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沙到致富,他如何带领乡亲们一起“拔穷根”?
发布于:2023-06-12 10:02   来源:央视新闻   

40年,从治沙到致富

石光银都经历了什么?

20年前与20年后,董倩在相同的地方与石光银合影

一起合影的人却发生了变化……

《面对面》专访石光银

带你了解从沙漠到绿洲的感人故事

7月7日,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手捧“七一勋章”回到陕西省定边县,6月29日,他刚刚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给咱们国家打江山那些人献出了生命才让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咱们就栽点树,就能得到‘七一勋章’。”然而,石光银做的事,真的如他自己所说,只有栽点树这么简单吗?

扔掉“铁饭碗” 变卖家产到沙地种树 “都说我疯了,这是‘灰人’干的事,‘精人’不干”

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

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榆林市定边县。这里是西北地区出了名的沙窝窝,也是名副其实的穷窝窝。漫天肆虐的风沙吞噬着庄稼和房屋,被风沙撵着跑是生活的常态。幼年时期,石光银跟着父母搬了9次家。一次巨大的沙尘暴,更是直接把他卷到了内蒙古。

石光银:老天爷把我刮出三四十里,刮到了内蒙古,我父亲三天后才把我找到。我们村里一个5岁娃娃跟我后面,被刮得活没见面,死没见尸,这沙吃人不见血啊。

通过治沙改变现状,是村里人早有的共识。童年的这段经历,更坚定了石光银种树治沙的决心。上世纪60年代末,未满20岁的石光银带领全村人花3年时间,种活了1.4万亩树木,定边县海子梁乡诞生了第一片绿洲。1973年,22岁的石光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投入到治沙的战斗中。1984年,一项国家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种荒地”的政策,点燃了石光银种树治沙的梦想。他立即扔掉海子梁乡农场场长这个“铁饭碗”,同海子梁乡政府签订了承包治理3500亩荒沙地合同,成为榆林地区承包治沙第一人。

石光银:都说我疯了,一个月48块钱的铁饭碗不要了,叫我“石灰锤”,这是“灰人”(傻人)干的事,“精人”不干。我想的就是治沙,把沙治住,把林子造起来,我们就能吃饱肚子。

记者:不辞职也可以治沙,为什么钱也不要了,铁饭碗也不要了?

石光银:你要做官就不要做买卖,就当好你的官。“一心不能二用”,你又要当场长又要治沙,到最后农场的事也搞不好,沙也治不好。

毛乌素沙漠是自然和人类千百年活动共同造就的,想要把沙治住,注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石光银算过,要在3500亩荒沙地上栽树,至少需要十三万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陕北农村,这是个天文数字。为了筹到这笔钱,石光银不顾妻子儿女的阻拦,卖掉了家里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

石光银:人家都说,老石这是不打算过日子了?我当时还动员了几个人跟我一起干,看到我变卖家产,有些人不敢干了,我继续说服他们,说了两三次,他们才参与进来。

石光银的84只羊加上一头骡子,卖了不到三万元,这与十三万元还有很大的距离,一起治沙的伙计也卖掉了家中牲畜,石光银又向银行贷了款,十三万元总算凑齐了。石光银带领大伙把3500亩荒沙地全部栽上了旱柳、沙柳、杨树。那一年,天公作美,雨水多,栽下去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87%。

三战狼窝沙 “受骡马的苦,吃猪狗的食,身上晒脱皮,个个都像出土文物”

对石光银来说,这漂亮的第一仗是巨大的激励。1985年1月,他成为定边县长茂滩林场5.8万亩荒沙的新主人。

“四方父老,凡有人愿意与我一起治理狼窝沙的,不论民族,不论身份,一概欢迎”。1985年初夏,石光银将这张“招贤榜”贴在了海子梁乡政府门口,这个大新闻吸引了来自宁夏、内蒙古等地的农民。

长茂滩林场有上千个大沙梁,狼窝沙是其中最难啃的骨头。这里环境恶劣,地表温度夏季高达60多度,冬季低至零下40多度,春季大风尤为猛烈。1986年早春,石光银带领大部队向狼窝沙进军。对“大战狼窝沙”可能尝到的苦头,大伙儿早有心理准备。可当大部队真的在这儿安营扎寨时,状况的艰苦还是出乎了大家的预料。

石光银:那真是受了骡马的苦,吃猪狗的食,脸上和身上晒得都是泡,皮一层一层蜕,个个都像出土文物。

治沙农民 井占荣:大干了一个多月,结果大风一刮,九成的苗子都毁了。我们的信心一下子就倒了,睡在沙梁上不动了,老石骂也骂了,打也打了。

石光银没有放弃,第二年,他带领大伙儿又干了一个春天。可是,大风一来,80%的树苗又被毁了。

石光银:大伙儿躺在那不干了,老石你完了,这是撂钱呢,不是治沙。

治沙农民 井占荣:老石坐在沙梁子上,“弟兄们,你们考虑吧,我是没处去了。如果你们不干,我一个人也干”。他用大碗给每人斟满一碗酒,谁喝进去谁就跟我干。

接连两次失败,石光银意识到,不能继续闷头干了,得学着科学治沙。他到外地跟林业技术人员学习种树技术。1988年春天,学习回来的石光银带领队伍,第三次征战狼窝沙。

他们在迎风坡画格子,用沙障挡住荒沙,在沙障间撒沙蒿,栽柳树,固住流沙,在丘间地栽种杨树、柳树。这一次,种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0%,荒芜千年的大漠第一次有了翠绿的模样。

身陷绿色困局 负债百万“看见树跟看见自己孩子一样,让我砍我也舍不得砍”

1997年,当地林业部门给石光银他们种的六万多亩林地估值,价值三千多万元。一年后,国家林业政策发生改变,这些林地被划成了生态林,只能维护,不能砍伐。

种树不易,养树更难。树木种活之后,养护仍需持续不断的投入。即使林地不能砍伐,维护林地的投入也不能断。几年下来,守着一座绿色银行,石光银欠下了银行几百万的贷款。

记者:国家对生态一天比一天重视,这是好事,但对您来说这是不是一件好事,林子一根木头都不能动了。

石光银:这个找我砍,我还舍不得砍。

记者:要它变成钱,您也舍不得砍?

石光银:变成钱也舍不得,跟树有感情了,你看着它从小苗苗长起来,像自己的娃娃一样。

当年,为了还上银行贷款、支付工人工资,石光银办起了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用他自己的话说,“养遍了所有能养的”。石光银在困境下摸索出的“以短期养长期”的模式,多年后发展成为“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开创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模式。

痛失独子 年过半百重回治沙战场 “父亲走了以后,爷爷每天在林子里不停地干活”

石光银对治沙的笃定影响了他唯一的儿子石占军,1997年,原本在定边县刑警队工作的石占军加入到了父亲治沙造林的队伍中。

毕业于体校的石占军精力充沛,且善于筹划。他像石光银当年一样,到沙窝里栽树,在树林里搞管护,带技术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先后主持实施了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靖王高速沙丘绿化工程等重点项目。2008年3月12日,植树节,按照计划,这一天,石占军要从银川赶回定边,组织大伙儿开植树动员大会,但在回来的路上,石占军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时年38岁。

石光银:他没了,我三天三夜没睡,转圈圈。

记者:真的是晴天霹雳。

石光银:对人打击太大了。

送走儿子三天后,石光银又出现在了沙地里。

记者:您唯一的儿子没了,当时有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还要往下干?

石光银:这种想法也有过,可静下来,觉得要把悲伤的情绪压住,把这个事情干下去干好。

记者:您现在一直在干,跟儿子没了也有关系吧?

石光银:有关系,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孩子,心情不好我就来看看它们。

石光银的孙子 石健阳:那年我12岁,当时父亲车上拉的那批树苗因为他出事了不能及时栽进去,就用沙藏法藏起来了。父亲后事办完,爷爷带着我们把那批树苗全栽到了沙漠里。父亲走后,爷爷每天不停地干活,不停地植树,他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把悲伤化成了动力。

沙地里,年过半百的石光银佝偻的身影,深深地烙在了孙子的心里。2020年,石健阳从大学林业技术专业毕业,成为了石光银的“战友”,他想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植树护林。

千年荒漠变塞上粮仓 “能吃上蔬菜,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过去40年,在石光银的带领下,25万亩荒沙得到治理。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发布消息,陕西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上“消失”。昔日的毛乌素沙漠,已经成为田野肥沃、良田遍布的塞上粮仓。

记者:都有鸟叫了。

石光银:有了,生态一好什么动物都有了,不像二三十年前要跑到山里才能见到动物。

种树治沙,带着大伙儿拔穷根,让“沙窝窝”变成“金窝窝”,这是石光银最初的心愿。当生态环境一点点变好,老百姓的钱包也鼓了起来。

治沙农民 杨树华:1984年,我们家能吃上的食物就两种,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青稞,能吃饱就不错了,不存在存款这个说法。1997年,我们把基本沙子治住了,就开始种庄稼、种蔬菜、种洋芋,那种感觉真是太好了,能吃上蔬菜,吃不完放在市场还能变成钱,有钱花了。现在,我们已经是小康水平了。

“一百年后人家记得这是老石栽的树,子孙后代都享受了”

在石光银的带领下,沙区的老百姓逐渐走出贫困。当得知定边山区还有贫困户的时候,石光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将山区里最贫困的50户人家迁出大山,在承包治理好的沙地上无偿给每户划拨3亩宅基地,带领他们打水井、盖房子、架电线、搞养殖。

石光银:看见那些穷人,咱们看不过去,咱们本身也是共产党员,要带头共同富裕。你把大家都带动起来,栽树忙的时候人家不挣钱都来给你栽树。他们有这份心就够了,我还是会给他们开工资,我就想把更多的群众带动起来,这样整个农村都带动起来了。

回头看自己种树治沙的经历,石光银觉得自己走了很多弯路。而之所以会走弯路,就是因为自己不识字,肚子里没墨水。早在第三次征战狼窝沙的1988年,石光银就自筹资金,在长茂滩5.8万亩荒沙里建起了荒沙小学。2003年,他又拿出110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进一步解决了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石光银:走大寨学大寨那会儿,火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我不识字,不认识男厕所女厕所,急得跑进了女厕所小便。不识字我吃大亏了,不能再让娃娃们吃没文化的亏了。

记者:您造林是为了改善生态,对所有人都有好处您也受益,让孩子们都上学您能受到什么益?

石光银:孩子们上了学,文化高了之后,就能给国家给人民作贡献了。

从1984年开始承包荒沙地植树造林至今,石光银投入的各项资金高达五千万元。头顶“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头衔,石光银每个月给自己开工资3000元,这个工资,和普通的护林员一样。

记者:您这辈子怎么看钱?

石光银:没钱不行,钱多还不行。我不存钱,有钱就栽树,把钱变成树,老百姓都能享受到。

记者:您这辈子一直在付出,搭进去了钱,搭进去了时间。

石光银:我这辈子苦也受过,累也受过,汗也流过,泪也流过,人生价值还是得到了实现,得到了青山绿水。人还是要留下点好名,你死了,一百年后人家记得这是老石栽的树,子孙后代都享受了。

制片人丨张士峰

记者丨董倩

策划丨张宏飞 李红刚

编导丨银建章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