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农场主 | 东升
发布于:2023-07-11 19:25   来源:陕西网   作者: 左京

图片

图片图为志丹县新绿养殖家庭农场

“黄芥开花金点点,哥哥就爱你的花眼眼。”

“芝麻黄芥能出油,泪圪蛋蛋泡出信天游。”

…………

黄芥,一种陕北黄土高原上最常见不过的植物。如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它耐得住干旱贫瘠,也耐得了严寒酷暑。

黄芥开花时,近看如舒展开翅膀的黄蝴蝶,又如苍穹上的繁星点点,远观则如黄土地上铺就的一块块金色地毯。

陕北人极爱这种植物,爱它的花也爱它的果。陕北信天游里对黄芥花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将它比作情哥哥眼中情妹妹的眼,明眸善睐,含情脉脉。这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起兴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芥结的籽状若小米,成熟后颜色呈金黄或黄绿,生食有辛辣味。传统的榨油坊中,经过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等一系列烦琐工序,其貌不扬的黄芥籽身体里流淌出香气四溢的黄芥油。

饮食中往往沉淀着一个地域久远的文化。想要制作志丹当地的特色美食,炸油糕、荞面饸烙、炒洋芋条……几乎样样离不开黄芥油。

据不完全统计,志丹人每年要吃掉600吨黄芥油。但志丹本地黄芥的种植面积却肉眼可见地逐年缩小,绝大多数原料依赖从定边等地调货。

志丹县处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其境内梁峁密布、沟壑纵横、山高坡陡、河谷深切。这种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机具的使用,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让很多农户对需要精耕细作的黄芥望而却步。

相同土壤条件下:黄芥一亩地产300斤、收购价5元/斤,玉米一亩地产800斤、收购价1.3元/斤,两相比较,人们宁愿选择种植产值低但劳动强度小、田间管理粗放的玉米。

不仅仅是黄芥,荞麦、豆类、谷子等小杂粮也或多或少面临相似的境况。

在这个时候大张旗鼓地盖厂房、买设备,修建杂粮加工车间,谁也不知道东升葫芦里卖得啥药。


东升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的脑瓜子。

别看这个40岁出头的小伙子看上去黑黑瘦瘦,个头也不甚高,但他的头衔却不少:农场主、合作社理事长、种养殖协会会长。

不过这些都还不足以让他成为志丹县的名人。他最响亮的名号是:一个懂知识产权的村党支部书记。

依托志丹县致农种养殖协会,东升先后牵头注册了“志丹小米”“志丹黄芥油”“志丹山杏仁”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如果没在这个位置上干,我也不大可能跟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人相熟,更不可能懂得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东升常把自己的这点子眼界格局归功于村干部的身份。

算起来,东升已经在马岔村当了11年村干部,这比他辞去派出所临时工回村发展产业的年头稍短些。

志丹县选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一直有个导向——得在村上居住,在全省各地规范村“两委”干部坐班制度之前已是如此。这既防止“两头跑”“遥控指挥”等问题,也有益于稳固主导产业基础。毕竟村支书一头抓集体经济,一头还得兼顾家庭农场那一摊子,担子重,责任也重。

东升刚回村那会儿,起先在窦争山上搞了个养猪场,因为养殖技术欠缺加上市场不稳定,五年间赔了两三百万元。隔了两年他又开始养羊,正赶上羊的行情好,规模最大时发展到千头羊场。

这期间他还在养殖场周边流转了400亩地,雇人种了些核桃、洋芋、豆子啥的。

在种植养殖行业摸爬滚打十多年,东升总结经验:“比方说养猪,当猪掉价的时候,卖饲料的和猪贩子都不会让自己赔钱,谁赔钱?夹在中间的养殖户赔钱。搞种植也一样,赔钱的绝对不是卖农药化肥的。”

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东升见好就收,把自己家庭农场的种植养殖规模控制下来,转而把大量资金投到农产品深加工上。

他发现,自从自家农场里购进了锯骨机、真空包装机这些加工设备,有了储藏鲜肉的冷库,愿意加入他合作社的养羊大户和家庭农场越来越多。加上“志丹羊肉”这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给合作社使用,有了正经品牌的商品在销售上也迅速打开局面。

东升从中摸出了点门道:用二产来带一产,就像给长长的火车车厢前面加了一个动力十足的车头,整列车子都在加速。

养殖业的同业联合给了东升极大的信心。他仔细分析了种植业推行这套模式的可行性,加工车间、品牌商标、组织机构等硬性条件都具备,而且杂粮在志丹拥有绝对稳定的消费市场。唯一欠缺的,是农产品产量。

“得想办法把小农户带动起来,引导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搞适度规模种植,通过合作经营降低农药化肥的成本,引进小型机械降低人的劳动强度。”

不过东升也知道,这事急不得。他近来求到县农经站副站长张延军跟前,想着他见多识广,看能不能从外地给联系上一批黄芥种子。张延军刚给他回了信:“种子找下了。”

等种子一到,东升打算全部免费发放给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但大家也必须按要求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待到这些黄芥开了花结了果,恐怕又有一番景象。


去新绿养殖家庭农场(以下简称“新绿”)参观了一趟,东升反应挺大。

这家同在保安街道地界上的家庭农场于2022年被评为陕西省“最美示范家庭农场”,与此同时它还是志丹县第一家成立非公党支部的家庭农场,其社会影响力可见一斑。

新绿是牛春海和白发财俩挑担领头创办的。创业之初,他们也经历了养羊、养鸡接连失败的打击,后来转型到养西蒙塔尔牛,才算是把产业稳了下来。因为养牛他们想到种高粱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又用来肥田,如此循环往复,八九年时间用心经营下来,农场积累的资产相当可观。

东升是个爱算账的,他把新绿近五年来的年平均利润按一二三产分类绘制了一张表:

图片

看到这样的收入,东升不禁感慨:谁能想到,当初起步时并不被大家看好的家庭农场,有一天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

据统计,志丹全县3181个家庭农场总经营耕地16.54万亩,户均52亩,是全县农户户均经营面积的9.6倍;家庭农场年经营总收入5.4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17万元,是普通农户家庭收入的3.4倍。

这些家庭农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加速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了种养结构,最终推动志丹县以苹果种植为主、小杂粮种植和特色养殖为辅“一主两翼”的农业产业格局形成。

东升站在一个村支书的角度看,志丹县这几年培育家庭农场,还无形中助益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实际当中,家庭农场代管集体经济、租赁集体闲置资产促进集体增收等,均是新的合作尝试。

其实,随着家庭农场数量不断增多,家庭农场之间以及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主体之间必将联合成更具活力的升级版合作社。因为只有如此,各主体才能获得更高效益。

东升心中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搞家庭农场联合体。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来驱动,把家庭农场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同业或跨业联合,探索一条和“新绿”不一样的道路。


东升觉得,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儿好——旭日东升。

就如今天,阳光普照着散在山山峁峁里的家庭农场,它们依赖大自然而生,也是大自然的孩子。

(完结)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12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