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 共建生态文明

中省市媒体走进延安生态环境调研活动侧记

发布于:2021-11-25 09:31   来源:陕西网   

图片1

2020年城区优良天数达到339天创历史新高、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国337个城市第20位、全市12369环保投诉热线接办处理率100%、全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十三五”以来,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作为第一要务,狠抓“碧水、蓝天、青山、净土”四大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月17日至21日,延安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了“赓续红色血脉 共建生态文明”中省市媒体走进延安生态环境调研活动。

据延安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调研团团长杨忠亮介绍,5天以来,调研团深入宜川县、洛川县、黄陵县等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聚焦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建设、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展示延安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历程、成就和经验。

做好水文章: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近年来,延安市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市6个国考断面均达标,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3%,较2015年增长67%,水质改善排名位居全国337个城市第20位。

11月19日,采访团一行来到陕西省水务集团甘泉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该公司前身为甘泉县污水处理站,主要承担甘泉县城区3.4万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在污水处理站,记者看到一汩汩清水正从排水口流出。

在甘泉县,已有6个乡镇建设了污水处理站,实现了污水“进”,清水“出”。据甘泉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建介绍,甘泉县2018年以来和水务集团合作,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污水处理厂24小时运行,实现了规范化运作和管理。

煤矿井下疏干水是在煤矿采掘中涌出的黑水,因此曾经一度被贴上“工业废水”的标签。如何实现井下疏干水“变废为宝”、变“水害”为“水源”、循环利用,一直是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一号煤矿探索的方向。

2019年该矿投资2200余万元对矿井水处理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矿井水处理采用“三级物化法”工艺流程,经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执行《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A标准。

“水资源没有替代品,只有实现循环利用,才能将浊水变为清流。净化后的疏干水10%用于厂区绿化和地面洒水降温降尘;70%进行深度处理,用于发电厂补充用水;剩余部分输送至洗煤厂用于洗煤,洗煤水全部闭路循环反复利用,循环使用于地面、井下各系统,每天可节约水4000余吨,年节约排放费和水费600多万元。”一号煤矿行政管理部环保主管桂华强说。

此外,在碧水保卫战方面,延安市实施“控污、清污、截污、治污、减污”五大治理措施。建成系统治水项目278个。建成各类污水处理厂(站)188座,建成污水收集管网1028.4公里,污水处理规模达到25.8万吨/日,较2015年增长100%。

打好生态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999年以来,延安先后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绿色奇迹。

11月17日,调研团来到宜川县壶口镇椿树峁晋陕峡谷。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告诉记者,近年来,宜川县通过探索实验,创新采用石坑客土大苗造林,让晋陕峡谷旧貌换新颜。

“我们主要用砌垒石坑的办法解决‘山势陡峭留不住土’的问题,用客土回填解决‘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的问题,用引水浇灌的方式解决‘气候干旱’的问题,用深栽深埋的办法解决‘风力较大’的问题,用栽植大苗解决‘兔害严重’的问题。”郝云峰说。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针对黄河沿岸生态脆弱、造林成活率低等难题,宜川县相继实施晋陕峡谷绿化工程5期,完成造林绿化5.5万亩,其中石坑客土造林3万亩,普通人工造林2.5万亩,有效改善了黄河沿岸生态环境。自2012年以来,宜川县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石坑客土大苗造林3万亩,公路绿化40公里,完成了北至延长县交界,南至县川口,总长达30余公里,基本实现了壶口景区周边山体、核心段公路、出境口和旅游沿线直观坡面的全面绿化。

在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延安的沟道泥变少了、水变多了、河流变清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自1999年以来,延安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万亩,治沟造地5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入黄泥沙由退耕还林前每年的2.58亿吨下降到0.31亿吨、降幅88.4%,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助力陕西省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多公里。

念好治理经: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有成效

“该技术可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达到95%。”11月17日,宜川县住建局总工程师史东锋介绍道,“这个项目是延安市引进的第一个生活垃圾热裂解无害化处理项目,日处理能力将达80吨。生活垃圾在高温环境中使有机物进行分解燃烧,该技术可以真正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据了解,宜川县生活垃圾热裂解无害化处理项目是县级PPP重点项目,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建立“1613” 三级收运处理体系,对县城、6个乡镇和12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处理,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全覆盖。

垃圾热裂解无害化处理有效解决了宜川县原有垃圾填埋处理能力不足难题,并且彻底解决了传统垃圾填埋方式产生的气味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提升了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水平,既实现了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目标,又提升了全县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宜川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宜川县集中供热工程,于2011年11月正式运行,至2017年先后安装了4台20吨燃煤锅炉,2018年投资380万元安装了脱硫、脱硝、除尘设备一套,确保大气排放达到《锅炉大气物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石沟坪“煤改气”项目投运后,每年至少减少燃煤消耗1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3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1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余吨。进一步提升了宜川县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了宜川百姓对清新空气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给宜川百姓带来了清洁温暖的冬天。

走好发展路: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1月18日,调研团来到有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人居环境治理示范村的洛川县凤栖街道芦白村。

近年来,芦白村借助国家级科技创新园区落户的机遇,通过打造高标准示范园、建设村级活动阵地、实施“厕所革命”等,实现了“华丽转身”,一跃由过去的贫困村成为如今的综合示范村,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各项振兴。

“我们村集体经合组织于2017年逐步向陕西方旭果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305.15亩,建成了现代矮化密植示范园。其中,每亩流转土地为群众每年创收4150元,村集体每年可收益9.6万元,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规范了果园管理,也打造起了绿色环保产业。”芦白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全说,去年村集体收入达12.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38万元。

除打造高质量宜居示范点,芦白村也积极完善垃圾处理、打造良好环境,“我们实行垃圾户收集、村运转模式,通过与县垃圾填埋场对接垃圾清运方案,采取雇用专人进行收集的方式,每周两次垃圾清运,建立村级垃圾清运长效管理机制,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问题彻底解决了。”马进全说。

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安塞区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安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园区获批为全市县区第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年产值突破40亿元;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发展壮大乡村绿色产业、深入挖掘黄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建成3个民俗文化村和2个AAA级景区,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较2015年翻了4倍以上。”安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冯东介绍。

甘泉八千里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借助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出产优质双青豆、大豆和优质的美水资源优势,在继承原有甘泉豆腐干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积极研发出休闲系列产品和生鲜系列产品,在陕北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品牌效应。八千里牌“豆腐干”产品已成为甘泉县对外宣传的“名片”。

志丹县食用菌种植基地位于志丹县顺宁镇保娃沟门村,该基地秉承“把工厂建在群众身边,推动农业产业绿色循环、高质量发展”的理念,采取“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的运行模式,打造成的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年产值达到600万元,为群众的增收致富拓展渠道,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蓄足了动能。

用好信息化:守护好延安的绿水青山

11月17日,在采访活动见面会上,延安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兆虎表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是延安生态环保工作的重点之一,让“数字说话”“数据决策”等助力高质量发展。

据悉,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于2019年8月正式启动建设,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构建起“一个体系、七个平台”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

“项目的建成降低了环境监测成本,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环境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指挥调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以环境质量指标监测从人工监测到精密仪器监测为例,以往人工采集监测数据,每月要动用30人次,耗时10天,做出47个断面的26项水质数据,共1222项水质数据。现在水质监测站每4小时上传一次数据,每月可出14580项水质数据,省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据了解,目前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平台已升级打造了APP简化版,正在测试阶段,将实现“政务+服务”的功能,市民也可以通过APP直接参与延安生态环境的监督以及信息共享。

“逐步建立了全网覆盖、上挂中省、下沉站点、部门纵横联动的全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监管和服务体系。”田兆虎说,延安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项目启动建设以来,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整体感知能力,实现了“精准监测、精准治理、精准执法、精准考核、精准服务”的五个精准提效目标,开启了延安生态环境信息化智慧管理新时代,为更好地守护“圣地蓝”和“革命母亲河”城市名片提供了坚强保障。( 张明鸣 陈宏江)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