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线”。淌过时间的长河,92岁老人杨清源,用坚定与专注成就人生,用忠诚与奉献筑梦中国,在新中国的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听党话,跟党走”是老人精神的指引,“在党爱党,在党为党”是老人一生的信条。
走进陕西师范大学,在树叶婆娑的光影之间,或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头发花白且面容慈祥的老人,他就是已经鲐背之年的杨清源教授。
1977年,杨清源调至陕西师范大学担任马列教研部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后又调至陕西师范大学民族部(现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担任主任一职,于1996年退休。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杨清源鹤发松姿,精神矍铄。尽管在退休之后,杨清源也一直专注于党史的学习、研究与教育。退休后的杨清源任职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大、中、小学学生,部队官兵,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群众讲党课、学党史。
杨清源说:“党史学习教育意义深远,是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件大事。”
杨清源自退休以后直至今日,已经做了320余场报告,现场听众多达11万人次。虽已92岁高龄,但还坚守在讲台上,仅在今年,就已做过13场报告。在身边众人皆担心杨清源身体状况时,杨清源说道:“目前看,身体还可以,我认为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要以一个平常的心态对待自己年龄的挑战,不要让年龄成为思想负担,像我这样的年龄,已经九十多岁了,可以说判了‘死刑’了,但是我觉得我的‘死刑缓期’还有一些时日,我要用这些时日再为党、为国、为社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用这个来感党恩,报国情,回馈社会,完善人生。”
在杨清源家中,可以看到许多剪贴书,其中一本名叫《烈士魂归故里》的剪贴书引人注目,杨清源在陕师大任职之前,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谈到这本书时,杨清源是这么说的:“感觉很难过,我是流着泪看的,因为有许多战友是我和活着的战友亲手埋了的。”
“1953年战争结束了,我们在平壤火车站等着火车准备回国,领导带领我们背靠祖国,面向着朝鲜和韩国的大地,向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默哀、告别,向他们表示,回国以后一定要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努力工作,把祖国建设的强大,让下一代远离战争,在和平的环境里学习、工作、生活。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情形,回国以后一直发扬他们的精神,要走完他们没走完的路,要做完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
在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杨清源红着眼眶,声音不自觉的哽咽,这些往事好像就在眼前。杨清源一直铭记着那段历史,将抗美援朝精神一直传承至今,在退伍后的每一份工作里都无比专注、认真,坚守本心、不忘初心。
就在我们前去采访的前几天,杨清源荣获陕西师范大学第一届“西部红烛两代师表奖”。在此之前,杨清源还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奖章,“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以及“陕西省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等荣誉。
“国家发的金色的奖章戴在胸前,学校发的红色的荣誉证书拿在手里,初心使命,牢记心中。从前,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有我,现在,传承红色基因强国筑梦,有我。我要继续发挥我的余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的奋斗,能多活一天就多干一天,能多活一年就多干一年,一直到我夕阳衔山,余晖散尽。”在问到获得这么多荣誉有何感想时,杨清源这样说道。
“夕阳衔山,余晖散尽”这是杨清源坚决不动摇的理想信念。时间的钟声从未停止,杨清源的脚步也从未停下,向一代代青年传递革命的薪火,始终牢记使命,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