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发布于:2019-09-17 10:13   来源:安康日报   

岚皋县位于秦岭南部、大巴山北麓,属于国家秦巴连片特困区和深度贫困县。全县12个镇136个村(社区),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万人,2015年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2万人,贫困发生率30%。到2019年,全县魔芋基地面积9.4万亩,地里“土疙瘩”成农民致富“金疙瘩”,将小魔芋做成了大产业,谱写了乡村振兴新篇章。

抓基地扩规模 魔芋铺就“致富大道”

8月16日上午,笔者见到岚皋县“张成炳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成炳时,这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在山沟边的一块坡地中侍弄“心爱”的魔芋。他兴奋地说:“今年魔芋长势好得很,预计出售商品芋1万余斤,收入得有3万余元,我干着也来劲,没想到,地里的‘土疙瘩’还真盘成‘金疙瘩’了。”

近年来,岚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打响魔芋品牌,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协会组织、示范带动、大户带头”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突出抓好基地建设、企业培育、技术推广、生产加工、市场营销5个关键环节,已形成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园区化发展的“岚皋模式"。

在产业指导上,由县魔芋产业发展局精选业务骨干实行“一人一镇”的包抓模式,负责与各基地镇的魔芋专干对接,定期对芋农进行指导,将技术和防病药品送到田间地头。同时,为消除企业和芋农的后顾之忧,引导3家产值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在遵循市场价格的前提下,与农户签订了最低收购保护价订单种植合同,并对发展规范化种植面积大、向专业合作社或公司交售鲜魔芋排名靠前的镇和大户,予以现金奖励。

在政策支持下,全县魔芋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农民积极性越来越高。目前,该县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单个农户的“小生产”与整体“大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解决了芋农种植和市场销售的问题,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培育龙头企业 激发项目发展动力

岚皋把魔芋产业当成一项重要支柱产业来抓,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关键举措,全县共培育明富、烛山、天宇等3家产值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建成省级魔芋园区1个,市级魔芋园区5个,建成县级魔芋园区12个,发展魔芋电商企业9家,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 72家。

为进一步促进魔芋产业发展、市场对接和产业扩张,在工作落实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村一名科级领导包抓,一村一个魔芋协会或魔芋专业合作社,一村一名技术员,一村一份定单合同,一村一套考核奖惩办法。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通过项目捆绑一点、财政预算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魔芋产业发展资金,对魔芋企业、园区、合作组织,给予金融贴息和以奖代补扶持。 仅2018年为芋农缴纳自然灾害保险费40余万元,共奖补及贴息372万元,项目扶持资金3000余万元。

县魔芋产业局与中国农科院加工所等科研院所订立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成功总结了多项魔芋抗病高产栽培技术和产品加工技术,先后开发出魔芋精粉、魔芋面条、魔芋方便食品和魔芋保健品等6类21个魔芋系列产品。目前,魔芋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的“绿色银行”。

建设现代园区 魔芋成为增收致富产业

近年来,岚皋县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猛,到2019年,该县农业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59家,累计流转农村土地已达12.8万亩,兴办各类现代园区26个。在流转的土地中,有5.61万亩用于建设魔芋基地。全县有1905户6806名贫困人口将5.22万亩林地和承包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兴办各类现代园区,土地流转费用每亩平均为120元,每年仅流转费用就增收626.4万元,人均年增收920元。

全县共有魔芋加工企业、产品销售企业和现代魔芋园区37家,累计吸纳贫困人口到企业和园区务工13392人,总收入2100余万元,人均增收1560余元。该县明富魔芋科技公司共安排21名贫困人口常年在公司上班,每月平均工资为3100元,人均年收入达1.1万元; 南宫山镇桂花魔芋园区种植魔芋970亩,吸收农民务工87名,年付劳务费85万元,户均增收近1万元。

责任编辑: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