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发布于:2020-07-30 20:20   来源:脱贫攻坚看商南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从7月1日开始,商南县紧盯剩余贫困人口清零和脱贫成果巩固目标任务,在全县开展以“四查二十核”为主要内容的“补短堵漏建机制”专项行动,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乡村振兴顺利启动。  

脱贫攻坚实施以来,该县坚持以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脱贫退出标准,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强化举措,狠抓落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强力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提升脱贫质量。截至2019年底,全县有剩余贫困人口721户1505人。

“我们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压实责任,精准措施,尽锐出战,先后开展了两推进两完善、一补两送一议、春季强基行动、突出问题排查整改、百日攻坚行动、达标提质行动、三比一提升行动,逐村逐户开展过筛子对标核查,全面夯实户脱贫基础,实现户户达标,确保脱贫摘帽目标顺利实现,为乡村振兴打牢基础。”商南县扶贫局局长李端强介绍说。 

突出产业就业 提升带贫实效

深入推进“三产联动”产业脱贫模式和“五联”模式,不断健全“5+X”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带贫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增收,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线上技术培训指导,畅通各类农业物资运输供应,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产业发展“互助组”300余个,有效解决了用工难题,全县春耕生产和脱贫产业发展有序推进;落实贫困户产业发展补助资金1500万元,对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种植、家庭养殖、庭院经济等“短平快”项目的贫困户及时发放产业直补资金;落实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650万元、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445万元,支持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入股分红、劳务增收,全县有产业发展意愿贫困户实现了产业项目全覆盖。  

创新推行“1234”就业服务模式,建立“商南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为企业用工提供劳动力综合信息,为县内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需求,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外出务工人员、县内企业用工“三本台账”,采取“点对点”包车、“家到厂”接送、线上培训、网上招聘、增设公益岗位等措施,全面提升就业创业质量,确保疫情期间群众收入不缩减。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市率先开展“点对点”包车一站式服务,包车85趟次助力1553人安全返岗就业;发放转移就业交通补贴14069人632万余元,新设立村组巡查、扶贫专岗、光伏专岗等公益岗3308个。免缴162家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单位缴费1100万元,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79万元;发放创业贷款2040万元,扶持122人创业;支持社区工厂、扶贫基地有序复产。  

特别是县政府领导带头网上直播带货10场次,带动全县2000余人参与带货活动,累计销售农产品1050万元;主动加强与长安大学、财经大学、秦都区等帮扶力量联络,累计采购扶贫产品666万元;积极组织供应商入驻“832”扶贫产品销售平台,认定扶贫产品23个、供应商8个,价值0.7亿元。

精准落实政策 强化民生保障

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精准落实行业扶贫政策,不断夯实群众脱贫基础。 

教育扶贫方面,坚持疫情防控和控辍保学“两手抓”,全县未发现义务教育段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发放资助资金540.855万元;改造学校(教学点)旱厕60座。  

医疗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及三重保障“一站式”结算率均达100%,合规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全县126个行政村社区标准化卫生室全部建成投用,累计救治大病患者168人,救治率97.7%;慢病签约13087人,服务管理率达100%。  

生态扶贫方面,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435名,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430.5万元,兑现5115户贫困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325.87万元,兑现2949户贫困户退耕还林补助资金524.87万元。  

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各项兜底保障政策,累计发放农村低保3837户10193人1995.416万元、农村特困供养人员1970户2021人647.36万元、临时救助资金534.13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535.893万元。  

安全住房方面,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完成住房质量提升156户。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878户15706人已全部入住;完成旧宅腾退3538户、腾退率98.20%,完成拆除2670户、拆除率97.37%。

聚焦金融扶贫 加大投入力度

严格管理资金使用,狠抓资金整合,加快资金支出报账,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坚强资金保障。

严格执行扶贫小额信贷“5321”政策,狠抓贷款投放清收工作,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289笔3.39亿元,整体获贷率为42.04%,其中存量扶贫小额贷款2397笔11592万元,逾期8笔26.94万元,逾期率0.23%,带动336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加强业务指导,规范互助资金协会运行,全县互助资金协会达73个,资金规模达7499.02万元,发展会员9146户,其中贫困户会员7379户;今年以来,发放贷款811户1487.75万元,其中,贫困户511户917.8万元,全县协会借款余额现为4109.47万元。  

严格落实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各项制度规定,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动态监控体系,按照“计划跟着规划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精准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合理安排资金,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切实发挥项目带贫效益。

积极整合资源 凝聚攻坚合力

中省市包扶单位、县级党政机关、事业机构、驻商单位等各方力量在商南汇聚,构建了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大格局。全县落实帮扶单位153个,派出驻村工作队119个,下派“第一书记”119名、驻村干部1530人、帮扶干部5611人。  

长安大学投入教育暨产业帮扶资金260万元,捐赠红外线热成像测温设备5台价值35万元。争取溧商协作资金6287万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14个。开展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挂职交流28人。省资源厅等14个省级包扶部门,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43.79万元,协调引进帮扶资金470.2万元,实施项目24个。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陕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累计派驻专家和业务骨干15人,有效提升了县医疗机构的管理和业务水平。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分别投入帮扶资金300万元。创新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县内外民营企业投入资金99.5万元,通过产业扶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深化扶智扶贫 激发内生动力

强化典型引领。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健全完善“一约四会两榜”制度,深入推进“爱敬诚善·文明商南”活动,广泛开展“脱贫标兵”“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累计评选五美村民、脱贫标兵、十星级文明户等6300户,表彰疫情防控先进集体26个、先进个人82人;涌现中国好人2人、陕西好人9人、商洛好人72人、省市县道德模范184人。  

强化教育引导。深化“扶志六法”“四扶五风六化”主题活动,评选表彰“夺魁先进村”“夺魁先进镇(办)”,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实践所10个、村实践站126个,充分发挥“两台一报”“两微两网一头条”作用,宣讲脱贫政策和先进典型2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2万余人次;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67个,打造“五美庭院”1512户。  

强化奖励激励。持续开展“评讲兑做”主题活动,规范“爱心超市”运行管理,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靠双手脱贫致富。69个贫困村“爱心超市”实现全覆盖,累计兑换群众日常所需品价值115.3万元,有效提振了贫困群众脱贫精气神。

坚持党建领航 决胜脱贫攻坚

深入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主题实践活动和“三建三带”活动,充分发挥全省首家乡村振兴博士工作站作用,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持续推行“五联模式”,积极探索推行“五个四”,推动移民(居民)小区党组织全覆盖。大力开展阵地亮牌、支部亮诺、党员亮分、服务亮效“四亮行动”,扎实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动态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9个,村级“一肩挑”比例达100%。突出“三有三带”标准,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带头人,建强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村干部队伍。  

持续深化“党支部+‘三变’改革+集体经济+贫困户”党建引领脱贫模式,鼓励引导党支部、党员和能人创办领办致富项目,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  

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逐企业落实包抓责任,实行“一企一策”,强化物资保障,落实减免和就业补贴政策,点对点帮助带贫益贫效果好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解决原材料、用工等问题,帮助其尽早复工复产、达产达效。(卢青义)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