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米村:小木耳种出大幸福
发布于:2022-04-24 07:29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陶玉琼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

正值一年春盛时,草木葱茏,青山如黛。

在苍苍莽莽的秦岭纵横中,位于柞水县小岭镇东北角的金米村,如一叶小舟,荡漾着幸福的涟漪。

宽敞整洁的村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树掩映中,连绵的木耳大棚向山脚延伸……

“丰收在望!要不了一星期,棚里的木耳就能采了。”4月20日,走进一座木耳大棚,看到菌棒上密密匝匝、探头探脑的朵朵木耳,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难抑喜悦。语调里的自豪,同大棚里带着菌香的潮润空气一起,扑面而来。

这份自豪,源于两年前的那个春天。

2020年4月20日,伴着三秦大地上的一场春雨,这座藏在青山间的小村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夸奖他们把小木耳办成了大产业。

殷殷期望,浓浓关怀,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让大山深处的乡亲们深受鼓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两年来,金米村人牢记嘱托,以发展壮大木耳产业为依托,迎着新时代的春风接续奋斗,信心满满地奔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幸福 人因木耳富

走进金米村,第一眼看到的,是山。

碧蓝的天空下,两道绵延的青山如臂膀般环抱,春风卷起透亮如水的阳光,吹拂着山里人红润的笑脸。

第二眼,便望见了木耳。

一排排闪着银光的现代化木耳种植大棚里,连片铺展的露天地栽木耳基地里,拥簇在菌棒上的“小耳朵”蓬勃着无限的生机。

“幸福!”春光里,金米村脱贫户王极东坐在家门口的石凳上看风景,回头瞅了瞅身后的2层小楼,他脱口而出这两个字。

“这样的‘神仙’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哦!”王极东的话质朴又真诚。

几年前,王极东还是村里的贫困户,干瘦的脸上看不到笑容。但如今的他,早已摆脱了灰头土脸的日子。一年两季木耳种植收入可观,村上给他分配了一个公益护林员的岗位,再加上山里的3亩板栗,生活有保障,也有奔头。

“耳子长得好,日子就过得好。眼瞅着要采耳了,咱的钱包又要鼓了。”王极东笑着,将脸迎向阳光。

不止王极东,如今,你问任何一个金米村人:幸福是什么?他们的答案,肯定离不开一个词——木耳。

没有抢眼的外表,也并非多么名贵的食材,但乘着好政策的“东风”,在党员干部的努力下,黑黢黢的小木耳,确已成为金米村人不言而喻却又无比笃定的幸福载体。

2018年,金米村抓住柞水县大力发展木耳产业的机遇,流转土地、搭建种植大棚、建设产业基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种植模式鼓励群众种植木耳。

从此,一朵朵小木耳在青山绿水间安家,撑起金米村人的生计和希望——2020年,188户553名贫困群众整体摘帽脱贫,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

“今年春季,村上共种植了400万袋木耳,棚栽260万袋,地栽130万袋,发展庭院经济10万袋,预计收益1300万元,全村将有150户650余名群众直接受益。”李正森说。

青山绿水间,木耳产业方兴未艾,一朵朵木耳在汗水浇灌下拥簇着生长,丰收和幸福如期而至。

感恩 村因木耳兴

金米村,热闹起来了。

一座村庄的热闹,不仅是人的热闹,更是产业发展的热闹: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旅游企业,发展132座钢构大棚、4座智能联栋大棚、120亩地栽基地,建成木耳大数据中心、年产2000万袋的木耳菌包生产厂和年产1000吨的木耳分拣包装生产线,开办13家农家乐,扩建60亩水杂果采摘体验园、120亩早园竹套种基地……

轰轰烈烈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群众真金白银的富足,也带来了村容村貌的日新月异。

“变化太快了,解说词个把月就得更新一次。”作为村上的讲解员,刘璐在为一拨拨慕名而来的游客作讲解中,清晰地见证着金米村的点滴发展——路宽了、房新了、村美了,卫生室、养老院、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类公共服务和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

一项项好政策像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金米村致富发展的大门,让金米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淘宝直播第一村”“村级党组织标准化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接踵而来的荣誉,让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也让村民们对新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我今年应聘了村里的公益性保洁岗位,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金米村更漂亮。”35岁的村民冯有术一副典型的陕南女子模样,温柔清丽。走进她收拾整洁的堂屋,一朵朵、一簇簇“高颜值”手工折纸小花竞相绽放,恰如她脸上藏不住的喜悦。

村民富了、村子美了,越来越多的人返乡创业。

2020年,村民王晗不再漂泊,回村办起了农家乐。

最近,疫情对农家乐生意造成影响,但王晗很有信心:“疫情总会过去,只要路子对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当王晗忙进忙出,择木耳、晒腊肉、琢磨新菜,耐心为旅游旺季做准备时,冯有术的一双巧手正在一块十字绣上翻转飞舞。她指尖牵引着的那根丝线,交织出一棵大树繁茂翠绿的枝叶。

“树干是党,叶子是我们。”冯有术动情地说。

“党恩泽金米,浓情润万家”这是写在金米村村史馆门口的对联,也是大家共同的心声。

追梦 路因木耳宽

青山朗润日子甜,木耳生“金”幸福长。

“宝宝们,我们的木耳肉质厚实,品质特别好……”走进金米村培训中心,主播徐追梦正在大厅一角做直播。这个记录了金米村木耳种植进化史的大厅,也见证着“小木耳、大产业”的发展历程。

从椴木点种、袋料地栽到吊袋大棚栽培,种植模式在变迁,科学技术在发展,木耳品种产量更是今非昔比。在电商助力下,一朵朵小木耳“飞”出大山,让金米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现在只要一部手机,耳农就能对大棚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进行控制,还能实现木耳菌棒喷淋等操作。”说这话的,是金米村致富带头人陈庆海。他正穿梭在一串串缀满木耳的菌棒间,查看木耳的生长状况,棱角分明的面庞被一身藏青色西服衬得神采奕奕,右侧腰带上挂着的一把车钥匙很是惹眼。

“以前哪里想得到靠着木耳就能致富奔小康啊。”陈庆海感慨不已。

“一天能成交几百单,一个月能卖近100万元的货。”李正森说,自从总书记点赞后,金米村的木耳声名鹊起,一路走俏,再加上培育出了玉木耳、金木耳等新品种,还衍生出木耳锅巴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木耳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小木耳的“能量”越来越大,群众的“胆子”也越来越大。

“以前即便有想法,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有条件、有平台,就有底气做更长远的规划。”李正森说,贫困已成为历史,接下来就该整合资源积聚力量,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金米样本”了。

春风正劲,青山为证。信心,写在每个人脸上。

“除了木耳产业,金米村这两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而这,才是乡村振兴最澎湃、最持久的力量。”小岭镇党委书记陈永富把这句话说了好几遍。

共富,共兴,共美。如今的金米村,朵朵木耳正在讲述一段青山与人两相宜的动人故事。

(陕西日报  陶玉琼)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