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聚焦制止餐饮浪费行动 警惕“变味”舆情风险
发布于:2020-09-01 16:20   来源:人民网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事在全民、人人有责。日前,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引导合理消费,呼吁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播不见了,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拒绝浪费渐成风尚,“光盘行动”深入人心,相关话题引发舆论热议与称赞,但随着舆论的聚焦,还需谨防相关舆情风险,不让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变味”。

谨防政策落实陷入形式主义怪圈

近日,各地相关行业协会纷纷对“制止餐饮浪费”发出倡议。截至8月13日,31省份餐饮相关协会均已发出倡议,具体来看,倡议内容大致包括餐企不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提供半份餐、适当奖励“光盘”等。 在进行倡议实施时,打造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硬约束”虽必须,但需谨防形式主义色彩大于实际内容的规定造成负面舆情风险。实施“N-1”“光盘”政策如若矫枉过正,用强制性政策量化考核检查实施,极有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与吐槽,从而造成舆论的失焦。 目前在网络上,“千万别矫枉过正,希望后面别出来强迫孩子必须吃完,结果造成悲剧的新闻”“形式主义”等个别声音已经出现。所以,需要在实施“硬约束”的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从而形成全社会鼓励勤俭节约的“软环境”。

谨防平台整治 “一刀切封堵

据新华网消息,近日,针对吃播主播挑战超常食量,甚至用假吃、催吐等方式博取眼球的行为,多家短视频平台回应将加强管理。抖音表示,对浪费粮食的行为,一经发现第一时间按违规程度进行处罚。快手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现用户创作中有暴饮暴食,以假吃、催吐等方式博眼球的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或给予删除作品、关停直播、封禁账号等处罚。 近期,平台对流量至上的“吃播浪费行为”进行整治受到了舆论的关注和赞誉。但治理手段宜疏不宜堵,平台整治需谨防整个吃播领域“一刀切”封堵,引发舆情的不满与负面舆情的发酵。在“大胃王”吃播治理微博评论中,舆论对于吃播行业是否需要被取缔产生分歧。对于平台而言,对过度浪费的“吃播”进行整治,而对于弘扬中国美食、具有丰富文化内蕴的“吃播”进行扶持和倡导,才能让“吃播”在健康、合理的轨道上发展。

谨防个别餐饮行业 “钻空牟利

在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行动中,餐饮行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地餐饮行业积极对于倡议进行响应。在各地餐饮行业积极响应号召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可能会有少数商家趁机钻空谋利,将“节约粮食”、“节约资源”作为噱头以次充好,从而欺骗消费者获取经济利润。一些商家在响应制止餐饮浪费的过程中,打起食材“回收利用”等心思,投机取巧。其所采取的措施不仅不符合公众的生活常识,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招致舆论质疑。一旦个别餐饮行业“钻空”牟利出现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将引发次生舆情,扰乱制止餐饮浪费倡议行动的良性开展。

正如《人民日报》报道,“餐饮企业要进一步通过数字化管理,合理采购、降低损耗;鼓励中央厨房等集中初加工配送等形式,减少原材料浪费;提高厨艺水平,减少前端食物浪费”,才能使得从源头上真正地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落到实处。

谨防餐饮商家责任错付归因于服务人员

餐饮商家积极响应制止餐饮浪费的号召获得舆论充分肯定,但有媒体报道少数地区餐饮商家将消费者用餐后的剩余菜量纳入服务人员考核体系,引发服务人员群体不满。如西安某餐馆近日推出“将适量点餐纳入服务员月度考核”的举措,按餐桌剩菜情况给予当桌服务员不同程度的考核扣分。有网民评论称,餐馆服务员确有提醒顾客合理点餐的必要,但把顾客没有厉行节约的责任算到服务员身上,则是典型的责任错付。

各地餐饮商家在探索和拟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相关措施时,还是得充分考虑举措的可操作性和归因的合理性。餐饮商家倘若出现类似考核标准,不仅会沦为“纸上谈兵”的笑柄,也有可能挫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服务品质和顾客的消费体验,最终损害的是餐饮业的品牌形象。正如中国经济网评论称,餐饮企业不能机械地、片面地去制止餐饮浪费的号召,不应“蹭热点”搞形式主义,或者错把压力传导给服务人员,而要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扎实。具体而言,可引导顾客适量点餐,推广分餐制;也可主动提供打包餐具培养顾客节约粮食的意识等。

谨防个别自媒体关联炒作粮荒等不实议题,引发舆论恐慌

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粮食供应链运转不畅;加之部分国家遭受严重蝗灾的叠加影响,面临着粮食严重不足的危机。因此,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守护粮食安全,意义十分重大。然而,有个别自媒体无视“今年我国夏粮增产再创历史新高,完全不存在粮食危机隐患”的客观现实,将有关制止餐饮浪费的号召曲解为应对“粮荒”,引发部分不明真相的公众出现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防范舆情风险建议

倡导舌尖节俭需久久为功持续加强宣传引导

在倡导舌尖节俭,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行动中,舆论在支持点赞的同时也担忧强制政策或引发矫枉过正、“一刀切”封堵等负面舆情。针对群众的担忧、吐槽,相关部门需要下工夫持续加强宣传引导,呼吁社会各界自觉做中华优秀饮食礼仪文化的宣传者、实践者、监督者。如何形成全社会鼓励勤俭节约的“软环境”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行动。政府部门、社区、街道可广泛利于电子屏、微信群、宣传画大力宣传。餐饮企业在推广光盘行动时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挂图、就餐引导、餐后打包等措施多措并举倡导勤俭节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发放宣传单,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积极倡导群众做反对铺张浪费的模范践行者、宣传者。

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全方位解读遏制不实议题炒作

粮食安全需要有危机意识。全球每年都会发生局部粮食短缺现象。今年疫情期间,粮食供应链受到威胁,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引发舆论担忧。同时也需关注舆论场中关联“粮荒”等不实议题的炒作。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回应舆论关切,拿出客观数据,并全方位、多角度、广渠道地宣传解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到“大可不必担忧国内粮食短缺”,消除舆论恐慌心理。同时,对于刻意制造、散播虚假信息的自媒体加以整治。另外,尽管我国不会发生“粮荒”,但全国粮食浪费现象不容小觑,加之当前国际局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较大,有关部门需引导公众树立危机意识,绷紧粮食节约之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培育餐饮文明、引领节约风尚”的良好舆论氛围。

精准施策,让倡议行动不走样,引导群众理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目前各地在制止餐饮浪费的倡议行动中,部分地方“落实举措”走样,适量点餐被纳入了服务员的“月度考核”,某地某餐馆“称体重点餐”,N-1、 N-2倡议层出不穷引发舆论批评。遏止粮食浪费需要精细化管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蹭热点”搞形式主义,娱乐化等做法有违政策初衷,损伤政府公信,图增舆论反感,倡导节约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需要精准施策。

制止餐饮浪费,餐企要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各种细节。不应片面、机械理解政策,引发消费者对立情绪,而是要注重“取巧”,如向消费者展示餐饮企业在节约粮食上做了何种优化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怎样的便利,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引导消费者节约粮食,不应单纯以强制性举措去要求消费者节约粮食,以导致消费者反感,甚至产生冲突争议。

有关部门在响应号召、实施相关举措时,应充分重视对潜在舆情风险的预判,对各类措施中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进行事前评估。做好人员培训工作,提升员工舆情素养,避免落实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隐患因应对不当而进一步发酵,带来负面舆情危机,损害自身声誉。

在进行倡议实施时,也需理清制止浪费与促进消费的关系。消费不等于浪费。反对浪费不是反对消费,也不会抑制消费。如《人民日报》所言,反对浪费不仅与促进消费不矛盾,还会让消费动力更强、后劲更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目的是通过反对浪费,让各种稀缺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留出空间、创造条件,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当前,在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情况下,我们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推动释放消费的活力和潜能,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白杨 严彪 赵劲 实习生司远)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