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青年看陕西丨根植乡土 探寻农耕文明中的非遗之光
发布于:2022-06-25 13:14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6月23日,“世界青年看陕西”系列主题活动在西安市鄠邑区启动,作为首站活动采风地,鄠邑素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美誉,随后青年代表们将从这里出发行走三秦大地,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陕西、爱上陕西。

在宛转悠扬的眉户曲子《十二把镰刀》中,世界青年代表以及中省市媒体记者走进鄠邑区文化馆,通过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精美的民俗工艺品,发掘丰富的鄠邑文化资源,感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鄠邑因地近古城长安,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又因处在渭河流域农耕文明核心区域,这里已有七千多年的人类生活史。“户县眉户曲子”“户县社火”“户县民间面塑技艺”“关中木构古建营造技艺”“传统漆画工艺”等传统文化,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据鄠邑区文化馆馆长程君宝介绍,鄠邑区共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27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7个,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32人。创先在全省建成了鄠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成立了户县社火传习所、户县眉户曲子、户县龙窝酒手工酿造技艺、户县民间工艺布老虎、户县北乡迎祭城隍民俗活动、关中事酒酿造技艺等8个非遗传承基地,年累计接待群众20万余人次。

为了弘扬、保护、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积极动员人们共同关注、参与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950年,鄠邑区文化馆成立,此后便承担着鄠邑区文化宣传、文艺活动组织、文化交流、非遗保护、基层文化建设等工作。2020年,鄠邑区文化馆在原非遗展览馆基础上,筹建了西安市鄠邑区非遗博物馆,博物馆内通过7大板块,展出了世界、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物、图鉴、展板、道具、标本以及市级非遗中心收藏的部分展品和民俗工艺展品共399件。

进入非遗博物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品出现在眼前。从民居墙上挂着的百家衣、展台上摆放的演奏乐器,到传统织布机、建筑模具、农耕工具等,每件藏品都是历史的缩影,注入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我之前不知道婆婆为什么要给满月的女儿送布老虎,今天来到这里,才知道它背后美好的寓意。”来自卢旺达的马伟说道。

近年来,鄠邑区文化馆为增强人们关注非遗、保护非遗的自发性、自觉性,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开展了多次宣传、保护“非遗”文化的活动。

在鄠邑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鄠邑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通过做大做强“户县眉户曲子”“北乡接城隍”两个国家级非遗产品,不断提高鄠邑非遗产品的影响力;开展非遗培训,引导非遗良性发展;以节庆助推非遗,深化活态保护工作;完善非遗工作制度,促进非遗工作在规范中取得发展;激发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开展公益活动,营造非遗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仅体现在典籍、文物中,也体现在世代相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具体的体现。当下,鄠邑区文化馆已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鄠邑新模式。未来,鄠邑区将继续致力于树立全国一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擦亮老品牌,精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始终坚持非遗保护的初心。

“今后,我们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方面持续发力,下大力气把优秀的非遗文化挖掘出来,让它们得到有效的保护;其次,要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向国家、省、市进行非遗项目申报;最后,希望能通过媒体的传播,让更多国内外喜欢传统文化的人了解我们的鄠邑非遗,通过数字文化馆、线上活动等科技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走进非遗,并积极投身到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来。”程君宝说。

(记者 赵蕴清 实习生 闫如钰)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