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作家柳青
发布于:2022-12-29 16:07   来源:农村青年   作者:张 霄

1959年,一部反映农民创业的大作——《创业史》(原名《稻地风波》)在《延河》杂志连载,作者柳青把梁生宝等农民创业的历程“印”在了中国文学史上。

柳青,当代著名作家。原名刘蕴华,1916年7月2日生于陕北吴堡县寺沟村一个中农家庭。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1952年8月,柳青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主管农业互助合作社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给区乡干部、农民讲社会发展史,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亲自指导王莽村“七一联合农业社”,皇甫村“胜利农业社”,使长安农业社运动健康发展,成为陕西和西北的先进典型。1953年3月,柳青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开始定居皇甫村,住在一个破庙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创业史》的创作。

为了完成写作,柳青扎根皇甫村14年。剃了头发,留个光头,脱下四个兜的干部装,穿一件对襟小褂,戴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他就是活脱脱的一个农民。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也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在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摸价。他的装束,他的模样,竟然骗过了牙行和卖主的眼睛。

这位文坛大家,把自己深深地融入到农村集体当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真正的生活。1960年,《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成为农村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时至今日,《创业史》仍然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三红一创”(《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的经典代表。

柳青的伟大,不仅是因为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表现出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更因为他个人的人格魅力。《创业史》第一部出版,柳青拿到1.6万余元的稿费。住在破庙的柳青没有用这笔钱改善生活,16065元的稿酬,他全部捐给了公社。别人劝他给自己留点,他说:“我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谁都知道我写书,宣传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彻底决裂。今天出书了,拿了巨额稿费,全部揣进自己的腰包、改善个人的生活,农民会怎么看呢?”

之后,为了帮皇甫村拉电,他又提前预支《创业史》第二部的稿费。在他心中,他是真的把自己当成皇甫村的村民,他真心实意地想为他们做点儿事。

柳青的笔触,深入农村,把他的所见、所感都刻画在作品里。他本人也有着农民的质朴和踏实。他说:“我来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一回,而且时间只有几十年。我不能与世沉浮,只能以十分稳健的步伐,足踏实地地走这只有一回的路程。”

脚踏实地,不随波逐流。他对文学的赤诚之心,他深入生活的工作方式,永远不过时,永远值得我们传颂和学习。

在这大时代的洪流里,我们怀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了解他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是要像他说的那样“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坚定地、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创业史”,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农村青年》2021年第7期


相关链接: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责任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