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子长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发布于:2023-06-16 16:13   来源:省委政策研究室    作者:崔亚军

摘  要:近年来,子长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陕西省和延安市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延安北部副中心和“四个子长”,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县级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与县级市的规模标准、延安北部副中心定位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这些短板和不足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容忽视因素。通过全面调研了解发展现状,深入思考分析制约瓶颈,理清短板差距,明确思路方向,找准方法路径,提出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项目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六大方面的对策建议,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对同类地区破解发展难题具有借鉴意义。

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石,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为全面了解掌握子长经济发展现状,理清短板差距,明确思路方向,找准方法路径。近期,就子长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

一、市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子长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陕西省和延安市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延安北部副中心和“四个子长”,大力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135.67亿元,增长7.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82亿元,下降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7亿元,增长9.3%;地方财政收入9.57亿元,增长59.2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2%、11.3%。先后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中国高质量发展百佳示范县市”等称号。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建成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全省第一个省级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财政部命名为“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示范县”,新寨河村被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积极推动煤油气能源产业链转化延伸,工业园区入驻企业16家,建成天然气净化厂等重点项目10个。煤炭产量保持在千万吨以上并稳步增长,原油产量稳定在75万吨左右,天然气产量逐步增长。建成国家3A级景区3个,入境游客持续增加。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9:63.3:29.8。三是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子长至延安、子长至清涧2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子长不通高速的历史;西榆动车组“绿巨人”停靠子长,使子长迈入了“复兴号”动车时代;华能350兆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煤炭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8平方公里,安定镇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镇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3个镇荣获国家卫生镇称号,城镇化率达到64.8%。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生态乡村”“清洁乡村”实现全覆盖。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先后引进华能、省水务、内蒙古汇能等大型企业落户子长。四是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累计造林36.7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2%。全面推进河长制,建成污水处理厂(站)30座,实施重点区域雨污分流工程5处,污水处理率达到95.87%。秀延河水质持续向好,出境断面水质消除了劣Ⅴ类。严格落实城区烟花爆竹禁放、农村秸秆禁烧等措施,推广新能源和天然气利用,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1%。五是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5.6%。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探索推行了“集团化办学”“园际联盟”等办学模式。综合医改持续深化,荣获“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示范县”“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显著县”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全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县”。医疗保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建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大病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网。六是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如期实现脱贫退出,荣获“2020年中国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省级“双高双普”合格县顺利通过验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加强双拥共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市通过复验,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市域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

经过多年的努力,子长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县级市,发展现状和经济实力与县级市的规模标准、延安北部副中心定位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任重道远。工业转型升级驱动力不足,能源资源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现代化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弱;瓦窑堡革命旧址、钟山石窟、安定古镇、重耳川等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还未得到充分挖掘,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城市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交通拥堵、供热能力、上学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城市建管水平亟待提升,增进民生福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从收入情况看,近两年,财政收入虽然大幅增长,但70%以上来源于煤炭,受疫情冲击和能源价格起落不定,财政收入增长波动大;从支出情况看,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民生领域的刚性支出逐年增长,且随着政府债务还债高峰期的到来,还本付息资金逐年增加,“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依然较大。四是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工业、社会事业等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严重短缺。

三、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作为年轻的县级市,加快子长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多元化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一是聚焦能源产业链延伸,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扩煤、稳油、增气、兴电、促转化”的思路不动摇,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要抓手,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加快煤矿项目建设,抓紧《子长矿区总体规划》报批,盘活子长北部960万吨煤炭产能,力争“十四五”末原煤产量突破2000万吨。同时,加快智能化、数字化矿山建设,大力推广井下智能化开采工艺。力促能源产业链延伸,全力支持煤炭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建设,鼓励引导煤炭企业扩大产品上线交易量,推进煤泥煤矸石综合利用,提升煤炭产品附加值。加快气化镇村建设步伐,促进天然气就地转化、提质增效,“十四五”末天然气产量力争达到20亿方,城镇气化率达到80%。推广应用水平井、体积压裂、精准注水等新技术,加快“智慧油田”建设。加快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低阶煤多联产、热电联产、煤电外送、工业废弃物处置利用、铁路专用线等项目上寻求突破,做大园区总量。研究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建立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大力推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持续推动绿色化、低碳化转型。二是聚力现代农业发展,在提质增效中做优农业产业体系。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精心实施“5+X”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狠抓山地苹果产业发展不动摇,全力构建“一主三带四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思路,推动山地苹果、蚕桑、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创新研发,统筹发展冷链分级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二维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大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安全消费水平。三是聚积文化资源优势,在深度融合中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围绕历史、红色、生态、民俗(民间文化、饮食)四大主题,加快形成以安定古城、瓦窑堡革命旧址、钟山石窟、高柏山为重点,谢子长故居、羊马河战役遗址、重耳养生谷、赤帝大峡谷等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体系,构建“一核一廊一环三区”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市。持续开展以“君到子长、幸福绵长”为主题的旅游体验和节庆活动,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影响力。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增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做好“文旅+”文章,打造产业融合集群,释放文化旅游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子长小吃美食街区,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子长小吃“走出去”。做活做优“夜间经济”,鼓励支持“直播带货”,促进消费提档升级。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提升非公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

(二)在高质量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鲜明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围绕延链补链强链,谋划储备一批高端能化、市政建设、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做实项目总盘子。继续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定期组织现场观摩、督促指导,算清时间账、任务账、进度账,全面提升项目的审批落户率、开工竣工率和投产达效率。同时,加强项目招投标、资金使用、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实行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团队招商、以商招商和平台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中高端项目。全力推进大企业产业链招商、产业梯度转移招商,提高项目落地率和资金到位率。多措并举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开通项目审批“绿色直通车”,实行全周期、全流程、全要素保障,促进项目早落地、快投产。深化银政、银企、银担合作,尽力满足项目融资需求。

(三)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城镇规划方面,立足撤县设市新起点,围绕打造延安北部经济、文化和创新创业“三个副中心”,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确保规划更加科学、布局更加合理。积极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以三个重点镇为副,以东西片乡镇和南北片乡镇为轴的“一主三副、两轴互动”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在城区规划方面,结合子长城区呈“Y”字形和东西长、南北窄的特点,按照“东优西延,南拓北扩”的思路,向东优化产业及产业服务中心空间布局,向西延伸到环城西路,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南北方向拉大城市框架,形成“七谷展翼,两川荟萃”的城市发展格局。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市政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开展城市功能修补、交通拥堵疏通、环境品质提升三大行动。提升文昌山公园生态功能,开工建设黄家山山体运动公园、秀延河上下游湿地公园等重点民生工程,优化改造堤岸设施。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支持老旧楼宇加装电梯。精心打造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四馆一场”。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综合整治五处城乡接合部,打通城区“堵点”。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平台作用,推进公厕、停车场增量扩容,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更宜业。同时,以更大力度推进安定、杨家园则、涧峪岔重点镇建设,加快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社会事业向镇村覆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引黄工程”,改造提升魏家岔水库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中山川、红石峁水库双水源联调供水,解决季节性缺水问题,增强防大汛、抗大旱的能力;争取建设子横高速、国道340,加快推进已批复的子安高速建设项目、实施国道210、省道205改建工程,形成“两横三纵”骨架公路网。

(四)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厚植新优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让良好的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巩固城区禁放烟花爆竹成果,加快煤改气、煤改电步伐,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严格落实林长制、河长制,持续推进水生态修复工程、河道“清四乱”行动,巩固拓展“散乱污”企业整治成果,完成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争取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IV类。加大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力度,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杜绝违法违规涉地涉矿行为,全面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生态产业,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形成可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注重源头防范,严格环境准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市域经济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五)在高质量发展上激发新活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以更实举措打通“中梗阻”,跑出子长“加速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方式等重点领域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水权交易制度等改革创新,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实民生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落实水、电、暖、天然气等价格改革举措,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能、用地、用网、用工以及融资和物流成本,充分激发社会潜能。加快推进教育、食品药品等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的改革,深化物业、社会治理等有利于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改革,努力让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主动融入国家、陕西省和延安市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在能源转化利用、农产品种植加工、文化旅游业态、服务业模式等领域实现创新发展。充分利用丝博会、农高会、文传会等会展平台,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合作交流关系,不断提升经济合作水平。

(六)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实现新提升。聚力抓好普惠性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支持子长中学与省内优质高级中学结对合作,实现全方位协同发展;建设学前教育、义务阶段教育资源整合、经验共享的发展共同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强“五项管理”,优化农村“两类学校”生存空间,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争通过两至三年的努力,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开展爱国卫生创建行动,构建全民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打造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全面推行“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青年等重点人群就业。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支付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多渠道提升就业率。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驱动创新、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共同富裕”目标,加快推进7类基本社会保险服务全覆盖,全面落实低保、特困、残疾、优抚等弱势群体救助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面加强种养殖、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持续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风险防范等工作,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