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治理如何融入“美感”

——以清姜河打造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为例

发布于:2023-05-30 18:18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刘凤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近年来,宝鸡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探索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生态治理经验。本着防洪保安澜、生态绿化提升和充分发掘清姜河独有的姜炎文化特色,对清姜河进行了生态化治理。

清姜河之污

清姜河一头连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一头连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从姜炎文化到周秦文化,流传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典故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迈诗篇,滋养着渭滨区46万多居民,也滋养着工业文明,为沿岸的工业、商业、农业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水资源。更流淌出了独特的人文历史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流域发展之美和幸福生活之美。因此对于宝鸡市来说,清姜河生态治理具有很典型的示范性和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清姜河流域由于水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加上交通便利,成为国家“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工业要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密集,工业门类齐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是从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生产迅速发展,清姜河沿线无序开发,城区段两岸违建林立,产生了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垃圾等,清姜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清姜河之治

清姜河的生态化治理,改变了过去单纯以防洪工程为主的治理理念,突出系统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整治,在“绿”字上下功夫、在“水”字上做文章,累计投资2.1亿元,先后实施了文化生态长廊、防洪工程、截污工程、水生态治理和防汛抢险道路、水源保护地等项目,呈现出“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美景。

聚力环境保护打造清姜河自然生态之美。坚持一条河流一个方案、一条河流一个主题,节点分明、各具特色的思路,做足“水”文章,展现自然美。落实河长责任制奠定的坚实基础。建立健全“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实现水行政执法与检查监督有效衔接,推动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综合治理提升生态平衡。把河道治理作为重点,实施了清姜河截污、河道疏浚和河堤治理工程,清姜河水质得到很大提高。保护水源地净化河道环境。开展网格化巡查管理、常态化联合执法,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建立台账、销号管理,实现了水源保护区全封闭,确保了水源地生态良好。

聚力文化传承打造清姜河人文历史之美。在延续中弘扬姜炎文化。清姜河是炎帝的诞生地、姜炎文化的发祥地,围绕打造“炎帝故里”品牌,先后修建了炎帝陵,炎帝祠。连续举办了四届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荣获中国节庆产业“十大魅力节庆奖”,摘取了国际影响力极强的旅游城市奖。将姜炎文化推向了世界。在发掘中传承古鱼国文化。上世纪70年代在清姜河东岸的竹园沟、茹家庄等村,相继发掘出了多处古鱼国贵族墓葬,获评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悠久的古鱼国历史文脉,修建了占地200余亩的古鱼公园,为人们感知厚重、灿烂的姜炎历史文化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在保护中继承周秦文化,清姜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器占70%以上。2010年,在渭滨区石鼓山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院,生动再现了清姜河流域周秦王朝的恢宏历史。

聚力产业转型打造清姜河流域发展之美。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工业提质增效。清姜河流域目前分布着全区50%的大中型企业,积极发挥该区域军工企业、部省属企业集聚优势,着力激活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农业集约高效。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立足清姜河流域和秦岭资源禀赋,以现代农业园、特色产业村为抓手,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累计发展猕猴桃、葡萄、蒲公英等特色种植产业2万余亩,先后打造神农樱桃示范基地等四个农旅融合样板,建成标准化中蜂养殖示范场三个,打造了“大散关”牌神农五宝、“秦岭”牌蜂蜜等一批农业品牌,形成了清姜河流域现代化农业产业集群。坚持融合发展,推动三产提档升级。清姜区域是渭滨区“一主三副”商贸格局的三个副中心之一。按照产城一体、三产融合、文旅互动、全域布局的思路,实施商贸振兴五大行动,主要包括产城融合发展、经济街区提升、业态调整引进、交通组织优化、政商联动营销等。

聚力共治共享打造清姜河幸福生活之美。突出亲水理念,打造生态精品。实施了清姜河上游212省道27公里文化打造、绿化提升、水土保持综合改造项目,将流域自然景观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沿清姜河两岸建成九龙山公园、长岭怡馨园等八个坡地生态公园,形成了贯通东西18公里的南山绿色长廊和生态修复长廊。修建清姜河入渭口橡胶坝,拦蓄形成8.3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建成清姜河亲水平台十余处,拓展了市民群众休闲、游憩空间,提升了清姜河环境品位。突出科学利用,提供优质水源。清姜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供水水质、服务压力等指标一直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是一条泽被当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突出环境整治,倾力改善民生。以“再现秦岭氧吧,打造宜居环境”为重点,凝心聚力,加大整治力度,助力涉水产业,优化水系环境,营造亲水氛围,先后开展了中省环保督察和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将清姜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流域人居环境紧密结合,按照城中村抓改造、一步到位城市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提升、治理水平提升。

清姜河之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要求。生态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空间载体和要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宝鸡人民历来就有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确立了“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实现“人、水、生态、文化”的多元共生。清姜河的生态治理实践是宝鸡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篇章,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增加民生福祉为中心的价值导向。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优美的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渭滨区紧紧围绕 “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总目标,建管并重,多措并举,改善了清姜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以“再现秦岭氧吧,打造宜居环境”为重点,加大整治力度,助力涉水产业,优化水系环境,营造亲水氛围,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清姜河流域带来的“幸福感”,增加了民生福祉。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为破解发展与保护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清姜河的生态治理深刻体现了“两山”论的精神内核,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新路,促进了清姜河流域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守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抓手。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宝鸡市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政治责任,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生态保护治理工作中来。渭滨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毅力坚决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作者单位:宝鸡市委党校)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9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