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荡“金”

——来自瀛湖旅游扶贫的观察

发布于:2019-09-20 09:47   来源:安康日报   

7月9日,随着最后一盏太阳能路灯被点亮,瀛湖镇桥兴村5公里的旅游示范路全面完成提升改造——护栏、安全标识、路灯、绿化带应有尽有。夜幕降临后,这条连接滨湖的唐家链子与后山茶叶园区的“大动脉”将和城市的主干道一样灯火通明、车水马龙。

“以后游客到唐家链子游玩,可顺着这条路抵达后山茶园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沿途还可体验农家风味和特色。”走在宽阔平坦的旅游示范路上,瀛湖生态旅游区派驻桥兴村驻村工作队长陈帅兴奋地分析,“有了人流量,就有商机,旅游产业就活了。”

“在桥兴村,旅游和扶贫深度‘联姻’,人气足了,就不怕没有收入。自从瀛湖管委会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并确定‘以旅游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旅游发展’思路以来,桥兴村前进的每一步都与旅游息息相关。”陕文投安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孙世福自有一番思考和实践。

“小地名”变身“大景区”,“公司+村两委+贫困户”架构大旅游格局

2016年以前,提起桥兴村6组的唐明位,村干部直摇头:“整天游手好闲,不问世事。那么大年纪不知道镇政府在哪里,家里请工干农活,工人没走,他自个儿先走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仅靠妻子在外打些零工,日子过得没有一点光亮。”

唐明位的家濒临瀛湖库区,小地名叫唐家链子,因为村民以唐姓为主,过去大家沿河养鱼,收网时远远看去像银链一样,故得此名。从2017年起,这个唐家链子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小地名。

从地图上看,唐家链子所在的桥兴村左邻金螺岛,右邻翠屏岛,发展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但自上世纪90年代瀛湖蓄水,大量好田好地被淹后,农业生产严重受限,沿湖村民多以养鱼和经营农家乐为生,后山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没有人想到搞旅游。2015年,瀛湖生态旅游区驻村工作队进驻后,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瀛湖景区这几年的口碑越来越好,游客连年增长,在景区内发展旅游有先天优势,只要规划好、建设好,就不怕没客源。”陈帅说。

2016年,管委会争取到一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的项目,项目资金500万,怎么用?经管委会会议研究决定,200万用于旅游道路和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之后由陕文投安文旅公司出资700万,再加上剩下的300万资金注册成立陕文投安文旅渔文化公司。重点是这300万资金是以配股形式投入,其中为126户贫困户每户配股2万元,余下48万配股给村两委,每年保底分红均为8%。渔文化公司成立后,以打造唐家链子渔文化村旅游项目为核心,挖掘旅游文化和民俗特色,发展民宿、风味餐饮等项目,辐射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这种被总结为“公司+村两委+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在瀛湖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徐明金看来具有诸多优势:“把村两委纳入进去,一来通过分红提升村级财力,更好地发展生产和公益事业,二来通过村两委更好地组织发动群众、协调解决矛盾、排除阻力。把贫困户纳入可以帮其增加收入,提振发展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该模式把大家拉到同一条船上,增强了主人公意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唐明位的人生彻底发生改观。先是得到2万元配股,一年保底分红1600元,后又争取到一个公益性岗位,每年6000元工资。手头宽裕点后,唐明位振作起来,2016年主动申请,被安文旅交运公司聘为摩托艇司机,每月2600元工资。

唐家链子搞旅游开发,少不了要大规模搞建设。工作了两年后,唐明位从发展大势中看到了商机。2018年9月份,他辞去了原有的工作,花4万元购置了一辆二手货车,专门拉运土方、石料,好的时候一天能挣2000多元,到年底就回了本,当年顺利脱贫。

“以前是穷惯了,感觉日子没有盼头,选择了破罐子破摔。现在村上发展的越来越好,大家都在帮我们,生活有希望、有奔头,我们干活自然也有动力了。”唐明位说,等这里建好,人气再旺一点,就再开个农家乐,把日子过得再红火一些。

牵住产业“牛鼻子”,从“小打小闹”到“抱团”发展

从唐家链子出发,沿着旅游示范路一直往后山走,就是桥心村最大的茶园。42岁的李照兵是这片茶园的“领头羊”,2015年6月他牵头组建了五峰绿色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社员已发展到100多名,其中多半是村上的贫困户。合作社一边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回收鲜叶,一边大量使用贫困劳动力。2018年,合作社回收鲜叶70余万元,支付工资17万元。

在李照兵心里,合作社的今天离不开瀛湖管委会的扶持。2015年,合作社刚成立,管委会无偿提供了3万斤茶籽、10万株茶苗,请省供销社的专家根据当地土质情况定制了20吨茶叶专用肥,之后还多次聘请专家开展茶叶种植、茶园管护培训。

为将茶叶产业做出气候,管委会积极动员瀛湖网箱整治上岸的渔民将资金向后山转移,先后成立了3个茶叶合作社,目前每个合作社的效益都很不错。“实现可持续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前山的滨湖区搞旅游开发,后山因地制宜发展茶叶产业,一条旅游示范路贯穿其中,把前山后山打通,让旅游的效益充分释放。”陈帅说。

过去村上的茶叶产业一直“小打小闹”,生产出来大多零散售卖,没有统一的品牌,很难做出影响力、闯出市场。今年年初,安文旅渔文化公司请专业机构设计了“唐家链子”包装袋,要求全村包括茶叶在内的所有农副产品统一使用“唐家链子”品牌,严格做好品控,加大宣传。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李照兵发现他的茶叶销量越来越好,每公斤最高能卖到1000多元。

2017年,69岁的周国喜顺利脱贫,收入账中,茶叶销售占了很大比例。过去一家人住在大山上,是全村最偏远的一户人家,下一趟山至少半天时间。他和老伴年纪大干不了重活,孙女早年眼睛意外受伤,住院治疗时在外借了不少钱。2015年他萌生了种茶的想法,正愁没资金、没技术时,管委会为他免费提供茶籽、茶苗、化肥,他就此种了10亩,经过几年培育,茶叶长势良好,近两年仅鲜叶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他们(管委会)每年都请专家来培训,叶子采出来有合作社回收,我们只管生产,别的根本不用操心。”周国喜神采奕奕地说。

旅游红利初步释放,穷日子一去不复返

刚到桥兴村,记者提议找几个贫困家庭看看,村上干部第一反应是:“没有,现在大家都已脱贫,基本上都不穷了。”一圈下来,观摩了宽阔平坦的通村路,参观了靓丽宜人的安置小区和自建房,发现旅游产业搞的蓬勃兴旺,村民个个有事干、有收入,确实让人嗅不到一丝“穷味”。在脱贫攻坚“百日决战”倒计时的关键时期,这样的“脱贫样子”让人欣喜。

依靠茶园的鲜叶收入,加上一年6000元的公益岗位补贴和每年1600元的配股分红,2017年,贫困户罗先余顺利脱贫出列。现在全家从15组的大山上搬到村道边,过去爬一趟山回家得半个多小时,山势陡峭,中途还得歇上三四回,现在住在路边干啥都方便,用他的话说:“想买袋盐,沟子(屁股)一扭就去了。”

更重要的是,经济宽裕了,人的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年轻时在山西煤矿干活时遇上塌方,手臂骨折装了钢板,回家后就再也没出过远门,一年到头就在家门口种些庄稼,生活一直没有起色,那时的罗先余酗酒、说大话、扯皮顿筋,乡亲见了他都绕着走。现在精神振作了,哪里有活干他就去哪里,在工地上也勤劳负责,打过交道的老板有活了也都抢着找他干。

一家人的关系也因为他的转变更加和睦,过去妻子老和他争吵,如今态度好了,还在翠屏岛酒店客房部谋得一份工作,儿子暑假期间也在景区的餐饮店当上了临时工。目前,家里除了80岁的老母亲,每人都有收入。“虽然现在工作也不轻松,但在家门口上班能顾家,也更有尊严。”罗先余满足地说。

贫困户的生活蒸蒸日上,非贫困户也越过越红火。家住唐家链子的梁永菊,过去经营一家农家乐,丈夫在瀛湖跑游船,虽然收入还不错,但常常忙得没日没夜。“两个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遇上旅游高峰期,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梁永菊回忆,那时候夫妻俩常常因为孩子的教育而争吵,心里从来没有踏实过。2018年,瀛湖启动游船改制,家里的游船被回收获得一笔补贴,丈夫因此被聘为安文旅公司的职工,五险一金都有,上班规律了,收入也更加稳定。去年9月,渔文化公司在唐家链子搞民宿开发,她把自家房屋租了出去,协议期20年,每年补偿8万元。现在一家人在安康城区买了房,两个孩子也都转到城区上学,为生活奔忙了十几年的梁永菊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家庭。

这样令人欣喜的变化不是个例。四年来,全村累计脱贫120户470人,贫困发生率从33%降到2.52%,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8000余元增至2018年的15000余元。

于村民而言,美好生活绝不仅仅体现在收入上。“四年来,投资1777万新修9条23.48公里通组道路,交通条件大幅提升;新修10口水窖、3处抽水站,让全村人吃上放心水;提升改造 10户危房,分散安置12户贫困户,45户困难群众搬进了安全舒适的安置房;投入300余万改造提升玉岚九年制学校、桥兴幼儿园,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新农合参合率100%,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100%,农村医疗环境、健康意识显著提升;18个困难家庭获得公益性岗位,30余名群众进入瀛湖景区务工,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对于瀛湖管委会驻村帮扶带来的变化,村支书唐瑞邦如数家珍。

“旅游扶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经过四年的接续努力,现在旅游红利才初步释放。桥兴村的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这里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未来要打造更多立体的、可持续的旅游业态,让村子实现自我造血,把所有村民都嵌入产业发展的链条。”采访中,瀛湖管委会主任张峰如是说。

责任编辑: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