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毕业了,不舍和中国说再见
发布于:2020-07-10 09: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收到5名来华留学生的中文作文,有些出乎编者意料的是,他们有的是从19岁才开始学中文,有的刚到中国留学时一点都不会说中文……如今,他们是“汉语桥”比赛的获奖者,是可以和中国学生一起上全中文授课课程的学习者,是推动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行动者。

2020年,他们迎来了别样的毕业季。回望在中国的学习时光,他们有不舍,更有憧憬——续写和中国的故事。

 在书卷和山河之间

強为韬

当我还是孩提的时候,我的父母离开中国,远赴美国求学,我也跟随他们远渡重洋。时光转瞬十几年,2000年年末我再次踏上故土,作为学校管弦乐团的一名成员随团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访问,并在国内的多个城市巡回演出。旅途中,我惊讶于国内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着迷于过去仅能在家中体验的文化传统。也正是这次旅行,时隔多年之后我再次与在国内的大家庭团聚,也在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我的奶奶。演出结束后即将离开之时,我的内心五味杂陈。

在大学的几年间,我有幸接受了良好的通识教育,这不仅满足了我广泛的学术兴趣,也让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

我的本科学校耶鲁大学的学分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课程和学分安排。由于选择双专业的缘故,我仅有很少的选修课选择空间。我把那些仅有的学分全部用来修读汉语语言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以及近代中国国际关系史等科目。在学习的过程中,正是那些迷人的历史进一步激发了我对中国的兴趣和向往。为此,我选择休学1年,在相关奖学金的资助下,前往北京语言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汉语语言的深入学习。在北京的这一年,我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这片土地也越发地令我着迷。

2017年,我再次回到校园,以 “燕京学者”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燕京学堂是北大成立于2014年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它秉承北大深厚的人文社科传统,旨在培养能够在未来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在那里,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相遇。这些青年学者们不仅富有强大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并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也成为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与他们的交流——无论合作抑或分歧——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到如何能将课堂中所学的抽象的理论概念付诸实践。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也让我开始深入了解那些我以前并不熟悉的国家。在北大的日子,从他们身上,我开始领悟 “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正含义。

从农村到城市、从区域到世界、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仍然在经历快速的发展和转型。我热切地探索着中国文化,但我的早期尝试也不免受制于磕绊的中文表达和有限的处世经验。即便我身上有着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探索的热情,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和丰富多样的风土人情面前,我仍旧会感到不知所措,但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在燕京学堂的几年中,我曾在西安欣赏中国戏曲,在北京体味胡同烟火,在雄安泛舟掘鲤之淀,在贵阳远游山水风光……在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同时,我也在思索这个国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我的这些见闻得以在理论和历史的学习中找到对应。慢慢地,剧院上演的戏曲与历史事件之间开始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北京城里的胡同也越发显现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历史传承。泛舟于“九河下梢”的白洋淀,我感受到雄安新区的发展潜力;远足贵州山脉,我亦感叹山区旅游业巨大的发展潜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卷和山河之间,我接受了真正的“中国教育”。

回顾北大生活,我很幸运能有机会以跨学科的角度来了解中国。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在一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实习期间,我带领的团队负责向跨国公司、国有企业等合作伙伴推介公司前沿科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汉语语言能力也突飞猛进。

回溯过去,我将永远珍重在中国的这段让我用力成长的时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将继续为成为中美沟通的桥梁而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美国留学生)

 我在中国的故事还没结束

王 笑

“中国现在正在举全国之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我在中国这个国家待了七八年,渐渐产生了归属感。我在这里从来不觉得陌生,现在看到我的第二故乡面临困难,虽然我有回到埃及的选择,但这里也是我的家,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同时也拥有了面对一切的勇气,我真的舍不得离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父母希望我回国,2020年1月31日凌晨我在脸书上写下如上文字,既让父母安心,也希望告诉大家中国抗击疫情的真实情况。

我没想到的是,疫情会在全球蔓延,埃及也未能幸免。在此背景下,我能做的是将自己在中国抗击疫情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

记得有一家阿拉伯媒体联系我,希望我分享自己在中国的抗疫经验,我便通过不同的渠道拍了阿拉伯语视频教大家如何做好防护并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视频反响很好,大家不仅看到了中国防控疫情的能力,也从我的分享中学到了很多防疫知识。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有两年没见过父亲,当初曾对他承诺,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就带给他看,但现在因为疫情影响,还回不去。

2020年是让我难忘的一年,我一直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但今年也常会感到感伤、紧张。真心希望全世界能早日战胜新冠病毒,生活能回到正常轨道。

5月31日,我实现了在2020年年初对自己许下的第一个承诺——博士论文答辩顺利通过。疫情期间,我将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博士论文上,每天都给自己定一些具体的目标,因为拿到博士学位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愿望,还承载着我父母以及生命里很重要的人的期望。我还记得,我完成论文的那天,真的是松了一口气。

历时5年的博士学习与生活仿佛一眨眼就来到了尾声!蓦然回首这飞逝而过的5年,那是令我万分感慨而又最重要的人生时段,我不仅在学术方面完成了博士论文,而且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学到了很多。在这期间,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积蓄了前进的动力,也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自从完成论文答辩到今天,一切渐渐变得平淡。在线完成论文答辩和毕业典礼,我还是有些遗憾,因为想穿着毕业服装跟敬爱的导师和可爱的同学们一起拍毕业照的愿望没有实现。

回望2020年这半年多的经历,我并不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留在中国的决定。如果时光倒流,我还是会选择留下来和中国人民一起抗疫。

这半年来我也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我知道生活又苦又甜,但是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事情实在是太不一般了,但我一直告诉自己要积极面对、保持乐观,这是我在中国学习生活这么多年来学到的生活态度。

我在中国的故事还没结束,我相信美好的故事在等着我。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埃及留学生)

责任编辑:万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