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与创新 ∣村庄的“灵魂”

奋斗与创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两个主题

——关于高西沟与郝家桥发展思维与精神因子的讨论

发布于:2023-04-11 15:59   来源:陕西网   作者: 左京 李彬

主持人:

左  京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李  彬  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  宾:

王曼华  米脂县委书记

王剑飞  绥德县委副书记

李长虎  米脂县银州街道党工委书记

王腾龙  绥德县张家砭镇党委书记

姜良彪  米脂县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

刘振喜  绥德县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

张泽霖  榆林旅投集团陕西中红未来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雄彪  陕西青创联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高西沟与郝家桥,两个同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村庄,两个先后出过劳模刘玉厚、高祖玉的村庄,一个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一个“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一个在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围绕“生态+”做文章,一个认准了“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不断创新求突破。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高西沟与郝家桥不拘一格、各美其美,但最终又殊途同归——从其“内在动力”去观察,奋斗与创新,既是两个村庄的历史烙印,也是两个村庄当下的时代特征。

乡村振兴要有片区发展思维

王曼华:央视曾经做过一个关于水土保持的节目叫《水问》,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高西沟有四平方公里,榆林有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有64万平方公里,如果这些土地都能复制高西沟的经验,那么黄河还会卷着泥沙翻腾吗?

图片
俯瞰高西沟

我2021年从横山调往米脂工作,那年夏天榆林地区天气极其干旱,到了秋天很多地方谷子长得就像毛毛草,但进入高西沟看到的是颗粒饱满的谷穗,这个对比非常明显,让人震撼。所以我说,乡村振兴进行时我们更需要奋斗,不仅高西沟要作为一个样板,作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我们米脂县更要成为样板。

2022年我们提出了打造29个样板村,加上榆林市下达的七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任务,36个村按照高西沟水土保持的经验来全域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每个样板村拨付200万资金推地、打坝、种树补短板。在这个基础上,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布局有机统一起来。

其实在我看来,高西沟的“三三制”经验就是一种农业生态循环的经验,老百姓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农、林、牧相结合。米脂全县有23万亩苹果园,其中一半以上挂果,生猪、羊、牛的存栏量分别在15到20多万头,这些果园大多就地取材施用的有机肥。正是基于此,我们成功发布了“高西沟苹果”区域公共品牌。

我们还有一个区域公共品牌“米脂小米”,高西沟的小米博物馆是全县对外推介米脂小米的窗口。县上从2018年开始做米脂小米的航天育种,今年“米谷1号”“米谷2号”可以推广种植。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我们对撂荒地进行了整理,政府发种子鼓励大家种谷子,目前全县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

李长虎:我认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每个村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遵循县上提出的“大高西沟”发展理念和样板村建设规划,我们银州街道策划包装的榆林沟太空农业科技博览园项目即将实施。这个项目主打的是航天育种、智慧农业和科普教育,建成以后将和高西沟农业生态旅游区相融合,实现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变为绿色发展优势。

王剑飞:郝家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在推进郝家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创新增收办法,先是分人群、分结构系统调研老百姓的收入构成,然后制定出“九个一批”农户精准增收措施,并且成立了精准增收服务中心。

“九个一批”具体包括了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稳岗、用工吸纳、开发公益岗安置、“三产”服务带动、产业创业致富、消费帮扶助力、集体分红保障、兜底保障托底等,这一措施在郝家桥取得实际效果之后,我们又把郝家桥的经验在绥德全县推广。但是有要求,其他村不能照搬照抄,也必须老老实实开展调查研究,从这九条中选择适合自己村情的进行优化组合,甚至再创新。

王腾龙:作为一名镇党委书记,从情感上来说,镇域范围内的村手心手背都是肉;从有利于工作的角度来说,片区发展整体推进更能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实际发展过程当中各个村的村情不同,我们鼓励大家在选择产业的时候要因地制宜,但全镇的特色农产品又都可以通过郝家桥这个展示窗口来推介,形成聚合效应。

农旅融合关键在联动带农

王剑飞:我从2019年9月开始包抓郝家桥村,当时村上的产业更多局限在农林上,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收入增幅都非常有限。我们分析了郝家桥的区位优势和独特资源,最终确定下“红色旅游+干教培训+三产服务+农林产业”这么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

图片
郝家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给全体股民发放股权证

想要搞农旅融合,单靠政府和农户的力量肯定不够,一方面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具备搞旅游开发的专业知识和精力。所以就要把大门敞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企业吸引进来。

作为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用工问题,产业发展绝不能忘了群众那头,就业才是民生之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做好群众工作,不能让老百姓觉得企业把钱都赚走了,而应该是有了外部力量的助推我们的村可以发展得更好,这样两股力量才能融为一体。

目前郝家桥入驻了榆林旅投和陕果集团两家大型国企,以及陕西季鲜林、中盛牧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同时还成立了郝家桥村联农带农服务中心。截至2023年2月统计的数据,村内各类企业及新型经营主体共计带动群众达650人次,帮助群众增收980多万元。

张泽霖:我们是2022年4月入驻郝家桥的,我认为目前干教培训已经成为郝家桥乡村振兴的新赛道。结合绥德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我们梳理产业发展逻辑、紧扣精准增收,坚持“发展乡村产业,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在农旅融合中创造就业岗位,将村民“镶嵌”在产业链条上。

我公司共解决村上长期用工22人,临时聘用人员490多人次,每年向村集体支付承包费33万元。

王曼华:高西沟的农旅融合,我们一直本着这样一个思路:不贪大求全,不让高西沟的面貌发生大的变化,真真正正做老百姓能参与其中的产业。正如省市领导一直给我们强调的,引进旅游项目绝不能一时头脑发热,不能“热热闹闹一阵子,冷冷清清一辈子”。

目前高西沟的实际情况就是旅游业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前期更多是由部门来带动。比如,现在正在运营的几个展馆和景点之前都是由咱们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来担任讲解,最近我再去村上时发现新聘用的专职讲解员已经上岗,这就是进步。此外,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推进的“你好!高西沟”项目已经开始运营,引进的是我们米脂县本地的一家民营企业,龙头山水库的旅游开发也正在与企业进行对接。未来这些产业一定是要全面推向市场的,当下我们先一步一步走稳。

张雄彪:“你好!高西沟”项目是一个体现陕北农耕文化的农产品全品类展销展示平台,同时也是集休闲、简餐、线上直播新媒体制作等为一体化的游客乡村慢生活体验中心。

这几年我们公司自有的陕北小杂粮品牌运营得还不错,下一步准备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产品品类,打造高端品牌“高西沟”,实实在在助推农民持续增收。与此同时,我们将村里闲置的14口窑洞重新翻修,可以满足书画写生、民歌交流、会议沙龙、画展影展等需求,我们的短视频制作也将搬到高西沟,初步预计可以解决村上十余人就业。

理性看待农村人口“回流”

王曼华:人口回流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两年很多媒体也在推回乡创业,但是从目前来看这在陕北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潮流一个趋势。我们想象乡村振兴有多少人愿意回来创业,可我们陕北的农村绝大多数还没有条件创造和城市一样的环境,说一个最现实的因素:很多村上没有学校。

我认为要理性看待农村人口回流这个问题。农村不一定非要成为创业的乐土,不能把乡村建得和城市一样,而要保留它原生态的东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享受农村的安宁生活,一些经济条件良好、身体条件也比较好成年人,他不需要接受教育也暂时不依赖大城市的医疗资源,可能他就会选择在农村长期或短暂居住。或者是一些自由职业者,回归乡土可以给他的创作提供灵感来源。总归一句话,让城市和乡村作为人的自由选择,谁适合在哪儿谁就在哪儿。

而且现在的村干部不一定非要“生于斯,长于斯”,才能奋斗于斯,充盈于斯。我们很多高学历水平的年轻干部非常愿意到农村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农村的青壮年愿意走出去,机关的年轻干部愿意走进来,让人才在他可以发光发热的地方发挥价值。

姜良彪:我们高西沟村党支部2022年获得了“三秦楷模”,下一步还想奋斗“时代楷模”。针对村干部老龄化、后备力量不足这个问题,上级给我们派了工作专班,大大缓解了我们的工作压力。但我们也在“动脑子”:现在年轻人外出的主要原因是啥?一个是经济收入,另一个是娃娃上学。所以下一步我们的目标瞄准45岁左右家庭负担小的“能人”,把他们吸引回村任职,调整出一个老中青结构合理的班子,将高西沟的规划蓝图往前推进。

王剑飞: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这里的人才既包括了返乡创业的人才,也包括了本土培育的乡土人才,包括了省市县各级派驻农村的帮扶干部,其实还有一股力量我觉得可以加进来,那就是我们招商引资引来的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以郝家桥为例,榆林旅投长期派驻村上的管理人员就有20多人,他们又通过公开招聘固定了一支专业讲解员队伍在村上,这些人也都在用青春才智服务于乡村振兴。

刘振喜:这两年郝家桥的人口有回流迹象。最主要的原因是村上搞旅游开发增加了一些就业岗位,比如电瓶车司机、水电工、餐厅服务员等。郝家桥到县城只要十来分钟,有些人白天在村上务工,晚上回县城住。还有一个就是我们郝家桥有幼儿园和小学,教学质量很不错,有县城的娃娃坐校车来念书的,这也吸引了一些年轻人留在村里。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