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创新机制破解民营企业人才“四难”问题

发布于:2020-03-18 16:08   来源:陕西网   

  榆林当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民营企业作为榆林追赶超越的战略重点,但面临着人才招不来、引不进、留不住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榆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落实省委提出的“两个更大”要求,榆林市创新人才工作政策,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实施“人才引领助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行动计划”,着力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提供更有效率、更加精准的人才服务,从根本上破解用工难、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问题,用政策红利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2019年榆林市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民企工作签约仪式

  2019年榆林市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民企工作签约仪式

  打破体制壁垒,涵养人才“蓄水池”,破解民营企业用工难题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还存有“铁饭碗”情结,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企通过市场化招聘的多为大专、中专学历,这种引才上存在的先天短板,严重制约了民企的长远发展。2014年以来,榆林市实施“企业白领计划”,采取民企申报计划、政府统一招聘的方式,先后选聘1250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500多家民营企业工作,除企业发放工资外,市财政连续3年每人每年发放2.4万元薪酬补贴,累计发放4680万元。选聘的人才有20%进入核心管理层、50%得到职务晋升、50%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比如,清涧县一些民企通过这一政策支持,打造出“塬上妹子”等陕北特产品牌,仅2017年销售滞销红枣8700万斤,为农民增收和产业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才机制的创新引领和财政资金的有力支持下,有效转变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升了民营企业家的人才理念,带动了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为民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榆林市首批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在陕西绥德臻梦镁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举行,董事长黄小波和时任总经理常毅传举牌合影。

  榆林市首批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

  转变政府职能,搭建人才“孵化地”,破解民营企业引才难题

  针对榆林民营企业科研能力不强、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榆林市主动为民企“筑巢引凤”牵线搭桥、“招贤引智”出钱出力,着力打通堵塞民企发展的“智力通道”。2016年以来,市委组织部每年举办一次高规格“榆溪学者论坛”,邀请海内外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共商民企创新发展,共话人才项目交流合作。支持民企开展柔性引才工作,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鼓励引导规模以上或涉农民企,与知名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进知名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立分支机构,加快民营企业人才孵化基地建设;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市级专家工作站,为每个工作站发放20万元的建站资金,依据进展再给予经费追加。目前,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在农业、医疗卫生、镁产业、装备制造等方面,柔性引进专家58人,建成3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8个专家工作站,增强了民企依靠高端人才转型升级的动力。依托院士工作站,解决了治沙造林和生态修复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助力了榆林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研发出1800毫米高精度宽幅镁合金板带材,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榆林民营企业家大讲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榆林民营企业家大讲堂

  加强非公党建,建好红色“加油站”,破解民营企业育才难题

  党建引领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政治保障。榆林以“红色领航、绿色双强”为主题,以扩大“两个覆盖”为基础,以培育党建品牌为抓手,在全市3953家非公企业,单建党组织632个、联建126个、挂靠1115个,指派党建指导员1197名,91.8%的非公党组织阵地达到了“六有”标准,基本实现了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实施产业事业、青春创业、代际接班、榆商精神“四个计划”,精心培育以“民营产业、民生事业、民众财富”为核心的非公党建品牌。将民营企业人才培养纳入《榆林市2018—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举办“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教育轮训活动,围绕“西迁精神”、转战陕北革命精神、榆林治沙精神开展主题培训,用党的思想武器武装民企人才头脑,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用企业家精神激发民企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投身到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大力开展民企人才精准培训,通过举办民企经营管理人才高级研修班、民营企业家培训班,并借助各类工作站,累计培养民企人才600多人。探索建立民企国企双向交流挂职机制,从2019年起在市属国企选派熟悉党建和人才工作的管理人员,在民企中选派中层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双向交流挂职,通过典型培育特色党建、示范引领追赶超越、实践锻炼全面提升,助力民企党建工作和人才能力实现“双提升”。

  优化营商环境,搞好服务“三部曲”,破解民营企业留才难题

  针对民营企业人才的市场化特征,榆林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要抓手,唱响政策落地、服务优化、激励保障“三部曲”,让民营企业人才热爱榆林、扎根榆林,放心发展、放手发展。唱响政策细化落地“前奏曲”,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将体制外和体制内人才统一纳入全市人才工作大盘子,在引进、培养、使用、保障和重大人才项目上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唱响服务优化“进行曲”,建立市级领导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联系2户非公有制企业,常态化深入基层和民企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在非公党建活动基地开设民企人才服务窗口,为民企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咨询,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榆林市非公经济发展研究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社会第三方民企服务机构,完善民企人才服务体系,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唱响激励保障“交响曲”,畅通民企人才建言献策渠道,提高民企人才在“两代表一委员”中的比例,邀请参加重大研讨活动、国情研修培训,在涉及民企政策制定方面,广泛征求民企人才意见,回应民企诉求和关切。每年组织民企人才参加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级人才项目评选活动,对纳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民企人才,每人每年发放1.2万元生活补助,每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考核优秀的发放8000元考核奖金,组织休假疗养,增强民企人才归属感、成就感。

  榆林市通过精准对接民企人才需求,深化政策有效供给,有效帮助民企解决了用人、引才、育才、留才现实难题,为民企发展创造了一片广阔的沃土,赋予了强劲发展的新动能。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6.2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0%;从业人员115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85%;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647.5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二;民营企业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近50%。民营企业为榆林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两个更大”要求提供了更持久的源动力。

责任编辑:崔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