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脱贫攻坚 迈向同步小康的前奏曲
发布于:2020-07-21 15:48   来源:西安市扶贫办   

2019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一手抓成果巩固,一手抓问题整改,补短板、提弱项、破难题,全市脱贫退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1746元,较2018年增加1207元,已脱贫户无一人返贫。全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实现了高质量整体脱贫的目标。


“两不愁三保障” 筑牢脱贫底线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质量。2019年,西安市严把脱贫标准,以“绣花”精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为消除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西安市不断织牢织密健康扶贫保障网,新农合参保、村级卫生室、“一院帮一村”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深入开展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大病救治病种增加到25种、救治率达到99.95%。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涉贫区县家庭医生3646人,建档立卡人口应签尽签。大力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贫政策全覆盖,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对全市建档立卡户安全住房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发现并解决312户住房安全问题,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个,均配套至少1项脱贫产业,“水、电、路、视、讯”配套设施全覆盖。为确保贫困群众喝上健康水、用上方便水,下大力气补齐饮水保障短板,全年投入7000万元,建设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42处,全市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达标。


产业+就业 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西安市持续深化“十百千万”工程效益,全力打造“五种产业脱贫模式”,确定10大类210个产业扶贫项目,在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方面,已逐步建成以乡村旅游、奶山羊、苗木花卉、中蜂、猕猴桃、核桃、电子商务等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突出新型主体带动,累计扶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33家,与3707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推进142个贫困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带动5.3万户19.08万名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获得更多收益。着力打造贫困村“四个一”乡土人才引领模式。在142个贫困村各培育1名产业引领村干部、1名互助合作带头人、1名农林技术骨干、1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产业带动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和“造血”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以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培训和就业援助为主积极推进就业扶贫工作,不断拓宽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2019年,全市共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571人、创业128人;新建社区工厂10家、就业扶贫基地10家,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4人;开发公益专岗404个,累计上岗2216人;特设就业扶贫公益性援助岗位,累计上岗1668人。


抓巩固促提升

推动脱贫攻坚提质增效

面对整体高质量脱贫退出的实际,西安市聚焦巩固提升工作重心发力,制定出台了《西安市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依托市级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立四级联动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重点对68750户已脱贫户、5424户在册贫困户、非建档立卡低保户等三类人群,实施分类帮扶、动态管理,形成了抓实“大三类”、攻坚“小三类”点面结合、长短结合的成果巩固长效机制,全市脱贫退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11746元,已脱贫户无一人返贫。严格落实扶贫领域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要求,推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落实落细。

消费扶贫 激活脱贫新动能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实践。为让贫困地区的产品真正流动起来,将市场消费转化为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动力,2019年,西安市持续推广“电商+产业+贫困户”模式,创建电商示范镇10个、示范村25个,带动贫困人口2787人,前三季度农村网络零售额150亿。为解决贫困户产品“卖难”问题,创新提出——“实体店+电商+合作社”的“西安扶贫超市”新思路,通过在旅游景区、大型商圈、社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开设扶贫超市,专门销售贫困村及涉贫企业生产的农特产品,同时聘用贫困户作为超市营业员,提供就业岗位,全方位推动脱贫帮扶,通过优化拓展“政府+贫困户+扶贫超市”的集体经济扶持模式,形成了更强的消费扶贫动力。目前“西安扶贫超市”共开设4家,产品达13大类、200余个品种,供货体系涵盖全省10个设区市、30余个合作社、带动7000余名贫困户,销售额度300余万元。西安扶贫超市做法入选“一带一路”国际减贫论坛案例汇编。


责任编辑: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