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酸枣大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榆林酸枣及其他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建议

发布于:2022-10-26 15:04   来源:陕西网   

小酸枣大产业 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榆林酸枣及其他道地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建议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高晓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王红雷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这为我们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榆林中药材发展和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指明了前进方向。

陕西是中医药发祥地,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中药材质量的精髓。2021年8月,省药监局编纂的《陕西道地中药材》共收录了67个道地品种,其中榆林就有12个,而酸枣的经济效益最为明显。

自2019年以来,我们团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走进田间地头,足迹遍布榆林12个区县,召开座谈会20余次,走访种植户近100人,重点对市全域酸枣和其他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分布、人工种植、产业现状、市场潜力及土壤、气候、水资源等10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编写了《榆林市十四五“双枣”产业发展规划》《榆林市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撰写发表调研文章多篇。《小酸枣可做成大产业》一文被榆林市委简报2022年第9期刊发,中省媒体全面报道,网民累计阅读点击量达100万+人次。2022年10月2日,《坚定黄河自信佳县自信 自觉扛起“小酸枣大产业”重任》一文冲上今日头条热搜榜单第七名。

团队专家一致认为:“榆林自然禀赋优越,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道地药材种类丰富,气候条件适宜,黄土层深厚,发展中药材产业潜力巨大。”

市场竞争倒逼中药材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倒逼城市转型。榆林应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二十大“新常态”,跑出榆林“加速度”,结合自身优势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总结中药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业标准化”新模式,探索中药材“渐进式”矿山生态修复方式,打造榆林农业增长的新引擎,使中药材产业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生态产业和富民工程。

一、榆林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六大”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充沛。榆林位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汇处,自然条件恶劣,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土地撂荒,适合发展优质药材土地资源较多,能做到合理轮作倒茬,不与粮争地。同时土壤无重金属、农残污染,符合新《中国药典》标准。随着国家全面落实中药材38项指标的严格检测,为榆林地区这片净土发展高品质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战略契机。

二是气候条件适宜。榆林位于北纬36度57分-39度34分,东经107度28分-111度16分,海拔为1000-1500米,年均降雨量400毫升左右(400毫米是我国半湿润和半干地区的分界线),适合多种农作物,特别中药材的生长。随着全球气候的暖湿化,雨线北移,加之光热资源丰富,榆林被认为是陕西的“沙漠粮仓”,是现代农业和特色中药材发展的理想之地。

三是野生资源丰富。根据榆林(榆阳区)、神木、佳县等《县志》记载,全境出产药材多达456种。其中,其中草本植物类357种,木本植物类33种,菌类植物4种,矿物类7种,动物类53种。列入《陕西道地中药材》的品种有:主产区为黄芪、远志、款冬花、柴胡、黄芩、甘草、酸枣、秦艽;其他产区为沙棘、苍术。

四是酸枣品质优良。野生酸枣陕北人称“圪针”,在沿黄地区分布面积最大、种群最多。是中国酸枣种类中活性成分高的品种之一,果仁内含有皂苷、脂肪油等药用成分,酸枣仁药用有效成分皂甙含量为0.051%、斯皮诺皮诺素含量为0.098(药典规定:酸枣仁皂苷A不低于0.030%;斯皮诺素不低于0.080%),名列全国前茅。目前,当地的酸枣仁价格涨至800-1000元/公斤。

五是区位优势明显。榆林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航运、陆运发达,交通便利,为打造“西部中药材集散交易中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药材高质量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六是群众种植积极性高。药材种植主要集中在子洲、定边、清涧、佳县、榆阳等南部区县,品种有黄芩、黄芪、远志、甘草,柴胡和酸枣,2022年,仅佳县采收酸枣产值已达到2.56亿元。截至目前,榆林全域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8.3万亩。

随着中医药战略地位的提升和国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国药典》《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GAP)及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颁布与实施,为优质药材生产赢得了巨大的市场。

二、制约榆林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六个”短板

      对标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发展,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方面。榆林发展过于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工业比重过大,农业占国民经济总值5.2%,结构性矛盾突出。“这里的生态很脆弱,历史的欠账总是要还的”。站在历史的拐点,下一个一百年,榆林面临着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的“双重”压力,在解决“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人民群众大健康”等方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者,思想还不够解放,守正创新做的不够。

二是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面临着“五大矛盾”。即:1减少地下水超采问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民收益问题、解决矿山生态修复及历史欠账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农业标准、认证、认可和检测工作基础薄弱,在中药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方面还是个空白;针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品牌意识,农业品牌过少。

三是中药材产业发展方面。虽有专家指导,多以企业和农户“粗放式”生产为主,创新能力太弱。一产大而弱。品种混乱,无生产标准,“抢青采青”严重,药材品质低,还停留在发展的1.0水平。二产小而少。现存加工企业小而弱,带动能力不足。三产弱而缺。销售渠道单一、精深加工产品缺乏,没有交易中心和贸易市场,无法形成供应链,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是中药材基础条件方面。土壤质量差,沙地、坡地、撂荒地、矿区土地等氮、磷、钾含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47%,属于极低水平,制约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基础,土壤健康是生产高品质中药材的基石。通过榆林多个样区调查与采样、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性诊断与分析,黄土地(包括矿区)、沙地及土石山区土壤结构障碍、化学退化、生物退化等问题突出,需要高度关注。

五是酸枣产业方面。种植环节,缺优质种子种苗、缺示范基地、缺技术标准、缺技术人才、缺采收机械等;加工和市场环节,无产业链供应链、无成熟龙头企业、无交易市场、无有竞争力的产品、无有影响力的品牌等。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多地采取红枣嫁接酸枣,人为破坏野生资源,没有科学依据,没有挖掘出酸枣的生态价值,没有融入未来的大健康产业之中。

六是政府投入方面。由于缺乏政府项目支撑,难以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推广,期望得到市县两级政府的资金支持。      

三、榆林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建议

(一)榆林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践

结合调研成果,围绕药农“急、难、愁、盼”等问题和政府的关切,团队与芩塬生态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榆阳区鱼河峁镇冯茶庄村建成了榆林市首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和酸枣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基地,也是榆林生态创新迈出的第一步。基地初步具备了科研、生产、推广的基本条件,正在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省级“定制药园”和报备省级GAP标准化示范基地。

图片2

榆林市首个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实景图

基地建成后,将承担省上相关厅局“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示范”、“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农业标准化及有机认证等多项重点任务,重点探索“粮药套种”“药药套种”“仿野生种植”“林下种植”等生态种植模式。也将吸引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榆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破解“五大”矛盾提供科技支撑,为当地中小学生进行中医药科普教育提供课堂。

(二)几点政策建议

探索符合榆林特色的“GAP”绿色生产新模式,为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探路”。

一是立足“小酸枣大产业” 打造榆林优质药材品牌

图片3

“永远站在对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定黄河自信,强保护、强科技、强标准;做品质、做品牌、做品味”成为大家的共识。

加强酸枣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在保护上,重拳出击,制止“采青抢青”;在发展上,科学推进;在创新上,抓住种业,建立酸枣种质资源库。推动陕西省酸枣地方标准立项,建成面向全国市场的万亩以上酸枣种苗繁育基地和十万亩以上酸枣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符合国家GAP标准的现代酸枣产业园。既是产业园,也是示范园、科技园、质量园和观光博览园,示范带动现代技术和理念向农业农村辐射,形成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培育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新型市场主体。组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的联合体企业,建立红枣、酸枣产业联盟,以公用品牌为基础,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企业品牌为抓手,形成实体化、法人式的一体化新型经营主体,代表产业和品类进行市场经营。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应立足全球视野,充分地挖掘佳县酸枣丰富文化资源和巨大市场潜力,搭建面向国际的数字化传播、销售和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打造“葭州酸枣”区域品牌。品牌强盛是产业兴旺的抓手。从区域公用品牌开始,在培育健康品牌、生态品牌、持久品牌、创新品牌和服务品牌上下功夫,打造以佳县为代表的“葭州酸枣”品牌。让佳县的“枣”文化像“东方红”一样唱响黄河、唱响中国、唱响世界,让佳县酸枣成为生态树、健康树和富民树。我们帮助佳县正在申请“葭州酸枣”地理标志。

二是立足国内大市场,破解当前面临的“五大”矛盾。中药材强调道地性,其耐旱、节水、生态与经济价值高等特性,是打通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重要路径,能很好的解决“五大”矛盾。比如,沙棘,既是中药材,又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先锋树”。不仅能改造地球土壤,维护人类生存的家园,还富含200多种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沙棘含有极高的维生素,100g鲜沙棘果汁中约含Vc1000mg,是猕猴桃的2到5倍,山楂的70倍,西红柿的80倍,葡萄的200倍,是真正的“水果之王”,具有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中药材及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探索生态修复标准化模式,夯实生态保护和国内大循环的物质基础。

三是立足经济稳增长,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生命周期的农业绿色大循环。严格按照GAP标准从种子种苗、规范化管理和产地加工等基础做起,在生产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做强酸枣、沙棘、黄芪、黄芩、柴胡、远志、甘草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榆林煤炭能源资源丰富,现代煤炭能源化工世界领先,也有能力将中医药产业做到千亿级,带动产业向绿色转型。

三是立足“中医药守正创新”,抓源头,抓品质。“好土壤种出好药材”。基于生态学理论和“减肥减药增效”要求,以药材质量与药性形成规律研究为基础,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培育和优化种植系统关键环节的生态要素,实现优质、安全、高效的药材生产方式,实现中药材生态种植产业化。加强大市场监管工作的服务职能,在抓农业标准化建设上多点发力,提高产地药材的品质和竞争力。

四是立足长远发展,加大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地方立法;完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监管、评价和服务体系;创新中医药管理模式,开展产业规划、品牌建设和推广传播等软课题研究,提高中药材产业参与竞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指导专家:

芩塬生态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 陆亚民、陆超

北京中医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 王文全

中国中医药协会溯源专委会秘书长  焦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王长发、刘存寿、董娟娥

浙江理工大学生命与医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梁宗锁

陕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王昌利

榆林学院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段义忠

榆林市农技服务中心主任 刘忠雄

榆林市自然资源国土空间保护修复中心主任 柴小兵

佳县林业局 崔世宏

榆林市佳县种苗站站长林业高级工程师 马庭军

佳县古枣园系统保护办公室首席专家、林业高级工程师 高峰

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首席专家)娄向鹏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