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与创新 ∣村庄的“灵魂”

创新改写郝家桥
发布于:2023-04-07 09:17   来源:陕西网   作者:李彬

跟散落在沟沟峁峁的陕北众多村庄一样,郝家桥也曾长期受制于气候、地形、交通等不利的先天条件,这些劣势导致村子难以摆脱贫困。

尽管从革命年代开始,郝家桥就有着艰苦奋斗和调研创新的光荣传统,也曾掀起“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的大生产热潮,但到2014年,郝家桥村还是吕梁山片区重点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0.7%,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6000元,全村年收入高于5万元的农户不到40户。

当时村里的状况让郝家桥人如芒在背。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唤醒了郝家桥人骨子里的干劲,郝家桥创新出属于自己的脱贫路径,迅速摆脱了贫困高发的局面,成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图片
绿意盎然的郝家桥村    冯雪峰/摄

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曾经因革命先辈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而闻名全国,也因创新图强改写命运的郝家桥一直在思索,也不断在实践。

营务“郝营生”

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而郝家桥的好政策,正是郝家桥人努力从调查研究中得来的方子。

2018年,郝家桥对全村624户1629人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深入调查研究,就是郝家桥的传家宝。”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说,经过调研,他们认为发展农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把农民镶嵌在农村产业链条当中。

郝家桥拉开了“三变改革”的序幕,除每人五分自留地外,全村所有土地都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开始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创新性的开展“红绿融合”发展,力拔穷根。

图片
郝家桥分红大会现场

从地里挖金子,向产业要效益。过去被撂荒的山地,被修整成2600亩高标准宽幅梯田,水利灌溉设施全部完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陕果集团合资栽下2000亩山地苹果苗,还修起了大型冷库,又栽下500多亩巴杏苗,川道里的平地建成温室大棚20座、拱棚40座。

地处山峁沟壑间,土地面积大,光照资源丰富,郝家桥建起一座光伏电站,让昔日的荒地沟壑成为村里增收创效的阳光存折。2018年10月,郝家桥村光伏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并网电容量500千瓦,年平均电费收益达到45万元。

“林果粮上山、设施农业到滩、规模养殖进沟”,郝家桥从此不再有农民“种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抛荒地,也告别了“人种天养”的传统农业模式。

村里有了“郝营生”,还有“郝政策”,自然就有吸引力。此前一直在城里做室内装修的王绥兵,看到村上的巨大变化,决定回村承包大棚做观光农业。

四个大拱棚,四种葡萄品种,最忙的时候全家老小齐上阵,用心浇灌着葡萄从幼苗爬上藤蔓,每年八九月的时候,阳光玫瑰、夏黑、红提轮番结出硕果,也吸引来一波波进棚采摘的游客。

一年十几万的收入,让王绥兵觉得回村的决定是明智的。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村集体引进旅投公司,他的葡萄大棚也成了孩子们研学游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孩子们来义务除草,既能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也能为他们提供难得的农耕体验,我也成了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老师。”

看着老家山林里尽情绽放的杏花,和村上与日俱增的人气,30多年没有沾过农业的郝长雄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撂下在县城打拼多年的汽修厂,2022年年初回村签下了500亩巴杏林15年的承包合同。

一年多时间,他陆续投资了40多万,把承包的巴杏林改造成高产密植林,还在山上箍起三孔窑洞,跟他的巴杏林一起重新在村里扎下了根,每天开着小车去种地。

“在外面打拼了几十年,上山当农民,咱也有底气,虽然农业投入大、见效慢,但是能吸纳脱贫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给村里新打造一个好的产业。再乘上乡村振兴的东风,好光景在后头!”站在山头,郝长雄信心满满。

这信心,不仅来自他看好的巴杏市场前景,更来自郝家桥整体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去年,巴杏才初挂果,生态采摘带来的效益就远比他预期中高。

最让郝长雄欣慰的是,周边已经有村民看到了巴杏产业的前景,跃跃欲试回村发展产业的人越来越多。今年,他又谋划着跟入驻村里的榆林旅投公司谈业务合作,拓展种植西瓜、小瓜、酸枣。

曾经只能填饱肚子的山地薄田被激活,吸引回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人,生长出丰富且多金的产业,让村民实实在在获利的同时,也给村集体每年带来190多万元的收益。

接续“郝传统”

“不要光顾着给自己挣钱,还要想想咱的老家。”这是在郝家桥当了一辈子村干部的郝思金,生前时常在儿子郝志停耳边念叨的一句话。

郝志停在外打拼多年,当过煤老板、开过餐饮公司,早已把家安在了省城西安,也基本实现了财富自由。多少年来,老父亲都是见他一次就劝他一次,希望他能回村出出力,郝志停总是想尽各种办法搪塞过去。

2018年,村上换届。“孝顺孝顺,顺老人心意才叫孝。”郝志停决定回村参与选举,心中想着,若能选上,他就好好干一届,既尽了一个村民的职责,也让父亲了却心愿;若选不上,也给父亲有了交代。

出乎郝志停意料的是,虽然他常年在外,却高票当选了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监委会主任。他能感受到,村里人都期待着他们这些“能人”让村里变出个样子来。

图片
瓜农管护甜瓜苗

从“三变改革”到人居环境整治,征迁调解、工程推进监管,新班子一上任就忙得不可开交,还有了不少体悟,“农民的小事要当成大事看,还要围着转、盯着干。”

之前,村里都是土路,村民的窑洞缀在上坡下洼间,每逢雨雪天,年轻人走两步都打滑摔跤,老人们更是连门都不敢出,村干部们盯着干,用几十天就把全村的泥巴路都改造成了砖路。

好多人家的土窑洞年久失修,村上又给每户人家补贴1.2万元修整房子。补窑顶、刷墙面、换玻璃和门框,院落里增添绿化等,桩桩件件村干部都全程操着心。

“政府出一点,自己掏一点,现在窑洞修得跟新的一样,咋能不感谢党带来的好日子!”脱贫户侯志荣和老伴商量着下一步的计划,“再开个小卖部,让儿子儿媳回来在家里开个农家乐,收入还能增加不少哩!”

一年下来,郝志停忙得居然只回了两趟省城的家。自己的生意无暇顾及,托管给朋友一部分,其余的通通舍弃。村里的老人总是拉着他的手说,“志停,一到雨雪天,我就想起你的好。”妻子却总埋怨他,“是有钉子把你钉在郝家桥了?”

郝志停乐在其中,感觉自己的身子骨都比过去当老板时硬朗许多。平日里,只要遇到路上有垃圾,他逢见必捡,奥迪车的后备厢里总备着垃圾袋,遇到重大节庆村里大扫除,他总是主动盯着最难清理的沟道干,干得浑身冒汗,还笑着自称是“垃圾书记”。

回村任职三年,郝志停的两个春节都是在村里过的。2022年,他把妻子带回村,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再无任何怨言,还在村里住了两个多月。

父亲郝思金就住在村委会对面的窑洞里,每天都坐在新修的文化广场上晒太阳,总是一整天也看不到郝志停几眼,却把村里的变化都看在了眼里。

之前,村里常住人口只有三百出头,如今已经有400多人常住村里了。村里基础设施不比城里差,家门口也有了就业机会,幼儿园和小学、幸福院和卫生院,这每一项变化,都标注着郝家桥人的幸福感。

“只有好班子和新农民才能创造出新农村,一直以来,我们郝家桥人都有着艰苦奋斗和调研创新的光荣传统,这几年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我还能再活几十年,多看看未来‘郝乡村’。”梁建飞曾经是一名教师,退休后一直住在郝家桥,他对村里的变化感触很深。

以郝家桥村为样板,绥德县委组织部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行动方案》),持续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力求建设100个规划好、产业好、环境好、风气好、班子好的“五好”示范村,都能像郝家桥村一样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

奋斗“郝光景”

如果不是2022年4月榆林旅投公司进驻郝家桥,78岁的马兴业也没想到,自己这样的老农民还能成为被正式聘请的研学导师。此前,因为村里红色资源丰富,很多人慕名而来,想听听郝家桥的光荣历史和楷模故事,曾在村里担任村主任和会计,熟悉村情的马兴业就自发当起了“土导游”。

游客越来越多,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都跟不上,光靠老马一个人当义务讲解员,显然不现实。绥德县为此专门招引榆林旅投的二级子公司陕西中红未来营运管理有限公司进驻郝家桥村,聚焦乡村振兴产业运营,以教育培训融合三产,联农带农。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几个月时间,郝家桥由表及里焕然一新。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的闲置房,被布置上乡村文化的主题装饰,开起了接待游客的正规餐厅,村里的历史文化旧址,被打造出“9点1路”教学点,还研发出不同的课程产品。

图片
郝家桥村民在大棚内管护葡萄    冯雪峰/摄

村里的苹果基地、大棚和生产道路及沿线耕地,被打造成“359旅在绥德”的环形体验教学动线,融合林下经济对农业进行文化赋能,流转活化农民土地,建旱作节水农业专技工作站和试验场,还做起了“未来乡村”研学基地和劳动教育,开展“郝家桥有我一分地”认养互动项目。

“运营公司免费给我们的空窑装上独立卫浴,土炕上给配好白个生生的新床单被罩,现在我和老伴儿也算是民宿管家了。”62岁的郝长荣此前常年在外地打零工,现在有了这个新营生,闲时可以就近打工,忙时经营自家窑洞民宿。

“窑洞空着还老得快,不用自己投钱就给改造升级,还能接待客人赚点钱,这种好事上哪找去?”全村第一批像郝长荣家这样,把闲置窑洞改造成示范民宿的,就有九户人员。农户、运营公司和村集体,按照6:3:1的比例分红。

“这样不光盘活了农户闲置窑洞,让农民成为项目主体,也让他们成为项目运营的‘产业工人’,来一起经营郝家桥这个乡村经济综合体。”郝家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常晋乾说。

“我们要把郝家桥按照以培训为主体、以文旅为主线、以文创为补充、以乡村振兴为目的泛文旅产业定位,进行景区基地化、营地化的建设及运营,还要逐渐将郝家桥模式面向其它乡村推广。”陕西中红未来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泽霖介绍道。仅去年下半年,运营公司就解决郝家桥村长期用工22人,临聘人员达500人次。

2022年4月,运营公司在村里发出招聘信息,没想到报名的年轻人还不少。经过几轮选拔,“90后”郝亚东顺利回村入职,之前他在城里做水电工,现在是后勤保障部的员工,工资跟在城里一样,每月到手五六千元,还有了此前不敢奢望的五险一金。

跟他一起回村就业的,还有38岁的刘永生,因为患有心脏疾病,不敢干重活,这些年他在外打工,收入总是不稳定,好的时候能月入过万,不好的时候只能勉强糊口。可即便这样,回村这个选项他此前也从未想过,没有就业岗位,故乡再好也安不下身。

让刘永生决定回村工作的,不光是有五险一金的稳定工作,还有郝家桥整体发展带给他的便利与信心。如今,刘永生成为村里观光电瓶车的司机,工作强度对他来说刚刚好,每月基础工资2550元,到了旅游旺季,拿到六七千元不成问题,还能照顾到年过七旬的父母,二儿子也能每天坐着免费的校车到村里的小学上学。

“打文化牌、做培训业、吃旅游饭,对促进郝家桥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融合发展,促进基层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绥德县委副书记王剑飞对郝家桥的变化深有感触。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