体经济的强力引擎,金银花产业和食用菊花产业正在有序推进,彭村将借助食用菊花、双孢菇两个优势产业,筹划建设“菊花宴”“双孢菇宴”特色农家乐,提升产业效益。

现在的彭村,村貌整洁美观,各项基础设施齐备,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日子好了起来。由光辉说:“总算没有辜负彭村群众的期望。”

“是时候写点东西了,记录下扶贫路上的真实状态。”大学毕业后的数年里,由光辉在蒲城县兴镇中学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和学生接触。在彭村当第一书记后,由光辉想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扶贫路上的故事。

“扶贫路上常见的是艰难困苦,不过也有温情和热心。”扶贫干部的“填表经验”、敢和命运“叫板”的村民、双孢菇产业的发展……彭村扶贫工作的点点滴滴,都成了由光辉笔下的写作素材。

“一缕阳光从双孢菇大棚的小窗穿过,照在我身上,挺暖。在彭村,总有许多像‘一缕阳光陪伴前进’的时刻值得记录——与贫困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落日余晖中,由光辉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记者手记

念好产业经

脱贫攻坚中,产业发展及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蒲城县扭住产业脱贫这一治本之策,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积累等通盘考虑、统筹推进,为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提供了有益尝试。

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产业。因为大多数贫困户缺少劳动力,所以要尽可能选择简单易行、回报较快的产业进行推广。尧山镇闫家村立足本村村民已有的金银花种植基础和种植习惯,建设了村级金银花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在园区务工。

多方联动,实现抱团经营。在扶贫产业发展中,每项产业都会遇到相似的专业问题,因此,必须要将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克服困难。蒲城县各镇全面推行“联合党委+”模式,抱团发展壮大产业。特别是苏坊镇以奶山羊养殖产业为纽带,对各村“村党组织+”产业点进行扩建提升,实现贫困户分红。

精准投资,争取效益最大化。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是做好脱贫攻坚的关键。蒲城县将涉农资金以“拨”改“投”的形式投资到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保证了各村发展产业的经营性资本。各村规划产业项目,经农业部门充分论证、实地核定,核准投资额度。此举能够实现资金精准安全投放和效益最大化,确保群众长久稳定收益,并化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

县区名片

基本县情

蒲城县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总人口80万人,辖15个镇2个街道,共有275个行政村。蒲城县素有“中国酥梨之乡”的美誉,曾被授予“全国优质果品生产百强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等称号。

生态环境

蒲城县持续推进治污降霾、生态恢复,实施造林绿化4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36%,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人文历史

蒲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爱国将领杨虎城、清代名相王鼎、水利专家李仪祉等仁人志士皆出生于此;拥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六龙壁、唐宋双塔、清代考院、文庙等古迹保存完好。

主导产业

蒲城县有耕地160万亩,有“陕西粮仓”之美誉,“蒲城酥梨”“蒲城西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年产值达56.77亿元。蒲城县工业坚持“一区两园、双核驱动”战略,构建起了以精细化工、煤化工、新材料、生物制药、食品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脱贫人口

蒲城县2011年被确定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贫困村119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蒲城县持续精准施策帮扶,全县实现11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639户4074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3.6%降至1.57%。

责任编辑: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