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鹮绕”——看似互相制约,实则互相成就
发布于:2023-07-19 18:10   来源:陕西网   作者:刘甜甜 徐旻禾

青苗细腻卧,白羽悠溶静。

稻子到了发蔸的季节,微风吹过,田野里就像飘着绿绸缎。不远处飞起的朱鹮,羽毛洁白如雪、白中透粉,显得淡雅而美丽。

这里是洋县梁家村,眼睛望得见的田多半是许小金家的,两年前他还在外地做手机生意,现在每天都忙碌在300多亩田地中。许小金一边介绍着他的经历,一边穿起皮衣下到水田里,在水里摸索了一阵子,捞出来一只小龙虾,“水底下还有玄机哩,我做的是稻虾共养。”

这不仅是一幅丰收的图景,更是一幅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和谐共生的图景。

洋县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在全国2800多个县城中,它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时生产黑、红、白、绿、黄、紫六种颜色稻米的地方,拥有黑米、红米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但再好的资源禀赋也有受到冲击的时候。因为要保护国宝,洋县不得不舍弃与之冲突的发展形式,县域经济遭受损失。由于品种混杂、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主食化率低等因素影响,黑米等特色稻米面临过种植规模下滑的窘境。

在不断的探索中,绿色、有机成为洋县的主打理念。有机认证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最高标准,洋县站在这个高起点上谋划产业布局,建设有机基地17.08万亩,发展有机企业41家,有机产业的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5%。

“农业产业要在山地里求生存,在川道里谋发展,就要在特色上做文章。”洋县县长张军说,正是保护朱鹮积累下的青山、净土和碧水等绿色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环境。

产业“特立独行”

在洋县,说生态少不了朱鹮,说朱鹮少不了有机产业,说有机产业少不了康养,这道出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981年,洋县大店村的半山腰上,树木葱茏。一片碧绿之间,一对舞动着翅膀的鸟儿正在照顾三只幼鸟,旁边还栖息着两只成鸟。

是朱鹮,没错!这个画面已经快20年没有看到了,它终将会被载入史册。四天后,洋县发布了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这一坚持就是40多年。到今天为止,朱鹮已经由最初发现的七只繁衍到7000多只。

图片

朱鹮在洋县纸坊街道草坝村的稻田里觅食  新华社/供图

40多年间,从划定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开矿、砍伐林木,到禁止使用农药化肥,都被十分严谨地坚守着。但是,在一条和谐的发展道路被确定以前,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看起来像一对矛盾。农作物减产、财政收入减少,洋县人在默默消化着这些代价。

纸坊街道草坝村位于朱鹮保护核心区,这里树参天、水荡漾、朱鹮翱翔于青川之间,可村里的庄稼汉无心欣赏美景。村党支部书记刘煜华回忆,“当时为了保护朱鹮,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大伙虽然照做了,但心里还是有些担忧。土地产量越来越低,甚至有的开始撂荒。”

朱鹮要保护,经济也要发展,共赢的出路在哪里?

2005年9月,国家《有机产品国家标准》颁布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关专家在洋县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适宜发展有机产业,于是联名向陕西省政府提出建议:在朱鹮保护区建立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两年后,省发改委、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洋县朱鹮保护区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这给洋县指明了出路。

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就像一座金字塔,最底端是普通食品,往上走分别是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位于最顶端的则是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的发展标准极其严苛。农业基地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地块,要远离城区、工矿区、交通主干线等场所,一个常规地块要转向有机生产,通常需要两到三年的转换期。除此之外,在栽培管理方面,种子和种苗的选择、管理技术等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

标准如此之高,万一还是没有市场怎么办?村民仍然心存疑虑。2009年,当时的草坝村党支部书记提出要成立合作社、做有机农业时,大伙的反应远比他想象的要激烈,“有机农业成本高、投入大,万一卖不上钱到你家吃饭呀?”

动员会结束后,陆续有50户参与入股,大多数人还是选择观望。村支书也急,他赶紧买来种子、有机肥免费发给社员,建起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结果是,基地出产的稻米高于市场价销售,他坚持的“好环境就是好品质”的想法得到印证。

随后的时间,合作社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第二年,有100户农户参与入股,数量直接翻倍;到第五年,全村460户村民全部入股。在这个过程中,股金由原来的100元上升到最高10000元。2022年,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直到现在,草坝村共有七大类35个品种的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从合作社出厂的每一件商品,其包装盒上都会贴有有机认证的标志,它代表的是高标准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

合作社大规模发展黑米也是在2018年,当年种植黑米6000亩,带动两个镇办14个村的村民增加收入。订单农业、抱团发展,是有机产业在联农带农方面的特点,“需要严格统一生产过程和生产标准,严格防止农户使用农药化肥,单打独斗容易出问题。”刘煜华说。

有机鱼、有机蛋、有机厚朴……这些在别处很少听到的高标准农产品,在洋县都能找到踪影。到目前为止,洋县共认证有机或有机转换产品15大类110种。

“有机成为我们农业发展要粮、要钱、要绿的引爆点。”张军说,目前洋县正在进行“多区联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其主题都是有机和绿色。

除此之外,洋县还兴起一种新型的种养殖模式,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着农产品的品质,这种模式便是许小金热衷的“稻虾共养”。

在外做生意的十多年,虽然艰辛却也长了不少见识,许小金在湖北、安徽,甚至是位于大西北的宁夏,都看到了稻虾共养的成功,再想想自己的家乡,受汉江滋润水美田肥,引进这种模式一定能成,于是他毅然返回洋县做起了农民。

在开始种田以前,许小金更多地看到了稻虾共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好处,但把小龙虾投进水里,他才渐渐明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农业,它能营造出稳定、小规模的生态系统。

“小龙虾喜欢挖洞,可以松弛土壤。它还能吃掉水草和虫子,帮忙除虫、除草。同时,它的排泄物是上好的肥料,能提升土壤肥力。”许小金说,农药是小龙虾最大的克星,很多人总是不信他们不用农药,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了。

黑米“开疆拓土”

在洋县18多万亩稻田中,黑米种植面积达5万亩以上,有机认证达到2.6万亩。搭上这个快车,以洋县黑米为代表的特异稻米产业正在书写着“开疆拓土”的故事。

北靠秦岭、南望巴山的洋县,汉江从中部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形成三面环山、一面迎川的地理环境。河流冲刷,养分积累,造就了中部平川优越的耕作条件,使这里自古就成为粮仓。

图片

洋县戚氏街道八腊庙村村民在收获水稻  新华社/供图

粮仓的称号实至名归,黑米更是被称为优质奇米之冠,自古就有“药米”“世界米中之王”的美称。

相传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张骞最先将洋县黑米奉于武帝,武帝爱如奇宝,每日早晚必食,并将此列为贡米。而据专家考证,在张骞之前1000年,就有关于黑米的记载。因此,黑米在洋县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以前。  

谢村镇镇江村王友山一直居住在这个平川地带,凭借多年的种植经验,他可以很确定地告诉人们,这里的黑米的确是好,“用黑米熬的粥特别浓厚醇香,不像有的地方的米,熬出来米是米、水是水。”

早些年,由于市场销售渠道不畅,再加上黑米本身难主食化、难烹煮等原因,导致农民不愿种,企业不愿收,产业发展几乎到了濒危边缘。2013年,县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干部肖向东参与了一次关于黑米种植情况的调研,令他惊讶和痛心的是,即便走遍全县所有的地头,也很少发现规模化种植的黑米,只有谢村镇还留存了一片。

调研结果给洋县敲响了警钟,黑米产业必须保护!恰巧在这一年,为了将有机产业品牌化,洋县申请建设全国朱鹮生态保护知名品牌示范区。黑米作为主导的有机产业,迎来了发展良机。

2018年,洋县经过考察,决定将黑米列为五大脱贫产业之首,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黑米产业发展。汉江流经的以马畅镇、谢村镇为主的九个平川镇办,开始积极建立黑米种植基地。

选择这一地带是科学考证的结果。平川带的海拔在400—650米之间,昼夜温差大、水分充足、光照时间充足,黑米在这里的生长周期达到156天以上,比南方许多地区高出20多天,养分得到充足积累。

据专业的检测结果证明,洋县黑米的蛋白质、脂肪等元素的含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其色泽度好、高温下的物理性质稳定、抽真空后保质期不低于12个月,这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都高于国家对糙米制定的标准。

一系列激励措施的实施,促使黑米种植规模迅速上升至5万亩,百亩以上的连片种植比比皆是。王友山家的规模从早年间的五六亩增加到700亩。几年下来,他还陆续增添了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开始产业化发展。“很多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也是看着土地撂荒了可惜。”整个镇江村有60%的农户都种植黑米,王友山的规模最大。

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洋县的品牌意识也在觉醒,黑米必须要摆脱好东西卖出白菜价的状态。2018年下半年,洋县开始进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经过反复推敲打磨,“朱鹮之原,有机洋县”“洋县黑米”两个公用品牌对外发布。

一只朱鹮嘴里衔着一株黑色稻米,配以文字,洋县两大国宝:朱鹮和黑米,一个活灵活现的品牌形象就展现出来。公用品牌一经发布,洋县便高频次出现在各种产品推介会上,黑米越来越被消费者熟知和喜爱,其价格经历了多次提档。在开展市场调研以前,黑米每斤市价仅在2.3元左右,随后通过示范区打造上升至七元左右,品牌建设后黑米每斤价格保持在14元左右。

到目前为止,“洋县黑米”的公用品牌被授权给五家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使用,包括双亚、永辉、乐康等农业公司。

乐康的创始人名叫沈红芳,2010年以前,她是上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回乡创业的十年间,她发展了218亩稻米,办起了加工厂,与400多户农户签订收购协议,将公司的年产值做到1200万元。沈红芳的十年,也是洋县黑米发展的十年。她明显感觉到,随着宣传力度越来越大,很多生意都会主动找上门来。

2022年年底,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洋县在江苏如皋建成有机农产品前置仓。江浙沪市场的消费者,当天下单,次日便可到货,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配送时间。沈红芳的产品也出现在前置仓,受到不少消费者喜爱。

产品“有机可乘”

从种植黑米做起,洋县的奋斗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的黑色有机食品供应地、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应地、西北地区最大的有机工业集群和有机产品集散中心。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园区是重要的依托。洋县正在建设集有机产品的加工、科研、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有机食品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21.8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16.5亿元,16户有机企业入园,九户投产运营,2022年实现园区总产值35.3亿元。

图片

朱鹮之乡——洋县水稻连年丰收

舀两勺黑米放到杯子里,再冲点开水下去,黑米上的色彩立即如丝带般四散开来。不过几十秒,它们便完全与水融为一体,呈现出迷人的紫红色,竟如红酒一样晶莹优雅。端起杯子轻轻抿一口,顿觉米香四溢、温热暖心。

印象中,把黑米放到水里淘洗,会有色素沉淀,但一般是黑灰色并且略带浑浊,为何洋县黑米不同?“我们的黑米本就是紫红色,而一般淘米颜色不能很好地溶于水,效果自然不好。”周亚刚已经无数次热情地向客人介绍,“这是黑米茶。”

即便是再小众、再不为人知的农产品,都有人把它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干,周亚刚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在洋县街头出现了一个迷茫徘徊的青年,他是刚从国企下岗的周亚刚。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拥有3000多年种植历史的黑米引起了他的兴趣。租了四间改造过的牛棚,借8000元钱买了一台白大米剥壳机,然后改成加工黑米的机器,一个创业行动宣告开始。

加工、装卸、开车销售,周亚刚恨不得一人当作十人用。有了一些积蓄后,他扩大规模建起了小工厂,主营产品也增加了白米、面粉等。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小工厂最终进阶为陕西双亚有机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如今看到的占地30亩的现代化企业厂区,是四次迁址后的成果。

2000年,在很多人放弃种植黑米的情况下,周亚刚通过赔本收购、种子提纯,率先开展绿色认证、有机认证等措施,鼓励老百姓把这个产业坚持下去。到现在为止,企业长期保持与900多户农户签订订单,生产有机黑米。

种植和粗加工都做得轰轰烈烈,周亚刚的视野也越来越宽阔,要想把黑米再往前推一把,生产深加工产品必须提上日程。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黑米古时作为“药米”的形象更加清晰。在黑米表皮的所有成分中,花青素的含量超过90%。众所周知,花青素的抗氧化能力是维生素E的50倍、维生素C的20倍,它可以百分之百被人体吸收,在体内留存27个小时,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花青素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抵抗癌细胞的扩散,是很多抗癌药物的成分之一。”2012年,周亚刚有了研发黑米茶的想法,但做深加工必须有科技和人才的加持,于是他开始四处招揽人才。

周佳还在学校的时候,就听说了这个想法,在对洋县做了一些了解后,他发现,这里是全国唯一可以生产六种颜色稻米的地方,并且可开发空间极大,他很快便确定了毕业后的去向。

研究黑米茶并不是一件易事,从工艺上看有两大难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炒制黑米茶,花青素容易遭到破坏和流失,再加上花青素本身是结晶体,如何让它与水融合也需要考究。

但下定决心要干的事情,周亚刚和周佳都不会放弃。经历两年摸索,2014年,黑米茶终于出炉,受到市场欢迎。黑米茶的成功给了周佳极大的信心,他立即投入到下一个产品——黑米糊的研制中。在双亚还没有制糊的生产线时,周佳背着黑米走遍全国七个省20多个工厂,试图总结出一套属于黑米糊的制造工艺。

传统的制糊工艺由来已久,却也有不少缺陷,比如温度过高、容易上火;糊不易溶于水,导致水在上、糊沉淀在下;糊比较粗糙,口感不好等等。因此,如何让黑米糊口感更滑腻,把温度降下来保护花青素不被破坏,并且喝起来不上火,就是周佳要克服的难题。同样是经过两年付出,黑米糊被成功研制。

到2021年,周亚刚投资建设企业新址时,属于双亚集团独有的、也是全国独有的黑米茶和黑米糊生产线投入使用。说是建设新厂,其实是一次重要的产业升级,在整个规划中,8000平方米厂房被用来做深加工,周亚刚陆续剥离掉大米、菜籽油等粗加工板块,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深加工上。

随后的时间,黑米锅巴、黑米酵素也陆续上市,越来越多的深加工产品被研发。

除了新兴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一个“中华老字号”也出现在延长黑米产业链的企业名单中。

还没走到大咸德,就闻到一丝清香悠远的醋味。

这是一家调味品加工企业,主营口服醋、酱油、麻辣油、豆腐乳等八大系列70多个产品。根据洋县县志记载,大咸德品牌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大咸德一直沿用着古法酿醋,浸米、磨浆、发酵、养醋……每一步都独具匠心。用肉眼看过去,这些食醋都是黑乎乎的,那是因为浓度较高,如果将醋稍加稀释,就会像黑米茶一样,呈现出漂亮的紫红色。这是大咸德的主打产品,有机黑米醋。

“市场上很多调味品都有一个重要的成分焦糖色,而我们的醋酱油完全不用添加任何色素,颜色都是天然的。”大咸德总经理闫树信说,他们一直以来的宗旨就是,用最好的材料酿造最香的醋。

这个最好的材料指的是有机黑米,自从洋县开始认证有机黑米后,大咸德就与时俱进研究用此酿醋。但因为原材料成本较高,因此价位较高的醋产品在起初确实难以打开市场。随着发展形势的变化,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有机黑米醋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市场受到欢迎。

有机黑米醋的认证也有严格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在整个原材料的构成里,除了有机黑米,还有多种辅助材料,辅助材料总量不超过5%,且尽可能是有机认证或是通过有机生产方式取得的。其次,有机产品的生产厂房、设备设施必须和常规生产系统区分开来,整个生产过程,包括仓储、物流、消毒杀菌等所有环节,都必须按照有机的标准进行。

“国家对有机产品是一年一认证,条件极其严苛。”闫树信说,一瓶酿造时间长达一年的有机黑米醋,在线下的价格卖到39元。消费者越来越能看到,有机黑米醋背后蕴含的生态价值。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13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