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对话|生态学博士董荣与中华秋沙鸭的初见
发布于:2023-06-03 08:00   来源:陕西网   作者:王思敏 张林浩 安小锐

越冬期间,在陕西商洛市洛河流域的水面上,常见中华秋沙鸭在水中觅食嬉戏,姿态十分优美。

中华秋沙鸭嘴形侧扁,前端尖出,发型“杀马特”,嘴和腿脚呈现红色,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潜水捕食鱼类。

中华 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与其他秋沙鸭最大的不同在于两胁羽毛上有祥云一般的鱼鳞斑纹,也称作鳞胁秋沙鸭,因此名字被冠以‘中华’二字。”生态学博士董荣介绍。

2016年,在商洛市丹江流域调研时,董荣有幸见到了越冬的中华秋沙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本身就很少见,我们一群人静悄悄拿着望远镜再三确认,才确定眼前的就是中华秋沙鸭 。”

中华秋沙鸭

据了解,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1000多万年,为中国特产稀有鸟类,数量极其稀少。每年3月末、4月初,中华秋沙鸭飞回北方,度过半年多的繁殖期后,于11月初南迁。在陕西属冬候鸟,每年11月下旬迁徙来陕西湿地越冬,于次年3月初迁飞走。

中华秋沙鸭是国宝,又是生态试纸,哪里有中华秋沙鸭的足迹,哪里就是山清水秀。“能在陕西境内看见中华秋沙鸭,也足以说明秦岭的水质环境很好。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栖息地河流的保护,让更多越冬期间的中华秋沙鸭在陕西觅食、停歇。”董荣说。

作为科研人员,董荣认为,要保护中华秋沙鸭这类濒危物种就要加强对它们的科学研究,更全面了解濒危物种的机制、原因,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及相关策略。其次,也要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濒危物种,在国家每年发布的濒危物种名录、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引导更多人去了解知道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董荣,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从事保护生物学与恢复生态学研究,现就职于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特聘高级工程师,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目前主要开展朱鹮的保护及野化放归种群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陕西省科技厅野生动物保护项目等10 余项,在《Bird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Avian Research》《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和《动物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10 余篇,参编专著1 部。2021年参加编写《朱鹮保护蓝皮书》并在省政府新闻平台发布。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