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从学“生火”到做“外交宴席” 陕菜传人郑卫权诠释“匠心”精神
发布于:2021-12-06 09:10   来源:陕西网   作者:叶建峰 王思敏

“师傅,您最擅长哪道菜呢?”

郑卫权大厨笑呵呵的说:“外行了吧,像我们厨师没有说擅长哪道菜,而是擅长哪种烹饪手法。就我而言,我最擅长‘烧’, 烧茄子、烧鱼、烧肉……凡是做烧制类的菜,我总是最自信的。”

而这份自信,源于郑卫权几十年间不断的练习、学习、探索、创新……一点点累积的成果。

微光首图模板

生火、洗菜、掌勺…学徒的四年时光

1991年,18岁的郑卫权因为厨师行业有着不错的工资待遇以及自己对烹饪的浓厚兴趣,便拜师“西北厨王”郑新民门下,学习烹饪。

提到师傅郑新民,郑卫权得意的说:“八九十年代,想拜他为师的人排长队呢。我也是三顾茅庐上门求师,软磨硬泡,最终才成功拜师。”

1

“从生火到掌勺炒菜我用了四年多的时间。”郑卫权说。初为学徒,早上为师傅生火,晚上掏煤炉子,白天去餐厅洗碗。想要成为大厨,就要从最基本的认识餐具、了解餐厅流程、洗菜认菜开始。

2

郑卫权回忆:“以前,送来一整头猪,我们得自己去皮,剔骨,细分肉块区域。冬天再冷也要用冷水洗鱼,不然口味就不对。别小看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都是很锻炼技巧和刀工的,现在很多厨师已经不会这些技术,菜店、肉店已把这些工作包揽好了才送来。”

3

在洗碗房待了一年后,郑卫权才接触到案板。切菜认菜、切肉认肉,这一学又是三年。“厨师界有句老话,切不好菜,就炒不好菜,进入厨房,第一步就是要学切菜。菜要薄厚一致、大小均匀,炒菜成熟度才会一样,口味才会均匀,要熟识菜的属性,哪些菜硬,哪些菜软,硬菜怎么切,软菜怎么切,这些都大有学问。“郑卫权说。

4

“这把刀陪伴了我的学徒生涯,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种菜品,承载了他学徒时期的所有回忆,这把刀成为了他闯荡厨师界的开端。”一把刀把上磕着“郑”字的刀,是郑卫权入行使用的第一把刀,已被他收藏了起来。

5

外交宴会上的“惊险”

如果说,什么事让郑卫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一辈子都能拿出来炫耀,那便是2016年的一次外交宴会。来到了北京,走近了外交宴会大厅,向全世界展示陕西美食的风采。

“我们陕西107个县,每个县都有土特产,这么多特色美食,近几吨的食材需要从陕西发到北京,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确保食材新鲜,如何将所有的食材全部融合到一桌宴席上,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菜,我们费劲了心思。”回忆起当时的那场外交宴会,郑卫权说。

6

那次宴会,郑卫权清楚的记得,外交大使们看着一桌菜,动作有点迟缓。郑卫权马上反应到,是不是面对未曾见过的菜品,外交大使们大概是不知如何下筷。他立刻与工作人员沟通,端着陕菜,带着翻译,当着十位外交大使和几百位中外媒体的面,介绍起了我们的陕菜。

7

陕菜广受欢迎 

谈到陕菜的发展,郑卫权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以前陕菜发展慢传播慢,主要是因为陕西人很少外出,菜品流通的机会就少,所以陕菜在全国范围内不是很出名。现在好多了,尤其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陕西的美食出现在了影视作品中,政府对陕西文化的推介力度也越来越大,陕菜得到了很大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陕菜。

8

为了传承陕菜、创新陕菜、弘扬陕菜,郑卫权和朋友一起组织了“陕西官府菜文化沙龙”活动,从2013年至今,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十多期。大家在交流学习中提高了烹饪水平,也吸引了一大批对陕菜感兴趣的厨师,对陕菜的传承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9

一次偶然的机会热爱爬山的郑卫权看到了秦岭救援队队员为救驴友而牺牲的新闻,深受触动。“当时就想,咱身体也不差,还会做饭,年龄大进不了冲锋队,给大家准备点热乎饭菜还是可以的。申请了好多次,总算成功通过考核加入了救援队。”救援队负责秦岭山地救援工作,驴友游客摔伤、求助等突发紧急情况。一年的时间里,郑卫权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四十多次的救援活动。

10

郑卫权是陕西官府菜第四代传人,用三十年的时光诠释着厨师的“匠心”精神,用兢兢业业埋头做菜肩负起陕菜传承人的使命。

11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