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利县,一地多用、一业多收,有效破解了群众增收难题

人地两不闲 四季都赚钱
发布于:2023-08-10 10:21   来源:陕西日报   

近日,记者走进平利县三阳镇尚家坝村,随处可见茶农和桑农忙碌的身影。

“春采茶,夏养蚕,秋收芋,冬出栏。如今,我们村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不闲,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7月25日,尚家坝村党支部书记罗长海说。

近年来,尚家坝村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之策,积极探索茶桑间套、粮经复合、林芋共生、林田互补的产业复合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尚家坝村特色的产业振兴之路。

“户种一亩桑,柴米油盐不用慌。”7月25日,尚家坝村村民刘义石指着正在吃桑叶的蚕宝宝说,“这已经是我今年养的第三批蚕,前两批茧子好、价钱好,卖了8.2万元。”

刘义石介绍,他是1995年开始兴桑养蚕的。由于养蚕每年主要集中在4月底到10月初,全年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收入,即使6亩地全部栽种桑树,一年的收入最高也就7000多元。每到深秋,桑叶落地,桑园便开始闲置。为此,刘义石开始思索:如何让闲置桑园产生更多效益。

2001年,刘义石得知县上提出率先突破茶饮产业的消息后,“桑园套茶园”的想法油然而生。于是,他从2002年开始在自家桑园里尝试套种茶苗,想利用茶叶和桑叶生产时间的错位增加收入。没想到3年后,全家年收入从7000余元增长到了3万元。

尝到“甜头”的刘义石,在随后几年里,逐步扩大桑园种植面积,通过流转其他农户家的土地,他家的桑园种植面积由6亩扩大到50亩。在桑园,他除了套种6亩茶树,还套种了12亩大豆、15亩魔芋等。全家去年收入突破了20万元。

罗长海介绍,近年来,通过茶桑套种、林下种魔芋等立体产业复合发展模式,尚家坝村2000余亩耕地已建成了粮、桑、茶、芋等产业复合基地,亩均收益达4000元以上。“一地多用”不仅有效破解了山区农村产业发展“地少”的难题,而且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

走进村民汪洪平家的桑园,一片绿油油的桑树映入眼帘,汪洪平和几名工人正挥汗如雨,忙着采摘桑叶。

“我几乎每年都在老汪家打工,他家的产业种类多、用工量大,每年清明前后,我采摘春茶;到了夏季,管桑施肥、采摘桑叶;到了秋季,挖魔芋。除了在老汪家务工,我还在其他村民家里务工,一年到头基本不得闲,仅靠务工一项,每年能挣3万多元。”村民赵云说。

汪洪平介绍,近年来,在各级干部的帮扶下,他家共发展茶园6亩,栽种桑树20亩,林下种植魔芋40多亩。如今,家里春季以采茶为主,夏季摘桑养蚕,秋季挖魔芋,全家不仅实现了一户多业,去年收入达到17万元,而且还解决了村里3名群众的“务工难”问题,年均支付工人工资3万元左右。

汪洪平家实现一户多业在尚家坝村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同村村民刘义哲,家里不仅发展了蚕桑、茶叶、魔芋等产业,还建起了魔芋精粉加工小作坊,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

“尚家坝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是发展蚕桑产业。到了2002年,开始实行‘两业’并举,一手兴茶、一手稳桑;脱贫攻坚期间,开始发展林下魔芋产业,探索走一户多业、一地多用的产业复合发展之路。”三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王清平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尚家坝村目前已建成魔芋、蚕桑、茶叶三条产业链,其中魔芋以林下种植为主,现有种植户130户,建精粉加工厂1家,基本实现了种芋生产、商品芋收购、芋角烘炕以及魔芋精粉加工等全链条覆盖;蚕桑产业共有养蚕户79户,建有茧灶1处,产业收入已从养蚕延伸到蚕茧收购、烘炕等环节;茶叶种植户达到250户,建有茶叶加工厂4家。尚家坝村的“一业多收”有效破解了群众增收难题,全村2022年产业收入达到883.32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65.8%。

目前,尚家坝村共有茶园1600亩,桑园1700亩,魔芋5200亩,养猪600余头。这里的群众人地两不闲,四季能挣钱。在尚家坝村,绿水青山逐渐变成了金山银山,自然财富也逐渐变为经济财富,产业振兴之路越走越宽。(记者 程伟 通讯员 熊荣军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