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圪梁梁”上的南沟村

高格晃晃的山畔亮格盈盈的天

——思维现代化改变了土地的贫瘠

发布于:2023-01-28 14:53   来源:陕西网   作者:王雅 刘甜甜

夜里落下初雪,随着马路拐进一道沟里,就能看见水坝围住的池塘、休憩的鸭子、整齐的房屋。南沟村到了。再向前走,乡村的美景有层次地展开,几朵白云似乎笼罩在果树上方。

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拐沟村。很长一段时间,村里基础条件差,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村民只能从土地里刨食。

改变,是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始的。修建新房、流转土地,南沟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企业、群众形成利益链,发展起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

同样是依靠土地吃饭,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不再是块块地、绺绺田,产业也不再是东家糜子西家谷。

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内种植的巨型南瓜

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内种植的巨型南瓜

“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带领大家过上好光景”

下午,村民李维云难得在家休息,便和老伴儿拾掇起家来。80多平方米的三室干净整洁,亮堂堂的玻璃上贴着红色的窗花,电视、冰箱、天然气等家具设施一应俱全,一张大炕上的被褥也叠放得整整齐齐。

高兴的时候,李维云还会唱两嗓子信天游:“村庄美得像花园,住房和城里人一样,每年收入十多万元,做梦都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光景。”

基础弱、路不通、无产业,过去的南沟村贫困帽子戴了好些年。在村民的记忆里,这“三座大山”似乎就是迈不过去的坎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现在来到南沟村,眼见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庭院整齐地排列着,一片片青砖碧瓦将庭院衬托得错落有致,一排排新建的休闲小木屋为山村平添一份古色古香……改变,要从一场暴雨说起。

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一遇的强降雨,南沟村受灾严重,村民眼睁睁地看着一孔孔窑洞倒塌。

此时的南沟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搞灾后重建,谈何容易。

“房子必须盖,可政府补贴的钱远远不够,资金缺口怎么办?”大家思前想后,决定找村里走出去的能人张润生和张维斌俩兄弟。看到老乡们住在彩条布搭成的简易帐篷里,张维斌当即拍板:除了政府给每户补贴的3万元,灾后重建所有资金缺口由自己承担。

盖房,是件大事。在村民大会上,高仲生主动提出自己先掏3万元,“房是给咱自己盖,钱咋能都让人家出呢?”其他村民面面相觑,随后也点头应和。

事实上,当时群众拿出3万元并不容易,村里和张维斌最终决定,每家分3间房,在外务工的自筹6万元,在村里务农的自筹3万元。

2013年9月,施工团队来到南沟,灾后重建工作正式启动。本以为只是个小工程,后面的困难和问题却接踵而来。

在这样的山沟沟里,找一块相对平整适合建房的土地就花了不少功夫。当机械进场,挖开黄土,又不停地渗出水来。“地表水位高,再加上接连下雨,施工进度完全上不去。”驻村帮扶十多年的安塞区高桥镇干部张光红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

为保证居住安全性,张维斌只好请来专家现场研究施工方案。“挖掘机一边挖土,抽水机一边抽水,再插上片石,压上三合土。”张光红说,原本一层的房子,打了相当于建四层楼的地基。

考虑雨季排水问题,原本房屋设计的平顶改为斜顶;考虑到老人的安全和便利问题,工程队再次变动设计方案,将厕所改到室内,并规划地下管网。

建设成本就这样不断增加,39院房子,平均每院造价达到26万元,资金远超预期。此次重建中,村里的水、电、路等相关基础设施,也同步进行了完善。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安居的问题解决了,村民如何乐业?

“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是首要任务,关键要选一个过硬的党支部书记。”南沟人还是想到了张润生,大伙决定邀请他回乡带领村民发展产业。

一开始,因为不少现实困难,张润生是犹豫的,“身上有病,家里人不支持,手里的生意也撂不下。”为了让他回村任职,张光红追到张润生家门口劝说。

2014年底,张润生全票当选为南沟村党支部书记。上任那天,不善言辞的他只说了一句话:“既然乡亲们这么信任我,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带领大家过上好光景。”

“穷了多少年了,大不了还是个穷么,怕个甚?”

走马上任的张润生立志,干就要把事干好。和村两委、老党员们一起商议后,南沟村确立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张润生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经营好全村土地,他计划成立合作社,将村民闲置的土地进行流转,方便整体规划和开发利用。

这个主意并非不接地气。南沟村毗邻延安市区,北接枣园、南连万花、西邻魏塔古村落和张思德牺牲纪念地。早些年退耕还林,村里满目苍翠,自然环境宜人,还有腰鼓、民歌、剪纸等黄土风情、民俗文化积淀。

这主意却又不接地气。南沟村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由于零散分布、质量不高,导致土地撂荒比较严重。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发展方向虽然明确,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股份怎么确定?比例如何划分?每逢开会,大伙就吵成一锅粥。人多的,要人股占大头;地多的,要地股占大头;投入资金多的,要资金股占大头。一涉及切身利益,谁都怕自己吃亏。

村组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些老人不接受,就打亲情牌,动员他们的儿女、亲戚、朋友劝说。“穷了多少年了,大不了还是个穷么,怕个甚?”老党员李维云第一个按下红手印。

大小会议开了100多次,历经无数次争吵,最终,全村除村民宅基地、老果树地之外的2.25万亩撂荒地、沟洼地、山林地等闲置低效土地确权,全部流转到南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随后,与镇村干部商讨确定,张维斌以企业入驻的方式,带动村里发展和村民增收。他成立惠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南沟村,拉开了南沟村高速发展的大幕。

合作社将土地资源和政府投资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入股到惠民公司,公司每年保底给合作社固定分红60万元,合作社按占股比例给群众分红。

这样一来,村集体、村民和公司之间,形成了三方共赢的利益机制。“我们经济合作社的股份由土地、人口、集体和扶贫股构成,其中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村集体的闲置分散低效土地占到了67%的股比。”张润生说,土地这个“死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2015年,抓住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机遇,南沟村开始启动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综合示范园区建设。

村党支部多次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讨论,邀请企业深入分析、多方考察、研判市场,制定了南沟村发展规划,即生态优先、农旅融合、绿色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生态旅游品牌化、研学教育集成化。

QQ截图20230117164652.png

“从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咧”

从村民大半外出务工,多数耕地撂荒,到柏油路四通八达,果园连片,人人都能在村里打工,南沟村集体经济产值达463.4万元,2022年纯收入达50.2万元,人均年收入从2014年的4653元,跨越到2021年的17500元。

南沟蝶变,关键是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我们的目标是村集体有稳定的产业、村民有稳定的致富来源。”张润生说,“让人人有房住、有活干、有钱挣,过上幸福小康生活。”

削峁造田、治沟造地、植树造林,经过几年的施工建设,南沟村焕然一新,第一期核心区域达6.1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5.8亿元,涵盖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研学基地、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

站在南沟村村史馆二楼远眺,1060亩的山地被分成大大小小24块,每一块都栽满了苹果树,树下还套种了油菜,坡道沿线栽植了海棠、月季、格桑花等。

可以说,南沟村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果树、每一朵鲜花,都与群众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的渠道,村党支部积极动员大家参股入股、人人持股,之前流转的2.25万亩闲置土地涉及全村村民,还有206人以1060亩土地入股惠民公司,共同建起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村民持49%股权,果园收益前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收益后净利润按股份比例进行分红。

一场雨后,苹果园里套种的油菜花竞相开放,瞬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进村的汽车甚至堵了几公里。

眼看旅游火起来,村里整合资金70万元,包括45户脱贫群众4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村集体25万元资金,利用合作社与南沟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停车场,合作社和群众按股分红、保本保息、收入托底。一年下来,每户群众能收入2000元,村集体也有5万元进账。

紧接着,南沟村瞅准时机又建设起生态酒店、沙地摩托车、休闲垂钓烧烤等一系列项目。为扩大影响力、持续吸引游客,这里每个季度举办油菜花节、马拉松赛、灯光秀等各类活动,丰富乡村旅游内容。

乡村旅游的兴起,还推动了农业的再繁荣,村民对此深有体会,也最有发言权。

入冬后,一场不期而遇的雨夹雪纷纷洒洒落下,村民刘润喜和妻子在果园边上的果窖里,忙着分拣采摘下来的苹果。

几年前,村里建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需要流转刘润喜的土地。当时因家人患病,自己是个贫困户,看果园赚不下几个钱,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也不想继续务果了。

张光红得知后,马上赶到刘润喜家劝说,“好好营务果树,肯定能见利,就是前几年辛苦一点,不敢就这样放弃。”在村里的帮助下,果树移了位置,重新栽进土地。只要组织果树技术培训,张光红总要喊刘润喜来学习。

随着南沟村的快速发展,刘润喜把果园管理得越来越好,他也跟着脱了贫。“自从村上开始搞旅游,家里的苹果卖得更好了。”刘润喜说,“南沟变美了,老百姓也富裕了。”

“那可不是么!现如今当农民可有滋味了,当股东拿分红,当工人赚工资。”村民赵永东不仅入股了专业合作社,还在园区管理樱桃,并为参加劳动教育的娃娃们上课。他感觉农民前所未有地挣钱又体面:“从前是土里刨食,现在是土里刨金咧。”

像赵永东一样,南沟村村民大部分为多头入股,还能优先到园区工作,每天能挣110到300元,形成了多元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

(当代陕西)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