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 瞿秋白
发布于:2021-06-21 15:48   来源:陕西网   

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瞿秋白

(1899——1935)

11、瞿秋白

苏联学者舍维廖夫在撰写瞿秋白的传记时用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这个题目。作为ー个深爱着祖国和人民的青年,瞿秋白无愧于这个光荣的称号。他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力量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斗终生。

1899年1月29日,瞿秋白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府城一个日趋衰落的书香之家。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非常用功,尚未小学毕业即于1909年春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那时的中国处于腐败和黑暗的状态,“阴沉沉,黑魆魆,寒风刺骨,腥秽污湿的所在”,“没见一点半点阳光”。内忧外患的时代赋予了瞿秋白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母亲自杀于困窘,家道败落,加之中学校长屠元博(同盟会会员)向其传播的革命思想,使秋白幼年时便形成了救国兴邦、为振兴祖国而奋发的抱负。

瞿秋白的政治生涯开始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学生运动ー开始,瞿秋白就作为学生代表率领“俄 专”同学向军阀和帝国主义示威游行,并参与了火烧赵家楼活动。7 月17日,他在北京《晨报》上发表生平第一篇文章《不签字后之办法》,文中用简洁的语言提出了政府、国民、学生各自应当速办的事情和恪守的信条。同年11月,他和郑振铎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讨论劳工运动等问题,旨在“尽力于社会改造事业”,并在该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

为了彻底改变对社会主义“隔着纱窗看晓雾”般看不真切的状态,瞿秋白毅然决定到苏俄实地考察。1920年10月,他以北京《晨 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特派记者身份,去苏俄采访和考察,写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和数十篇“莫斯科通讯”,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告诉中国人民,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历史事业之第一步”,莫斯科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心海中的灯塔” 。

1923年1月,瞿秋白返回灾难深重的祖国,主编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并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编辑。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又主编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这是瞿秋白从事新闻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也是他在新闻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这期间他共发表译著120余篇,《赤潮曲》和由他首度翻译的《国际歌》也是在这一时期刊登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

1934年1月4日,瞿秋白来到苏区瑞金,担任《红色中华》报社社长兼主编。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同年6月18日英勇牺牲,年仅36岁。

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 不会死去。”

文字来源:书籍《中国红色记者》、人民网、网络等

责任编辑: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