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红色引擎”延伸“服务末梢”——渭南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综述
发布于:2021-10-30 12:14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高娟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近年来,渭南市聚焦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下移治理重心,落小治理单元,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社会治理的精度和温度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党建引领聚合力 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

基层工作实不实、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必须把党的领导植根基层,植根人民群众,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

近年来,我市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切入点,抓牢“基层治理”这个关键点,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组织强引领、党员强示范、阵地强功能,有效推进党员作风转变,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渭南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

我市通过强化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能力,赋予街道党工委对辖区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建议权、派出机构考核评价和人事任免建议权,让街道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同时,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推行党建引领小区治理“1168”模式,2625个小区党的组织实现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建联席会作用,建立驻区单位“轮值主席”制度,夯实职责任务,促进协同共治。其次,依托渭南“互联网+党建”云平台,动员市县1769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5712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实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另外,党建引领农村基层治理,打造“红色引擎”,实施“红色引擎”组织振兴专项行动,为全市组织振兴工作明确了方向、划定了目标;在农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尤为一提的是,在全市重点建设13个红色试点村,示范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整体发展。最后,通过抓队伍建设,结合乡镇换届,选出一支结构优、作风好、能力强的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选准派好第一书记,做到尽锐出战。

群众小事有人管,大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干,党群关系越来越深厚。去年,我市很多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启动后,群众都能看到,小区党支部书记带领党员干部坚持每天在施工现场义务执勤,监督施工质量,督促工程进度,协调居民关系。小区住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对改造工程也是尽力配合。如今,各大小区党支部已成为贴近群众最近的党组织,“有困难找支部、有问题支部帮”已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同样,在乡村,幢幢新房与蓝天白云、排排绿树交相辉映,门庭院落连接着进村入户的沥青公路,孩童们嬉戏打闹,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很多乡村在党支部坚强领导下,不仅完成了村里的硬化、绿化、亮化等“视觉”工程,还整修排污管道,实打实地做了村民关注、关心的“心坎”工程。这也是我市以党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

打造便民服务“不出圈” 构建基层服务新阵地

近年来,我市聚焦“便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便群众办事”的理念,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水平,通过加强服务设施建设、下放审批权限等一系列便民利民新举措,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努力把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便捷、更加舒心的政务服务送到企业身边、群众门口。

“群众办事时,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街。”这是优质政务服务的最好写照,也是群众心中最理想的办事模式,其核心就是满足群众“就近办”“身边办”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聚焦“便民服务就近化”总要求,通过事权下放、服务下沉,并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服务企业群众“零距离”。

——持续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全市建成“一厅一院三站五室”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918个;建成“一站十三室”社区服务站163个,建成“智慧社区”131个,建成镇(街道)社工站15个,社区社工室39个,培育孵化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479个。

——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提档升级。全面推行“三服四化”改革,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智能化、现代化办事能力持续提升,镇级便民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8.5%,村级便民服务室覆盖率达到85.9%。成立镇村两级代办员队伍,设置志愿者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政策辅导、办事指引等协办服务,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积极推动“一枚印章管审批”向镇级延伸。富平县在到贤镇开展镇级“一枚印章管审批”试点基础上,将镇级所有面向群众和企业的审批、证明及服务事项进驻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统一使用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一站式”服务。

近日,家住渭南高新区崇业路街道的张先生在办理社保业务时就切实感受到我市“便民服务就近化”带来的便利性和幸福感。“进一扇门就把所有事情都办完了,实在太方便了。”张先生说,他以前办事,常常因为不熟悉办事流程而来回跑,“现在可省事多了,家门口就能办事了。工作人员也很热情,办事既顺利又顺心。”

“如今,基层便民服务体系的完善,真正实现了让群众少跑路,让大家真正在‘家门口’也能办事、好办事。从而也有效推动‘最多跑一次’转变为‘就近跑一次’。”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夯实基层法治根基 提高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法治越有保障,群众越有安全感获得感。我市在基层法治上下功夫,不断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增强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能力。

强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全市已经建成基础设施完备、工作力量整合、职能定位明确、层级功能清晰、网格底座坚实、信息支撑有力、运行机制高效的市县镇村四级综治中心,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阵地保障。持续推进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全市已经建成警务工作站1675个,智慧安防小区132个,安装视频监控1.3万余个,助力平安渭南建设。

在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面,完善诉讼服务中心职能,发挥多元化解纠纷和诉源治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涉民生案件的诉前调解工作力度;畅通信息化诉讼服务通道,实现网上立案、缴纳的全覆盖;不断完善涉检信访案件矛盾化解机制,持续落实信访案件“7日内程序回复、3个月内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制度,累计接访群众573人次,处理信访案件282件,检察长接访群众84人次;推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落实,引导犯罪嫌疑人真诚认罪悔罪,主动退赃退赔,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和社会关系修复。

全市村(社区)免费配备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微信群,及时解答群众法律问题。从全市村(社区)中选培一批具备法治观念、有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的“法律明白人”,逐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在辖区学校设立“法治辅导员”,实现辖区小学以上学校“法治辅导员”的全覆盖。高标准执行“高峰勤务”“护学岗”制度,组织开展处置突发事件、反恐防暴和防震安全疏散演练,有效确保了全市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

如今的渭南,呈现出一派比学赶超的热烈场面,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互相监督的行动自觉,把学法、守法贯穿创建的整个过程;党群干群关系实现了由“松散”向“紧密”转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心为民服务,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力融化心理隔阂、融进群众心坎,不断拉近干群关系;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由“无序”向“有序”转变,以扫黑除恶、乱点乱象治理工作为依托,重点打击赌博、“两抢三盗”、乱砍滥伐等违法活动,形成强大的震慑效应。

回望过去,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面向未来,渭南将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拼搏精神,认真干、努力干、拼命干,乘风破浪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为渭南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