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绿”背后的故事

——记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沙地利用研究室主任杨涛

发布于:2022-04-12 17:35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惠茹 孙阳 曹庆

上世纪的榆林,沙丘连绵,植被稀少,无情的沙尘摧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对榆林的生动写照。如今,榆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走出一条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在“中国经验”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与治沙群众数十年的艰辛摸索。

微信图片_20220412162805

凭借对林业的一腔热血,在老一代治沙人的带领下,杨涛积极投身到榆林生态环境治理中,由当初的惧怕风沙到研究如何让沙漠披上绿衣、产生经济效益,研究沙生植物、治理荒沙、挖掘沙区生态经济效益,杨涛和同事们践行“三牛精神”,为实现沙区林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多年来,杨涛先后主持或参与20余项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推广项目,研究内容与榆林沙区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经济发展,加快榆林沙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长柄扁桃是一种生态型与经济型兼备的木本油料树种,不仅适应于在榆林境内大面积推广种植,而且在陕北、内蒙古等西北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都有推广价值,对改善荒漠化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依托科研专项和省重点研发项目,杨涛收集了全国不同种源地的扁桃亚属品种,建成我国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扁桃亚属种质资源圃,为今后长柄扁桃及扁桃亚属植物的研究和技术攻关提供基础性保障。

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杨涛不仅把目光专注于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更着眼于祖国边疆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依托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拉萨北山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推广”和“乌兰布和沙漠万亩长柄扁桃生产基地建设科技支撑项目”,与西藏和内蒙古相关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累计繁育苗木260亩,并初步建成8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为乌兰布和沙漠的科学治理和沙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为长柄扁桃在同类地区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板。

了解植株生长情况

了解植株生长情况

每年在35℃的酷暑中、在零下20℃的寒冬里,杨涛多次深入生产一线,针对长柄扁桃自然分布区、人工林重点栽培区,开展种质资源收集、物候监测及生物特性调查工作,同时筛选出开心型、直立型、下垂型等多种高产树形。

通过潜心钻研,筛选采集优良植株枝条1100多份,获得枝叶、果实、花芽分化等相关数据5600余份,杨涛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本底资料,与团队成员共同制作大量长柄扁桃标本,并负责建成集长柄扁桃植物枝叶标本、种子标本、深加工产品和科研成果于一体的综合展览室,为今后长柄扁桃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为一名基层林业科研工作者,杨涛将科研成果推广到周边省市及祖国的边疆地区,让更多优良树种能应用在绿化祖国山川的壮丽事业中,推广更多优质的经济林助力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陕西生态空间由“浅绿”变“深绿”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