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洛南县:小康路上牵手行 带动就业破解增收难题
发布于:2020-06-24 14:54   来源:西部网   

五月的洛南县杨川村,山清水秀,生机勃发。

商洛市洛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华山之南,距西安市108公里。近年来,一个个特色产业交相辉映,一项项措施生根发芽,扮靓了这座美丽小城。建设扶贫社区工厂、发展“8+X”脱贫产业、推行“技能培训+社区工厂+贫困劳动力就业”模式等,助推洛南脱贫攻坚驶入“快车道”,秦岭深处群众向小康生活稳步迈进。

脱贫有实招:“产业集群”筑根基稳定增收促脱贫

发展艾草种植业和加工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月7日,在洛南县保安镇眉底村陕西欧标新星兔业扶贫有限公司8号兔舍里,48岁的贫困户祝战民身穿工服,忙碌地“看护”着6600多只兔子。工作一个月,他可以领取2700多元工资。而在欧标新星兔业扶贫有限公司的9个兔舍里,目前存有1.2万只兔,是全县6个镇13个村上千户贫困户增收的希望。

近年来,洛南县把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发挥地域优势,精准谋划产业集群,以光伏、核桃、烤烟、食用菌、脱水蔬菜、辣椒、油菜(油葵)、中药材、特色养殖九大特色脱贫产业和三产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打造“9+X”脱贫产业集群。形成产加销一体、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县2.9万户10.2万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洛南县景村镇何沟村村民正在栽种红仁核桃树苗。

按照县域、区域、镇域三个层次,洛南县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谋划布局25个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着力构建“产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镇村户覆盖”的集群化发展格局。通过市场化招商推进,先后招引盛大红仁核桃、陕西欧标兔业、坤元万寿菊、维维核桃深加工等15个农业龙头企业项目落地。

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一座座社区工厂鳞次栉比,一个个劳务品牌异彩纷呈,一场场就业培训如火如荼……远元商学院落户洛南,陕西金翼服装“金凤凰”栖息洛南,红海、众望红等人力资源公司进驻洛南,“洛南月嫂”走出洛南创出品牌,洛南县创业就业扶贫工作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洛南县着力破解农村“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贫困劳动力增收难题,把劳务输出、促进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作为就业扶贫的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集群。

2019年,洛南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4万人,创收11.9亿元,通过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2803人,认定就业扶贫基地28个、社区工厂13个,吸纳劳动力稳定就业1600人,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数据看发展:全县8989名义务教育段建档立卡适龄儿童无辍学

脱贫故事汇:勤劳务工摘穷帽贫困户致富有门道

荆淑霞忙着往车上装货。

今年43岁的荆淑霞是洛南县王沟村人。以前荆淑霞夫妻俩一直在家务农,平日里种点庄稼和药材,家里有年迈的婆婆,听力残疾的大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因为经济来源有限,生活负担很沉重,每年除过吃穿用度,所剩无几。随即,荆淑霞家被村里纳入了贫困户。

为了解决两个女儿上学问题,荆淑霞一家搬到了镇上,丈夫平时外出打零工,而荆淑霞回到老家的山上挖药材补贴家用。经人介绍,镇上新建了一家食用菌种植基地可以去打工挣钱,荆淑霞抱着试试的态度去了,却没想到一去就干到了现在。

勤劳务工摘穷帽。

刚开始,从来没接触过食用菌的荆淑霞面对工作有些不知所措,但是经过公司每年不下10次的培训,她现在不但掌握了基本的食用菌栽培技能,还成了公司里的“全才”,从接种、管理到采摘、分装,都十分熟练。现在,她可以每天拿到40元的工资,每个月有1200元的收入。

以前到处打零工的丈夫,看到在基地务工比较稳定,从2019年开始,夫妻俩决定一起在食用菌基地务工,每月一共能挣到3600元。今年20岁的儿子通过在技校学习,在县城的一家酒店做面点师傅,有了收入。

靠着勤劳的双手,荆淑霞一家摆脱了贫困日子越过越好。2019年,他们一家人在紧挨着食用菌基地的移民搬迁小区分到了新房子,比起以前一家5口挤在租来的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把就业岗位送到困难群众家门口,让贫困群众顾家挣钱两不误。

回想从当初在贫困的道路上无所适从到如今稳扎稳打地做好自己的养兔产业,洛南县保安镇杨庄村村民余文平感慨万千。

几年前,余文平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做饭也没有专门的厨房,屋子很是冷清。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镇村干部多次建议余文平搞点养殖,确保短期能够脱贫和长期稳定发展,并一条一款地把具体扶贫措施写在《脱贫攻坚帮扶明白卡》上,挂在屋门口。“村干部帮我硬化了院落,疏通了自来水,尤其是帮我仔细地算账,家里现在养多少肉兔最合适,多长时间能见效,这些都跟我说得清清楚楚,让我非常放心地准备大干一场!”余文平说。

一年后,余文平养殖的肉兔越来越多,杨庄村其他的养殖户遇到问题还常常登门请教他。养兔已经成为他的事业,他也因为这份事业彻底摘下贫困户的帽子。

“现在脱了贫,终于能安心踏实地在家挣些钱,照看好儿子。脱贫只要肯想、肯干就一定能够实现!” 余文平说。

(部分文字内容、图片综合新华社、陕西日报、商洛日报)


责任编辑: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