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重任” 一手做好基本医疗,一手做足公共卫生
发布于:2020-07-13 11:15   来源:陕西网   作者:左京

白河县冷水镇星义村村委会副主任陈昌金近来发现,自己吃的治疗冠心病的阿托伐他汀钙片,一下子从50多块钱降到了2块钱。而且还不止这一种药。他和病友们一聊起,厄贝沙坦片、波立维等慢性病患者常备药,都在大幅降价。

“这是国家谈判的成果。”冷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正东很激动,“以前看病难、看病贵,老百姓把问题都看到医生身上,觉得是医院和医生把钱昧了。现在国家支持我们挺直腰杆搞公卫、阳阳光光看病,群众见了医生亲热的呀。”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记者持续关注基层医疗与医生生存现状。经过两个多月地调查走访,有极其强烈的感受:新医改10年,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但国家分级诊疗成效初显,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必将有更大作为。

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不矛盾

如果张正东的母亲还在世,年岁应该与刘帮银差不多,还不到70岁。

2000年,那会儿张正东在安康读卫校,母亲第一次犯脑梗,导致偏瘫,但生活勉强还能自理。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两次发作,脑梗塞面积逐渐扩大,直至老人的生命被完全吞噬。

“做医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的人离世,却无能为力。”张正东下乡到三院社区(白河最早的移民搬迁点之一),见到刘帮银,两人谈起了心。

对比之下,刘帮银无疑更加幸运。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村医每季度最少要随访一次。刘帮银家又是贫困户,县、镇、村三级家庭医生,随时随地都在关注着她的健康。

“我哪儿晓得有高血压喽。”直到2018年春节前,刘帮银还在白河县城给人当保姆,照顾一位80多岁的老人。大年初一那天,她正在家给热水壶灌水,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镇、村医生把她护送到县医院。多亏抢救及时,输了一个多星期液,病情总算稳定住了。但村医张朝全再也不允许她外出打工。“你年纪这么大了,非要好那个强干啥?知道不,血压再这么高下去,随时都有血管破裂的可能。”

“张医生,我要挣钱呢。都说国家会养活我们,但国家的钱又从哪儿来呢嘛。你看看,二层楼给我们盖好,还派你们给我免费体检、看病,不干活,我于心不安哪。”

这情景,张正东和张朝全不是头一次遇到。群众在疾苦中仍保有的坚强与善良,是许多基层医生不计得失、不辞劳苦搞公卫的动力之一。

张正东拿起镇上给每个高血压患者发的控油控盐盒,细心地一遍遍叮嘱刘帮银,犹如叮嘱自家的老人。“盐每天不超过6克,油25克,盒子上有刻度,不敢舀个大概。”

把脉 陶明/摄

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在不断增多。从孕妇的叶酸发放,到新生儿随访,再到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传染病患者健康管理,将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其中,尤其是慢病管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救了很多人的命。

与部分基层医生抱怨公卫挤占了诊疗时间相反,张正东有一个认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相辅相成。

此前一段时间,乡镇卫生院地位下降,有群众讽刺其“连个普通感冒都看不了”。但在做公卫的过程中,群众与医生之间的信任感增强,用药、饮食、睡眠,关怀无微不至。

公卫中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一旦发现新的疾病,无缝衔接进入诊疗阶段。如果镇、村解决不了,引导群众及时转诊上级医院。甚至群众还没走到上级医院,基层医生已经提前把主治医生、床位联系好。

“公卫促进医疗,医疗保障公卫。”张正东告诉记者,并不是说乡镇卫生院现阶段的主要精力在公卫上,就一定会冲击诊疗。在白河县,公卫做的好的卫生院,诊疗水平也在前列。

由于就诊人数连年攀升,冷水镇中心卫生院马上就要盖新住院楼了。

分级诊疗通过远程诊疗实现“加速度”

在星义村,怕是再没人比陈昌金更说得清啥是远程诊疗了。这不是因为他当着村干部,比别人觉悟高、见识广,而是因为远程诊疗救了他一命。

据张正东回忆:2020年元月3日一大早,他刚刚坐到办公室,泡茶的水还没烧开,就见陈昌金满脸冒着黄豆大的汗挪进来了。

“我看前头还排着好几个人呢,就到你这儿先坐会儿。”陈昌金和张正东是老伙计。平时卫生院的工作需要村上配合的地方多了去,大家都相熟。

张正东打眼一看,老陈今天不对劲。仔细一问,说是胸部压榨性疼痛,“感觉就快活不成了”。张正东紧急安排陈昌金做心电图。图刚从机器里取出来,他一秒没停,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传给了县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徐宏永。

乡镇大多为全科医生,有做心电图的设备,一般也有能操作设备的医技人员,但很少有具备心电图诊断资质的医生。远程诊疗,解决了基层非法行医的尴尬。目前白河县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已达6900多例。

根据徐宏永的诊断,陈昌金为广泛前壁心梗,需要立马转县医院进行溶栓。张正东一边给他口服双抗(抗血小板、抗脂)药物,一边准备救护车。

平时1个多小时的盘山路,张正东不到40分钟就赶到。县医院胸痛中心的医生护士已经在等候了。输液,建立静脉通路;给钾,保护心肌……由于陈昌金心梗面积大,溶栓完成后,他被急转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冠脉造影后实施介入手术。

小双卫生院医生上门为老人体检

心梗最佳的抢救期是4.5个小时,陈昌金说他很幸运,一点没耽搁。“前几年我们村有一个,犯病时跟我一模一样,没救下,咱这毕竟太偏僻。我当时心想,必死无疑了,没想到能捡回一条命。”

如今陈昌金术后快半年,除了每天要按时服药、不能干重活之外,其他与常人无异。记者见到他的那个下午,他先后从村委会送走了三波“客人”,有县法院的、县农业农村局的,还有镇政府的。

张正东关注到,2019年两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在“部长通道”上说: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之日,乃是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成功之时。

从今年疫情中的表现看,远程诊疗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分级诊疗的核心就是资源的纵向流动,远程诊疗恰逢其时,还可以有更大探索空间。

基层医院应重视“传染病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记者先后走访了延安、商洛、安康等地的市、县、镇多家医院与卫生院。所到之处,传染病防治是一个几乎人人都会谈论到的话题。

其中,张正东与白河县人民医院感染病科医生郑贤义的一段对话,让记者印象极为深刻。

郑贤义是包冷水镇的县级医疗专家,也是县医院分管肺结核病防治的医生。他管理的监测系统显示,肺结核病人每年有110人左右,逐年递减。

国家的公共卫生项目里,有一项是专门针对肺结核病人的救治:药品几乎全部免费,门诊报销60%。考虑到有些困难群众到县医院复查有额外开支,每来一趟地方政府给30块钱的交通营养补助。

“一般来说,肺结核病在1000块钱以内就能治愈。而且越早治疗,病变越小,病人身体恢复得越好。”郑贤义说,但凡事都有例外。因为不规范治疗产生的耐药结核病,成为目前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难题。

村民阮云(化名)现在患的,就是这个棘手的病。她今年才刚30岁出头,掉头发、手发麻,呕吐咯血,几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治疗肺结核的药物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郑贤义无可奈何。

“传染病不比肿瘤,只对个体有危害。它具有社会危害性,一旦传染开来,就是公共卫生事件。比如这个耐药结核病,传染给其他人,那人几乎也是相同症状。”

张正东在翻看冷水镇公共卫生大事记时发现,冷水在1974年、1979年、1989年都先后暴发过麻疹疫情,甚至有人因此丧生。但现在,麻疹、疟疾、头藓病这些在农村几乎已经绝迹。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传染病是可防可控的,对群众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起作用;另一方面,事物在不断变化之中,病毒也会变异,抓传染病防治不能松懈。

经过这次疫情,郑贤义有个愿望:突出感染病区建设。受县城地理条件所限(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县医院的用地极其紧张。目前,传染病科有4间病房8张床位,周边是影像中心和妇产科。

白河县人民医院院长胡明朝的规划图是,找个远离城市中心又交通便捷的地方,建专门的传染病院。除开新冠肺炎疫情不说,结核病、肝病、手足口、水痘等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放在综合医院也已不合时宜。

“至于管理上,可以由县医院托管。平战结合,把呼吸道、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疗挪过去。”胡明朝估算,21万人口的县,大约需要50个床位,“浪费也不合适”。

此前,记者在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传染病院)采访时了解到,非典之后,各市几乎都建起了专门的传染病院,但经营普遍困难。2016年,延大附属医院对传染病院进行托管,呼吸与结核病科诊疗水平在全市首屈一指。此次疫情,这所医院发挥了关键作用。

眼下,各级都在探讨应急体系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都有建传染病院(区)的呼吁。平战结合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哪里建、是分散还是集中、如何设定规模,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医疗主管部门进一步研究。毕竟,这是一个关乎所有人的大问题。(《当代陕西》本刊记者 左京)


责任编辑:邓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