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对助脱贫 社区帮村添动力
发布于:2020-07-08 15:08   来源:调研与决策   作者:柏海成

汉中市汉台区立足区情实际,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城乡结对·社区帮村”社会扶贫新路径,推动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着力构建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协作扶贫新格局。

立足区情明思路

坚持大扶贫格局,实行城乡结对帮扶,既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有力举措,也是基于汉台区情实际的现实考量。

一是充分发挥城市优势。汉台区地处汉中市中心区,总人口56.67万,其中农业人口22.03万,2018年城市建成区32.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4.2%,三次产业比重为4.5∶47.2∶48.3,城市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占比居全市首位,二、三产业绝大部分分布于中心城区及城郊。汉台的资源优势在于城市,在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城市作用不可缺位,城市反哺农村至关重要。

二是有效弥补扶持短板。汉台区是汉中市唯一一个非贫困县区,中央和省上有关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若干政策无法惠及汉台,在争取国开行贷款、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和省市部门单位包扶等方面均受到很大制约。只有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一切资源潜力,广泛凝聚攻坚合力,才能有效缓解和弥补“外力”不足的影响。

三是努力实现互促共建。城市基层党组织拥有的党建资源相对丰富,在加强班子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引领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等方面能力较强。农村党组织受干部年龄、学历、经历等方面限制,引领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弱。开展城乡结对联建,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四位一体”强推进

汉台区创新开展脱贫攻坚“城乡结对·社区帮村”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面对区情实际建立健全“四个一”工作模式,组织发动城市力量尽锐出战、合力攻坚,努力画出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同心圆。

(一)“一盘棋”谋划,构建社会扶贫新格局。把城乡结对帮扶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途径,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一是健全帮扶体系。2017年5月在东大街道办试点先行,同年8月全面推进“城乡结对·社区帮村”工作,优化调配帮扶力量,5个城区街道办51个社区与7个镇(办)50个贫困村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二是健全运行机制。逐级建立联席会议、定期例会、督查通报等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掌握工作进度,街道社区与结对镇村“一月一主题”,实现结对帮扶常态化、制度化。三是健全考评制度。将城乡结对帮扶纳入城区街道党建责任清单,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分值权重提高至10分,有力夯实了城乡结对帮扶责任。

(二)“一面旗”引领,“三共”同施强党建。支部“结对子”、党员“手拉手”,以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一是基层组织共建。结对镇办、村社区党组织在制度规范化建设上相互促进,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务骨干上相互帮带,在开展党建活动上相互合作,有效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二是党员队伍共管。积极推行社区党员进农村、农村党员进社区“双进”方式,村社联办“主题党日+ ”活动100余场次,通过专题座谈、实地观摩、交叉讲党课等形式,增进了党员之间联系互动,激发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三是帮扶活动共办。组织发动城区200余家“双报到”单位、爱心企业和近千名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结对帮扶,通过组团服务、志愿服务、“结对认亲”、认领“微心愿”等方式,自觉融入扶贫工作,凝聚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形成了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生动局面。

(三)“一体化”推进,找准资源配置新接口。立足资源禀赋和需求实际,紧盯村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聚焦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文化励志、特困帮扶等方面,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0余万元。筹措帮扶资金45.6万元,支持贫困村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村卫生室及活动阵地建设等。产业对接增收,帮助贫困村因地制宜挖掘致富“金点子”9个,筹措产业帮扶资金33.4万元,帮助贫困村实施百亩辣椒园、帐篷酒店及莲藕深加工等项目;采取“农户+合作社+市场”方式,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设立销售专区,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问题。文化教育励志,举办扶贫文艺演出32场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20场次,向贫困学生捐赠助学金26万元、学习用品7万余元。就业创业帮扶,举办专场招聘会5次,提供就业岗位900余个,实现家门口签约就业68人。爱心企业纾困帮助贫困村成立劳务公司,开通贫困群众就业“绿色通道”。健康义诊上门,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义诊和知识宣传29场次,捐赠价值2.6万余元医疗用品,1370余名群众受益。特困家庭解忧,慰问困难党员群众、退役军人520余户,发放慰问金9.6万余元,捐赠慰问物资28.3万余元。

(四)“一揽子”配套,激发城乡协作新动能。积极倡导社会参与扶贫,坚持正向激励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介,广泛宣传社会结对帮扶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大力推广“中国社会扶贫网”,促进资源与需求规范有效对接,大力弘扬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新风尚。二是规范物资管理。全面落实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执行社会扶贫资金(物资)管理有关规定,专账管理,精准使用,主动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对结对帮扶成效定期跟踪回访、年度综合评价,对帮扶工作突出的街道、社区、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20余家企业(社会组织)先后被区委、区政府授予“社会扶贫先进单位”。

实践引发新启示

汉台区全面推进“城乡结对·社区帮村”工作,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壁垒的社会扶贫新路子,也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一体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党建引领,社会参与,是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动力之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领导是关键,也是根本保障,要善于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汉台区树立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将城市的优势党建资源输送到农村,帮助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犹如一针“催化剂”,有效提升了贫困村党组织组织力。同时,以党建挂帅,发挥政治引领、政策指导、资源整合功能,创新活动载体,积极牵线搭桥,激发扶贫热情,广泛凝聚力量,形成扶贫共识,开创扶贫、党建互动共赢。

(二)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是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根本要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社会扶贫要体现“精准”要义,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汉台区坚持因村施策、按需结对,把党建工作规范化程度高的社区派到党建薄弱村,把集体经济实力强的社区派到经济脆弱村,把辖区商贸流通业发达的社区派到产业村,确保结对帮扶全覆盖、作用发挥最大化。城乡基层党组织高效对接,立足实际,深入研判,找准结对帮扶着力点和城乡利益链结点,聚焦乡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志智双扶、特困帮扶等方面,推动城乡各类要素资源有序合理流动、精准对接,让贫困群众真正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拓宽了贫困村和贫困户增收渠道,激发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城乡融合,良性互动,是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只有破除二元壁垒,才能实现城乡融合、互惠互利,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汉台区以城乡党组织联通共建共享为抓手,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引导城市人才、资本、技术、文化下乡,聚焦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社会化服务,帮助贫困村挖掘致富“金点子”,发展产业项目,壮大集体经济;搭建“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消费扶贫”等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将贫困户就业创业意愿和城区企业用工需求有机结合,开展技能培训,拓展贫困群众就业创业门路,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四)健全机制,营造氛围,是做好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推进结对帮扶常态长效,必须在建机制、促长远上下功夫。汉台区在推进“城乡结对·社区帮村”工作中,树立鲜明的目标导向,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工作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城市基层党组织帮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分外事”变成“分内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帮扶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典型案例,大张旗鼓地为优秀扶贫者点赞,对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表彰,让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作者系汉中市汉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邓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