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

——“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于:2020-07-10 20:16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薛伟江 黄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提出的“把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一流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基地研究高地思想阵地”要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6月30日下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社、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以线上视频和现场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看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学术研讨会”。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副院长陈江生分别主持了第1单元和第2单元的会议。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发言,张占斌作会议总结。与会专家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从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分析比较,研讨了抗疫背后的中国能力和中国之制,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并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对策建议。

“双统筹”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全面展示中国制度优越性是理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一个“重要窗口”来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暴发是对世界各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大考,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和各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首先要全面展示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政党制度,从苏东剧变开始,从来都是西方敌对势力试图颠覆社会主义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影响我们国内许多理论工作者的思想误区。其次要用事实回答中国制度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制度的合法性,归根到底,来源于中国制度的人民性。中国制度的合法性,还体现在中国制度的有效性上。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各个方面优势的“合力”,已经转化为巨大的治理效能,为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从一般性、普遍性维度全面分析了疫情防控彰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彰显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显著优势,也突显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本质区别;二是“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突显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三是全民动员、齐心协力,彰显了社会主义紧紧依靠人民的显著优势;四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五是坚持自我革命、自我完善,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更加成熟定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严教授以美国为例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几近失控的疫情与骚乱背后积重难返的社会弊端与制度痼疾。一是贫富分化。近三十年来,美国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趋严重。二是阶层固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美国社会的流动性明显减弱,阶层固化程度逐步加深。三是权利虚化。所谓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是美国长期以来一贯宣扬的价值观念,但由于过于侧重政治权利和过于侧重形式民主、程序正义和机会平等,忽视了实质民主、实体正义和结果平等。四是政治极化。一方面,美国两大政党越来越异质化,两党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明显,形成“否决政治”。另一方面,美国整个社会也越来越分裂为政治观点、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两大群体,两大群体之间重叠和共识越来越少,对立越来越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研究员认为,在西方国家社会治理明显呈现制度局限、制度困境、制度衰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成效和制度成效越来越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在这次全球疫情防控中,中国为世界赢得了宝贵时间,积累了有益经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面对疫情却陷入了制度失灵、政府失职、管理失效、社会失序、物资调配失策、病毒传播失控、感染与死亡人数激增的混乱局面。这一治一乱的鲜明对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领导下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机制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更深切认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辛鸣研究员认为,抗击疫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在常态化背景下能取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在非常态背景下同样能创造奇迹,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崭新阶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曙光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文明进步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世界现代化变迁史以及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虎学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特色在指导思想层面的体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优势在指导思想层面的体现。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原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科学社会主义》总编辑秦刚教授认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社会才有强大定力,才能同心同德,筑起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屏障。第一,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无论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巨大政治能量、社会能量的政党。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可以形成有效的组织体系,保证各项制度协调高效运转。第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有利于形成推进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海青教授认为,中国国家治理最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特质与领导特点决定了治国理政的主要方式。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其具有强烈的历史情怀与担当意识,疫情防控的整个过程充分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初心与使命。

抗疫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研究员认为,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了重大考验。面对磨难,中国人民展现出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协作精神、各行各业的担当奉献精神、以高尚的情怀和开阔的心胸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开放包容精神,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升华,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成为最终战胜疫情的宝贵精神财富。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王树荫教授认为,抗疫斗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彰显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抗疫斗争中形成的抗疫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抗疫精神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国家层面,彰显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社会层面,展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在个人层面,颂扬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

“双统筹”矗立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里程碑

抗疫彰显了国家治理的中国优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教授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治理紧密相连,社会制度决定社会治理的性质和水平,有什么样的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这次抗疫中得到了鲜明体现。疫情防控中,我们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使得我们在这次应对疫情的大考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呈现出了令世人瞩目和惊叹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实现中国之治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在于如何把我们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制度优势体现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方方面面。原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一级教授许耀桐认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治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治理效能。一是彰显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伟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执政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出的令人满意的答卷。二是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威力。抗疫中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建设规模以及运营效率,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很难办到的。三是彰显了全国一盘棋的合力。抗疫中形成了巨大的动员力、组织力和凝聚力,保证了全国一盘棋,汇聚起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四是彰显了社区管控的效力。社区的密切配合和严格的管控构成了国家治理的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五是彰显了公民个人的自制力。这个自制力就是在应急治理条件下,只要党和政府有号召、有决定,大家就能克制自己、约束自己,听从命令、服从指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姜辉研究员认为,要深入研究“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领导国家治理中实现了发展、改革和治理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也相应实现了发展方式、改革路径与治理举措的高度统一,必然产生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总结。新时代党领导国家治理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显著特征,就是党领导国家治理实现了发展、改革、治理这三者的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另一方面,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黄锟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所以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的优越性,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要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发挥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关键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良性互动。其中,有为政府是要处理好“政企、政资、政事”之间的关系,使政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恪守者、践行者和倡导者。有效市场是要在政府、市场、社会合理归位的基础上,增强市场的市场化、开放性和创新性,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形成创新的市场生态系统。有机社会是要根据国家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不断调试不同时期的社会治理策略,逐步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使得社会治理能够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与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从而实现市民—社区共同体的发展共荣、民生—社群共同体的发展共享、文化—价值共同体的发展共识。

精准施策和精准发力是中国抗疫的基本方略。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精准思维”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种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具有同等地位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他从唯物辩证法“质量度”相统一原理提炼出精准思维三个维度或三种形态:一是作为思想方法、管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精准思维,其基本要求是注重差异思维、分层管理和精准施策。作为思想方法,精准思维首先要求“把准脉”“开准方”。作为管理方法,精准思维就是注重分层管理或分级管理,实行差异化管理。作为工作方法,精准思维要求精准施策、分类施策,避免形式主义、“一刀切”、只抓大而放小。二是作为外化于行的精准思维,其基本要求是注重精准发力。精准发力,内在要求做好四个基本环节:具有问题意识、发挥工匠精神、注重做事细节、做到落细落小,以达到精美精致。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达到精美精致是实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要建设“精致社会”。三是作为典型样本的精准思维,其基本要求是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运用精准思维。如在调研工作中务求“深、实、细、准、效”;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坚持“六个精准”,即坚持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中国抗疫中坚持精准施策,包括精准防控、精准救治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何忠国认为,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党领导各项工作的机制体制,是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一整套成熟的运行方法。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通过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推进精准化改革释放制度优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牛先锋教授认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权责对等、奖惩有力的体制机制。一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充分释放地方积极性。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二是在干部人事制度上,明确权责边界,逐步实现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对等。

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江生教授认为,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活已经前所未有地关联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前所未有地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定的要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中汝教授认为,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根基,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律,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强化克服困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邱耕田教授认为,这次疫情的暴发及其在全球的大流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世界现行的发展模式潜藏着一种自利型机制,防控疫情需要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把握发展主体在发展实践中的求利取向和行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健全长效的“律约制度”。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优势最突出亮点是能办好自己的事情。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全球经济低迷期中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的基本途径,是未来较长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增强对我国未来发展的信心。二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三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四要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集中力量做好“六稳”“六保”。五要从战略全局着眼,建立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的有效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和竞争力。六要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突出优势,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七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邓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