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苹果让果农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发布于:2023-05-30 10:09   来源:延安日报   

一条条平坦的道路直通农家,一栋栋整洁的院落错落有致,一排排苹果树排列整齐……初夏时节走进洛川县,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洛川县位于革命圣地延安市南部,因洛河穿境而得名,因“洛川会议”而闻名,因洛川苹果而驰名。1947年,200棵苹果树苗扎根洛川这片土地。76年后,53万亩苹果遍布洛川大塬。从最初的“黄土高原上的创举”到现在成为引领中国苹果发展的风向标,并多次以专供苹果和“国礼”苹果的身份出现在重大活动和国际事务之中。76年,既是天赋异禀的加持,更是锲而不舍的努力,洛川人民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洛川苹果“百亿产值”的中国奇迹。

“小苹果”开启致富大门

5月25日,在绿荫满地的洛川苹果大观园里,果树枝繁叶茂,拇指般大小的幼果挂满枝头,30余名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疏果。

“疏果是苹果生长过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精细化的疏果,让优质的幼果充分吸收养分,使每个挂在树上的苹果都是精品,这是洛川苹果疏果的最终目的。”为了确保苹果品质,每年的疏果时节,洛川县苹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晓东都会在田间地头,给本地果农和外地的疏果务工人员详细讲解正确的疏果技术。

高中没有毕业的马小红是槐柏镇东北定村农民,曾在新疆吐鲁番打工。1999年回家务农,在父亲原来耕种的3亩果园的基础上,他又栽种了10亩红富士苹果,踏踏实实做起了“果二代”。马小红对新技术、新观念接受快,通过自学,他考取了国家“高级农艺师”证书。马小红不但新箍了宽敞明亮的窑洞,还在县城买了商品房。为了提高全村苹果管理水平,增强果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富尔佳苹果专业合作社,全村75户果农300人都加入了合作社。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都走上了致富路。2018年,在兼顾好合作社工作的同时,他被西安某公司聘请为苹果生产农民技术员,还在河北、新疆、云南、宁夏等地进行苹果技术服务,仅个人年收入达20万元。

“摇钱树、致富果,又盖房、又买车。”村民们编的这几句顺口溜,既是对果乡人滋润日子的描绘,也是对像马小红这样的苹果产业致富带头人的夸赞。

“2022年全县苹果总产值13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991元,其中95%收入来源于苹果,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增幅19.7%,位居全省第一。”谈起洛川苹果,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高兴地说,“截至目前,洛川开设苹果直营店143家,遍及全国各地,微商8000余家。”

在距离洛川会议旧址不远的堡子头村,60岁的果农杜民子的苹果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

1986年,杜民子的第一块30亩苹果园建成,为了有个好收成,他自己就在果园里搭了个简易草棚,吃住在里面,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苹果园。如今,他靠着苹果园,不仅供3个孩子完成学业,在城里置办下房屋,又流转了80多亩土地,创建了“新农人快乐人家”家庭农场,还在广州、西安开了苹果专卖店,为孩子买了房和车。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洛川县的“一县一业”战略,得益于党的富民好政策。

事物的发展无外乎内因与外因。如果说人是内因,那么历届洛川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围着苹果转”的发展理念和生动实践就是不可或缺的外部动力。

2016年5月,全国政协调研组深入延安,用了8天时间对这一现象进行专题调研。洛川也被中宣部和农业部确定为依托优势产业开展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凤凰卫视等主流媒体齐聚洛川,对洛川的成功做法进行集中报道。

2016年10月12日,在洛川县举办的首届世界苹果大会上,国际园艺学会主席罗德里克·德鲁参观了果园、品尝了苹果后,竖起大拇指称赞:“延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把果园管得这么好,特别震撼,堪称楷模!”一位来自法国的教授说:“搞了几十年的苹果研究,在中国陕西延安,第一次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过的苹果。”

2019年,在中国农产品区域公共价值评选发布中,洛川苹果以687.27亿元的品牌估价高居中国水果类榜首。洛川县先后被国家确定为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国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和陕西省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洛川,用“小苹果”这把“金钥匙”,开启了果农增收、产业富农、乡村振兴的大门。

科技范让洛川苹果持续“出圈”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从零的突破到领跑者,这座苹果飘香的高原小城,围绕小小苹果不断在科研领域寻求突破。

5月25日,走进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彩色防雹网,在彩色防雹网的照耀下,苹果树像被披上了一道道彩虹。

“彩色防雹网有5种颜色,会根据气温、光照等起到不同的作用,目前还属于测试阶段。”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李前进说。

据李前进介绍,洛川县苹果产业研发中心是束怀瑞院士(洛川)工作站科研实验基地。

“基地作为院士工作站、苹果研究院专家的实验示范基地,为专家研究探索适合洛川乃至渭北旱塬肥水一体化、省力化、有机栽培、数字智能等苹果新优技术研究提供平台,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洛川模式’苹果生产技术。”李前进说,通过在洛川境内乃至周边县区开展苹果品种选优,选育适合当地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苹果优系品种,保证基地在更新换代过程中常新。

洛川县先后建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洛川苹果试验站、洛川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和苹果研究院,成立3个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聘请国内56个果树专家成立技术攻关团队,攻克国家级种质资源圃受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种质资源引进困难、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基因排序鉴定科研力量不足等亟待解决的种源“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引进4000份苹果种资资源,已经累计选育出600个新优品种,其中“秦脆”“秦蜜”两个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推广,矮化种植面积已达14.6万亩。

洛川县委书记张继东,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晶多次带领农业农村局、苹果产业管理局等相关部门下乡调研,与果农“拉话取经”。

洛川县委、县政府以“国家级洛川苹果现代产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力量,加快布局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以全要素聚集,拉动全产业链发展。共引进配套智能选果线36条,选果能力达到300吨/小时,建成冷气库68万吨,全县近70%的苹果可就地储存储藏能力达67%,实现周年供应,年产脆片、果醋、果脯等深加工产品2000多吨,畅销国内外。国内最先进的3万吨智能冷气库落户洛川苹果产业园区,开创了中国智能高新科技冷库的先河。

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不断流到各条生产线上,然后进入包装箱。不远处的屏幕上,苹果大小、光泽、糖度等特征被区分得清清楚楚,犹如“做CT”。

这条4.0数字化苹果分选线,日分选加工量可达200吨。出了工厂,苹果被送到新一代快递分拨线上,不再经快递转运中心,实现从田间直达消费者“舌尖”。

配套产业上,防雹网让产业链继续“生长”——

洛川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防雹网生产车间的机器24小时飞速运转。

“我们每天能生产260亩果园所需的防雹网,每年能满足10万亩果园的防雹网搭建需求。”该公司生产总监贾芙蓉说。

5月10日,洛川苹果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上太空,为宇航员送去北纬37度的香甜。这也是洛川苹果第5次“飞”上太空。

洛川这条不断“生长”的产业链,释放出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

洛川县委、县政府还先后组织科研人员开展矮化密植栽培、旱作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处理、化学疏花疏果、不套袋生产、精准防冻防雹等“接地气”的科技研发,就是想针对科技到果农“最后一公里”割裂的问题,力争用3至5年时间,统一品种,形成核心竞争力,真正把科研成果写在了果乡大地上。

科技的力量,必将使洛川牢牢占据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莽莽大塬赋予洛川苹果荣誉与使命,悠悠洛水沁润苹果之乡底色与气质。洛川苹果从种植、采摘、销售、农旅融合、“走”出国门、“翱翔”太空……这个“大有前途”的产业,串起了一条“致富路”,也串起了一条“上星路”。到2025年,洛川苹果产业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稳步迈向千亿级品牌。

一曲起承转合、华彩绽放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乐章不断在这片土地奏响。你瞧!洛川的党员干部、群众正在奋力奔跑着……

责任编辑:马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