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村子,增收拓“眼界” ——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资源联享”
发布于:2020-11-04 17:09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杜深华

要素整合  互补为先

汉阴县双河口镇的幸和村与梨树河村的“联姻”就集中体现了“资源共享”的主要特点——

“以前,我们两个村连畔种地,没有实行‘三联’促发展机制前,都是各干各的。但由于我们缺少能人大户带动,市场信息不灵通,产业效益不明显,村集体经济发展很慢。全村500多户有258户是贫困户,其中近一半还是久居深山的深度贫困户。脱贫任务艰巨。”梨树河村党支部书记杨方兵介绍说,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各方面的帮扶资金和项目陆续落到位,村里发展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发展稳定长效的脱贫产业,我们便想拉上常来常往的“邻居”——幸和村。

“我们村在公路沿线、集镇中心,餐饮业兴旺、商贸活跃,务工经商的能人大户比较多,特别是近几年许多从事电商的村民成了远近闻名的‘带货博主’。但是,村里耕地少、劳动力短缺、适销对路的产品供应不足是制约我们扩大规模、提升效益的短板。”幸和村党支部副书记张习林认为,这是他们联手梨树河村共同发展的主要原因。

“在幸和村的帮助带动下,我们梨树河村能养4万只蛋鸡的大型全自动化饲养场已经建成、650多亩的猕猴桃基地的改良新品种已经嫁接完成,400多亩的大棚蔬菜长势喜人。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可以覆盖、带动全村所有的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我们村在脱贫后的产业发展后劲不用担心了。”杨方兵对此信心满满。

张习林看好的是,从此幸和村的餐饮业有了稳定的且是质优价廉的食材供应基地,依托集镇可以更多地吸引往来客商驻足交易,商旅特色村的打造起步良好。

“通过支部联建,盘活各自优势资源,实行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发展合力,从产业发展需要、产业链延伸的方向和资源优势的互补性,来确定联建对子,不搞‘拉郎配’。”汉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仁宏说,无论是“指定结合”还是“自由组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增强联建针对性,调动各方主观能动性,激发抱团发展活力。

QQ图片20201104135537

△村民查看大棚蔬菜

“抱团发展,不仅合力加大,而且活力也增强了。”涧池镇党委书记刘勇列举了作为“三联”促发展先行先试的“成绩单”:全镇22个村共签订产业联建协议64个,联合培育发展花椒、拐枣、甜玉米、黑黄豆、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联合培育养蜂、养猪牛羊、养畜禽、食用菌种植等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46个、建家庭农场23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19个,全镇稻虾共育、水稻、油菜、蔬菜种植等订单农业及重点镇建设、联建园区、联建飞地经济、商贸业等蓬勃发展,带动了1700余户贫困户嵌入产业发展链条。

挖掘潜力  强劲动力

“应该说,因地制宜、找准路径,充分发挥资源在联建共享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决胜脱贫攻坚战、构建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是‘三联’促发展机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汉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向诗兵说,瞄准产业振兴,全面激发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因村施策,精准发力,开创扶贫帮困新格局;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汇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是汉阴在推行“三联”促发展机制的主攻方向。

QQ图片20201104135550

△蚕农给蚕宝宝喂食

兴隆佳苑社区是汉阴县平梁镇较大的新建易地搬迁社区,种桑养蚕是传统优势产业,且地处公路沿线,迁建后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组建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是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入秋后,兴隆佳苑社区、西岭村和兴隆村的40多名村民,每天都按时到社区合作社做桑叶(枝)茶。走路15分钟就到工作地,每月20日准时发工资,让他们感觉现在老家不再是以前的“穷旮旯”了,哪怕外面有再好的机会,也不想出去了。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欧波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工厂、蚕桑产业园可以吸纳近300人务工,可以解决3个村(社区)所有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目前,依托经济强村成熟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运营经验,汉阴县156个村(社区)结对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总社、产业协会、电商联盟45个。以这些新兴产业经济联合体为抓手,积极推动农民变产业工人,传统田园变经济果园,单一收入来源变务工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分红收入等多元收入,实现新一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展增速。

QQ图片20201104135519

△虾农在“荷虾共养”产业示范基地捕虾

王勇是湖北潜江人,他创办的湖北潜虾水产公司已经与双乳镇的双乳村有着多年的小龙虾养殖销售合作。自从双乳村和江河村从2019年8月结对联建“荷虾共养”产业示范基地开始,王勇的公司便“一手托两家”:公司对两个村进行统一的小龙虾养殖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按亩产300斤以上计提总产值的10%作为技术员的分红,共同解决养殖技术难题,确保小龙虾增产达效。

王勇说,“三联”促发展机制给他最深切的感受是,多元化的联合既保证了群众的稳定增收,也增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现在,基地一年可养小龙虾2至3季,整个荷塘可年产小龙虾30万斤,产值可达300万元,扩大市场份额40%以上。

“要及时准确获取市场信息,科学掌握生产技术,依靠优势企业会让人更放心,毕竟专业事还是由专业的人来干。”江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李明余和双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沈顺贵在这一点上的看法高度一致。目前,两个村的小龙虾已远销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即便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响,借助江河村的帮扶企业——陕煤集团开拓出了西安市场,消费扶贫在此落地。

“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破解‘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的难题,催生联建共享机制在做大做强产业中的内生动力。”向诗兵认为,村联企的路子,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现代营销意识不强,产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且强化了内部、外部市场资源的深度融合。

人才支撑  开掘外延

在平梁镇太行村,38岁的蔡家富把记者迎进他现在工作的陕西秦岭太行茶业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如数家珍地介绍起这里生产的各式富硒茶产品,笑意盈盈的脸上表明他脱贫后的日子确实一天比一天好。

可多年前,因为父母双亲相继患上重病,他家成了贫困户,以至于几近不惑之年的蔡家富一直没娶上媳妇。

2017年,“太行茶业”公司开始对村里的老茶树进行新一轮改造。在外务工的蔡家富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被吸纳进来,公司还多次选派他外出参加学习培训和技术协作,不久,他入选了县里的“优秀农村技术人才信息库”。现在,蔡家富已经成为公司采茶、制茶的技术能手和中层管理人员,每月有4000元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2019年蔡家富顺利脱贫。脱了贫之后的他,会经常遇到十里八乡的上门提亲的人。他还说:“我还想再等个合适的人。”

QQ图片20201104135559

△汉阴县双河口镇三柳村一角

“‘三联’出成效,人才作支撑。”据汉阴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沈关志介绍,在制度设计之初,汉阴县委组织部就把摸清各村人才“家底”,强化人才培养,作为实施“三联”促发展机制中用好、用活人才“动力源”的关键。为此,建立起“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大户”等人才信息库,定期组织创业带头人、技术能手、优秀实用技术人才和各类相关专家开展研讨互动、跨村交流学习。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加大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新任职的村干部等重点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

同时,各结对单位在联建共享中,触类旁通,开掘出新的资源形态,形成新的“自选动作”。

安康市康复托管中心汉阴分中心是一家精神残疾患者提供医疗救助和照护服务的民营医疗机构。中心党支部在与铁佛寺镇合一村开展结对联建中,通过消费扶贫,帮助村里解决肉蛋果蔬等农副产品销售,同时在日常的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中发现村民的家居环境、健康生活环境还有许多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于是,党支部组织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近几年新入职的青年员工定期到村里开展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魏龙江说,现在合一村已经成了他们进行国情教育和党性锻炼的“第一课堂”。

据刘仁宏介绍,汉阴县在推行“三联”促发展机制时,主动对接“万企帮万村”,以及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评星晋级”活动,把“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直接摆入联建共享“主战场”。深化扩大各种党建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既注重硬件资源的整合共享,也注意挖掘软件实力的同步提升,把“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力量聚合”的理念从各村内部扩展到外部,促进各类要素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空间的流动融合。

(当代陕西 )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