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护网”编织得更加细密
发布于:2023-06-01 09: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步入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向“更加好”转变。面对少年儿童成长中权益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依法维权导向、坚持问题效果导向,才能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网”编织得更加细密。只有积极提升未成年人及家长网络素养,不断细化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义务,才能夯实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基石。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北京育英学校慰问师生,向全国广大少年儿童祝贺节日。习近平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新时代中国儿童应该是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懂感恩、懂友善、敢创新、敢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儿童。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有关的各项工作,让所有孩子都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相关报道见A3版)

绵绵深情、谆谆教诲、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温暖关怀与深切期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少年儿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从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成立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取得历史性成就。

步入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期待已经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向“更加好”转变。面对少年儿童成长中权益保护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坚持依法维权导向、坚持问题效果导向,才能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保护网”编织得更加细密。

直面少年儿童权益保护遇到的新问题,要持续细化实化“硬约束”的基础。这个儿童节,也是新版《北京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的日子。自1988年制定至今,该《条例》历经四次修订,无不是聚焦在协调处理好与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和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瞄准未成年人保护中的重点、难点新问题,回应社会关注,健全法律体系,提高保护水平。与此相呼应,几天前,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并首次联合向社会公布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十大司法救助典型案例。以法律的庄严形式唤醒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意识,使更多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更加具有现实针对性的规制,让未成年人权益有了更加密实的“保护网”。

直面少年儿童权益保护遇到的新问题,就要将保护置于数字时代大背景下寻求突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最受关注的新问题之一,北京互联网法院不到一年时间就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民事纠纷百余件。其中,既有因充值打赏、网络购物引发的矛盾,也有因盲盒抽取、礼物抽奖而产生的纠纷。网络新兴领域带来的新问题背后,是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用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相关主体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引导监督不到位,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仍需完善。只有积极提升未成年人及家长网络素养,不断细化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等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义务,才能夯实数字时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基石。

直面少年儿童权益保护遇到的新问题,就要从社会普遍关切的难点问题中寻找突破点。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布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患者总数的30%。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亟须加快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和早期干预机制,通过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测评和强化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等方式,为未成年学生提供日常心理辅导与咨询,协同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共同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异常问题;借助单点突破进一步带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合力。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直面少年儿童权益保护遇到的新问题,营造关心关爱的社会氛围,我们一定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守护好民族的未来。(本报评论员  栗玉晨

责任编辑:邓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