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农场主 | 老茧
发布于:2023-07-10 19:15   来源:陕西网   作者: 左京

图片

图为志丹县新绿养殖家庭农场

这是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却极不相称地长在了一个漂亮婆姨身上。

老茧层层叠叠,终将手原本白嫩的颜色遮去,如同一块丝绸被岁月磋磨得毛毛剌剌,又被熏染成深浅不一的黄,怎么抚都抚不平整。

要怪这把铰树剪子吗?不,凌晨4点钟黑麻麻的山道上,是它跟着这对儿勤快夫妻去下地。这坡上坡下但凡能用眼睛瞧见的苹果树,总有几千棵,都是他们一根枝条一根枝条修剪过来的——修剪果树是个技术活,培养骨干枝、平衡树势、改善树冠内光照……雇别人做终究难放心,也费钱。

但即便如此辛劳,老天爷却好像看不见似的。连着三年,粉白娇嫩的苹果花正在枝头闹春,引蜂逗蝶好不热闹,突然一场霜冻袭来便枯萎蜷缩跌落一地。再遭遇上冷子、狂风,最惨的一年减产超过80%。

婆姨不服输。她买来防霜网,在苹果树的头顶撑起“蚊帐”。她又在快手上听直播时知晓了一种新上市的防霜袋,于是埋头在地里给果树一棵一棵“穿衣裳”。对于几乎绞尽脑汁的她来说,不论白网黑网大网小网,只要能防住霜冻就是好网。

陕北山地平均一亩能栽35到38棵苹果树,别的投资都不算,单是防霜冻这一项每亩花费在4500块钱左右,100亩地就是给后面再添两个零,45万元。

志丹县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自2006年开始建园至今规模已达30多万亩,产业链上的苹果种植户超过5.3万人。

拥有优生区的气候水文资源、又被政府定为主导产业大力推广,苹果产业在志丹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志丹县境内有冰雹带13条,涉及果园面积4.6万亩;易冻区域52处,涉及果园面积3.6万亩。

县财政每年投入8000多万元扶持苹果产业,除去引进新品种、改造残次园、推广集成技术等,还有一部分正是用于防灾减灾。

不幸的是,那片位于顺宁镇丁岔村的果园,恰好处在灾害多发区。

婆姨有个好听的名字,叫丹萍,“丹”同“红”,“萍”谐音“苹”。

丹萍本人也是个取名儿高手。当年注册农民合作社时,她随手一指,说:“我们志丹到处是山坡地,挂满红苹果,就叫红山坡。”

到有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她又说:“农业是绿色的、有机的,叫绿农。”

等到申办家庭农场,她则入乡随俗,和大多数农场主一样把自己的名字镶嵌其中,不过又在前头缀上“绿农”、后头缀上“智慧”,显得丰富。

说起来,丹萍两口子都是学农的中专生,只不过毕业之后两个人走了不同的道儿:一个进了机关单位,一个进了采油厂。

在外人看来,丹萍是个能折腾的。从采油厂辞职之后这几年,她又是开办农资店、又是流转土地建果园、又是搞电商在网上卖苹果。

“我们是从苦中过来的,结婚时只舍得叫掌柜的给买了件皮衣。

“我为啥从采油厂出来?也是生活所逼。我婆家四世同堂,上有90岁的奶奶,下有念大学的妹妹,八口人只有两个挣钱的,你说谁不想让自己的家庭过上好光景?

“我们掌柜的工作稳定,我就说我给咱出去闯一闯。白手起家挂过苦荞挂面,自个儿给小杂粮设计包装在网上试着卖,试呢嘛,不试怎么知道不行。”

和所有平凡夫妻一样,丹萍两口子从前也常争吵,但自打她开始创业,两个人遇事反倒越来越能想到一起。她笑称:“我们不谋而合了。”

丹萍的农资店,开在志丹县城一条繁华的街道上,连排三大间店面甚是阔气。大多数卖农资人都是在使劲琢磨啥好卖卖啥,丹萍脑子活思路新,她搞了个会员制,带动各乡镇七八十户苹果种植户施用水溶肥,推广综合性状优良的短枝富士接穗。

到了收苹果的时节,谁家果园里上得啥肥、长出来的果子是啥成色、味道如何,丹萍了如指掌。对于这些舍得给果树投资的农户,她给的收购价总要多出三到五毛。等到这些果子按照等级被分装进不同档次的礼盒,再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流入消费者手中,稳定的品质总能给丹萍赢来好口碑。

丹萍说她玩不转抖音直播,一开始只在微信朋友圈卖,后来她花一万八请人开发了小程序,80%都是回头客。志丹县有七八家专门搞苹果销售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个体户,数丹萍的生意红火。而她唯一做的宣传,不过是在苹果礼盒里装了一张名片。

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乍看上去是大和小的关系,也有人会盯着所能享受农业补贴申请注册。但到了丹萍这里,可以说是产供销“三位一体”了,各自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还能良性循环。

又要说回灾害。

顺宁镇丁岔村,正是丹萍丈夫从小生长的地方。当初为了建这片果园,她费尽了周折。

虽然山上很多地都荒着,但一涉及大面积流转,乡亲们肯定要依着地块论个好中差,好谈到一个符合自己心理预期的价钱。而且旋耕机一上来会把地界打乱,等将来再收回时邻里很容易产生纠纷,所以也有人不愿意流转。

好在丹萍是个爽利的,一口气兑付了十年的流转费,地价也出得高,总算是全部谈妥。水利局又给打机井,园子就这样建了起来。

建园最初几年还算风调雨顺,并未出现过大的灾害。但近几年也不知是不是区域气候变化的缘故,倒春寒频频发生。气象部门给出的建议是:苹果园最好建在海拔1400米以上,以减轻低温冻害。

丹萍请人测算了一下,自己这片园子平均海拔1180米。而且她发现,以前人们种粮食最喜欢选的阳洼地,现在成了苹果受冻的重灾区,反倒是背坝地受灾比较轻。

辛辛苦苦经营了这几年,剪树、嫁接,哪一样不是她亲力亲为,不比养个孩子费的心力少。如果让她就这么撂了,那怎么舍得下?

晚上回到家,丹萍看到丈夫斜倚在沙发上睡着了,手机里的“专家”还在喋喋不休讲授着果树管护。她突然鼻子一酸:如今他们夫妻俩还有个啥爱好?一打开手机,大数据推送的全是有关果树的资料。

“赔就赔了!我们干的是正事,那些赌博赌赔几十万的才丢人,我们没啥丢人的。”虽然种果树赔了近100万元,卖农资、卖苹果挣得钱也都补贴给了果园,但丹萍心大,她安慰丈夫,“不行就去银行贷款。”

要是搁从前,农民想从银行贷款并不容易,要么是要求有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作担保,要么是要求借款人在城里有房产。而这在现实中常常形成一种悖论——满足条件的人往往不需要借贷,可急需借贷的人却很难满足条件。

现如今的情况却调转过来。

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周志团,一位从乡镇干上来的农业干部,现下在主抓家庭农场培育这块儿的工作。

他回忆首次与志丹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王彦伟见面时的情景,描述得十分风趣且真实:

“我看见一个穿着很普通的中年人走进我的办公室,说话斯斯文文完全没有架子。我心想,这人不是一把手,根本拿不住事么,谈啥谈。

“但是把人打发走没多久,等局长再次陪着他回来时笑着做了介绍,我赶忙起身握手致歉,他跟我此前印象中的银行领导大不相同。”

这次会面距离王彦伟上任不过短短几天。之所以迫不及待赶来对接,是因为他在翻阅志丹县出台的有关对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时,敏锐察觉到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具备的金融潜力。

王彦伟十分诚恳,上来便言明信合要回归本业支农支小,主打的便是“普”和“惠”。而作为一家独立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他们的优势在于对资金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且营业网点众多,触角可以一直延伸到镇村。

不单是信合,县域范围内包括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各大银行都参与到这场金融服务的洽谈当中:为家庭农场建档、评级、授信,简化担保程序,缩短审核时间,延长贷款期限……

丹萍没有预料到,家庭农场这一纸营业执照有这么高的含金量。很快,她从农业银行申请到了30万元贷款,还有政府贴息。新一年的投资有了着落。

曾经不止一个人劝过丹萍:安安生生做生意算了,何必非要种果树自己找罪受?搞一产是土里刨食,投资长、见效慢,受苦受累不说,一场灾害可能就让人几年翻不过身。

丹萍的理解却不同。在她看来,种果子和卖农资、搞电商就像是皮与毛的关系。“农民都是实践家,你用嘴巴说这个化肥好那个农药好不管用,但只要是你地里种出来的果子用了这些产品卖上了好价钱,不用你说人就都来买你的农资了。”

除了念“生意经”,丹萍还跟丈夫透露过她的一个想法:“我是志丹县第一个高级职业农民,自个儿搞果园也有新技术推广和土壤改良的带动作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志丹县3000多个家庭农场当中,搞苹果种植的农场占比高达78.8%。近几年志丹县对发展苹果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奖补,以50亩为一个档次,根据土地流转面积奖补1.5万元到6万元不等。

这一利好政策吸引到宜川、安塞甚至甘肃等地的人来投资建果园。根据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3月,该中心建立档案3898个,已完成交易额1.6亿元,成交面积6.7万亩,其中外县人因建果园而成为受让方的约占5%。

丹萍近来又在离县城不远的双河镇瞅中一块儿地。吸取头一次建园的经验教训,这回无论是地理条件还是流转规模她都细细考量了。更为要紧的是,双方协商好地价并在村委会备案之后,他们抽空来到志丹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了登记审核。

虽然没有完全按着产权交易那套标准的流程来,但签完一整套制式的文书,这场土地流转交易便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丹萍拿出她刚试种成功的新品种秦冠给她的“甲方”尝鲜,开玩笑说:“哪怕这地底下钻出了石油也反悔不得。”

至于丁岔村那片园子,丹萍托家里的表哥在那儿照看着,种上野豌豆、油菜,还喂了200只鸡。她也想通了,如果天气实在违背不过,那地里头适合种啥就让它产啥吧。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