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陕故事(15):一位宜兴教师的延安情结
发布于:2020-06-28 17:37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杨俊生

“到延安去!”曾经是无数青年人在那个特殊时代的伟大追求和梦想。

尽管烽火连天,尽管路途遥远,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就是一面旗帜,延安就是中国有志青年心目中的理想灯塔。

我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都是在安徽度过的。于我而言,延安始终停留在文艺作品中——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曾多少次,我一直在告诫自己,找个机会,一定要到延安去一趟。因为那里有中国革命的根和魂,因为那里留存着多少人的热血和梦想。

后来我到了江苏宜兴工作,我一度有些失落,因为从距离上看,我离延安市越来越远了。

2018年夏天,宜兴市有关部门发通知,欢迎江苏的教育工作者去陕西支教。我连忙问:“是陕西哪里?”

同事告诉我,是陕西延安。

我几乎没有犹豫就报了名,报完名才想起,也许冥冥之中延安和我就有一个约定。

2019年8月14日傍晚,经过了一番长途跋涉,我从江苏宜兴来到延安市一中,开始我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

到学校时正值当地高一学生军训。看到支教老师来了,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过来帮我搬行李,黄土塬上纯朴的的学生们,就这样走进了我的生活。

8月15日早晨7点多,我和无锡来的支教老师一起来到延安市一中操场,观看延安一中高一新生汇报表演。

因为是军训的最后一天,好多学生家长也来参观。看着这些朴实的学生家长,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描写的黄土高原上的百姓。

黄土高原早晨的太阳很是毒辣,军训汇报的主席台上就座着延安市一中的领导,主席台两边分别坐着学生家长,我先在家长区域观看,实在忍受不了太阳的毒晒,就跑到阴凉的地方观看学生表演。但后来我惭愧地发现,整场汇报表演中没有一个人像我那样去躲太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和家长,大家都精神饱满地看完了整场汇报。

脸上始终洋溢着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气神,这是延安的中学生留给我的初印象。

在延安一中支教的日子里,另我印象深刻的是生活和工作始终被书香包围。

初到延安,我教两个班学生的语文。在了解学情的时候我的知,高二(5)班学生非常怀念原来的语文老师段菊阳。

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段老师简直就是“女神”。原来在延安“支教”的那段时间里,段老师花了整整一学期的时间带领学生们阅读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是一段让许多学生如痴如醉的日子……

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得我每次给高二(5)班上语文课时都感到莫名的兴奋——这个班学生阅读量很大,知识面比一般学生宽很多。

为了延续段老师的阅读传统,我开始和学生们一起阅读《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为了研究路遥,我和学生一起读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厚夫的《路遥传》等。为了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让学生比较《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的人物形象特点,并让学生阅读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让学生认识于连的人物形象,并与孙少安、孙少平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

学生们是喜欢阅读的,语文教学要改革,就要从一节语文课开始。在我看来,阅读名著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的精神成长打下坚实的底子。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精神底子铺垫好了,会让整个人生充盈着真善美。高二(5)班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香班级”。

延安学生浓郁的读书氛围还让我想起了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姓名的由来。路遥读中学的时候,听老师说苏联的少校加加林要驾着飞船上月球,然后就把《人生》中主人公叫作“高加林”。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教师唤醒他们沉睡的内心,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教师还有什么理由担心学生学不好语文?

   2019年10月14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我发现王波副校长、鲁玮副校长在操场散步时,都在用手机听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的《主角》。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个人爱好。但渐渐地我发现和我一个办公室的侯苏玲老师、赵玉宁老师、王娟老师也在听《主角》,再后来,我发现隔壁办公室数学老师冯江飞也在听同一本书。

这让我很是惊喜,学生喜欢读书,教师喜欢听书,这种场景我多年都没有见过了……这,就是延安。

如果说无锡的教育是充满智慧的,那么延安市一中的教育则是严格而有序的。当严格的制度遇上真实的教育情境,就需要教师充满智慧地去解决。而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求教育者充满人情味,有人情味的教育才有温度,我喜欢有温度的教育。

有一次我给某个班上课时,偶然发现一位个头不高的同学坐在最后一排听课,似乎很吃力。再仔细观察发现,由于他个子不高,总是被前面的同学挡住看黑板的视线。

我问他,为什么坐在最后一排?他低着头不回答。

其他同学下课后悄悄告诉我,每次考试完,为了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就让成绩最前面的学生先选择座位。这位同学成绩中等偏下,最后选择座位,只能坐在最后一排了。

但是他个子的确太小,看着让人心疼。我联系了主任老师,建议把这位同学调到讲台前面第一排的座位。

时间过得很快,2019年我在延安生活工作了整整140天。今年年初,因为疫情的影响我来延安时已经学期过半,每每想到这里,内心愧疚不已。

再有两个多月,我就要离开延安了。虽然我只是一个平凡的过客,只是一位普通的支教人员,但让我引以为豪的是,我曾经在这里“用心”支教过。

这一生,我不仅来过延安,还曾是延安的一员。

(作者系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教科室主任,现在延安市一中支教)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