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模式 脱贫步入快车道
发布于:2020-07-30 13:18   来源:陕西日报   

苏陕扶贫协作项目石泉县哈德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玩具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本报资料照片 袁景智摄

1月15日,尽管春节临近,但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的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仍在生产线上忙碌不停。如今,大家都想年前再多挣一笔,过个幸福年。

“没有工作,政府为我介绍。没有技术,政府给我培训,不仅不收钱,还有补贴。如今,我已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既能挣钱,又能顾家。”陈代娇说。

陈代娇家过去住在社区旁的山上,全家6口人,父母体弱多病,丈夫外出打工,为了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她是有想法没办法。2014年,陈代娇家被认定为贫困户。2018年初,陈代娇家从山上搬进了社区。 同年3月,经过培训的她,成为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员工。由于是计件工资,陈代娇为了多挣钱,每天工作9个小时,每月能挣2000多元。

新社区工厂不仅让走不出去的贫困群众有了事干,有了钱赚,还守住了家,管住了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确保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各地相继创新出台了许多扶贫模式,不仅有力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步伐,而且有效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陈代娇所在公司的总经理李建军也是松坝社区人。早在2000年初,李建军就到广东省东莞市一家台资电子厂打工,从一名普工、组长,再到生产主管,不仅掌握了相关技术,还积累了一定人脉资源。

“是政府的招商优惠政策和‘保姆式’服务吸引了我回家乡创业。”李建军说,为了鼓励像他一样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镇、村干部主动为他提供免除3年房租的厂房;水、电费还全额补贴3年。只要企业有困难,一个电话,区就业局工作人员就上门服务。2017年2月,安康欧立科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共招工32人,其中吸纳贫困劳动力14人。

新社区工厂的迅猛发展不仅在汉滨区落地生根,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来自浙江省的客商顾芝红,因看好该县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自2019年5月以来,不到半年时间,她开办的新社区工厂——平利源添服饰有限公司由1家发展到4家。

近年来,陕西为了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贫困劳动力实现脱贫致富,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等资金进行有机“捆绑”,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返乡创业人员创办新社区工厂,通过提供免费场地支持、用工补贴、贷款支持、以工代训补贴等,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探索出了一条陕西特色的新社区工厂扶贫模式。

目前,全省共建设新社区工厂1073家,累计帮助贫困劳动力1.31万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脱贫,真正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创新扶贫模式,要因地制宜。在关中的宝鸡市扶风县,该县立足当地实际,探索创新了扶风特色的新社区工厂(“村镇工厂”)扶贫模式。他们鼓励当地农村能人租用当地闲置房屋,创办“作坊式”小型工厂,实现了“闲房变厂房、农民变工人、无业变就业”。全县目前累计发展培育“村镇工厂”55家,覆盖8个镇(街道),吸纳就业182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3人。

创新扶贫模式,不仅在就业扶贫方面。作为我省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摘帽的商洛市镇安县,近年来创新探索“户分三类”精准帮扶模式:对有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长短结合的产业帮扶;对弱劳动能力户,重点进行多元化就业帮扶;对无劳动能力户,重点落实兜底政策。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2.5万户7.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9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89%。

扶贫更要扶志。在陕北,延安市延川县近年来创新推出“七项行动”培育脱贫内生动力的扶贫模式,通过实施“四好教育、评优树模、爱心公益、移风易俗”等专题教育活动,有效消除一些群众中存在的“习惯穷”“争当穷”“等、靠、要”等不良倾向,有力确保了该县高质量脱贫摘帽。

创新扶贫模式,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加速器”。近年来,我省各地深入贯彻精准方略,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全省贫困人口从2016年229.88万人减少到2019年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02%下降到0.75%,27个县实现摘帽,剩余29个贫困县均达到退出标准。(记者 程伟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