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脚下石抱柏:古树奇石的绝路逢生
发布于:2023-08-31 14:16   来源:渭南日报   作者:记者 史王萍 董献军

古树档案:秦岭脚下石抱柏,位于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石抱柏高约5.6米,虽扎根石上,但生机不减,属古树名木一级保护等级。巨石平地突兀,成倒梯形,长10.05米,宽约8米,高约8.2米。相传明代张三丰在半截山传道,别时,拔了一棵柏树,掬了一把土,撒了一泡尿,往石头上一堆,把柏树顶一掐,说“啥时候柏树长上顶了我就回来了”。460多年来,这棵树成了没有顶的柏树,人称“空中悬柏”,也称“张丰子手植柏”。如今,巨石以形状怪异、石上生柏的奇姿成为张桥村一道靓丽的人文自然景观。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只是一棵瘦小精悍的柏树,枝不繁,叶不茂,尽管肩颈挺直,也绝不可能成为参天大树。然而,在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看到这棵树的人,却无不为它的“高大”所折服。  

是的,高大!只因为他的脚下不是泥土大地,而是一方浑然天成的巨石。460多年来,巨石寸草不生,却硬生生被古树扎根其中,于绝路中顶出了一线生机。巨石盘卧于古树脚下,与纷繁的树根深深纠缠和谐共生,虽历经地震,却更加鲜活了。而古树,站定秦岭脚下,屹立巨石之上,任凭风吹雨打,却因巨石更显高大了。

说起这“石抱柏”,石、柏均有来历。   

传说道教祖师张三丰从华山到福成山修行,路过此地,当时河边住着几户人家,来往都是蹚水。于是,张三丰就用两根石条在河上架了座桥。从此大家渡河再也不用蹚水了,河南边的这个村子就因这座石桥而得名“张桥村”。   

张桥村南面的白崖峪,在历史上水流潺潺,积水成湖名曰白崖湖。古时白崖湖烟波浩淼,巨石沉入湖底,睡过百万年。到了宋代和明代,关中先后发生两次大地震,震中就在张桥村一带。白崖湖被震倒的南山福成峰(其遗址今称半截山又称福成山)填淤变浅,湖水四溢下降,湖中的巨石逐渐露出端倪,因它与山崩有关,老百姓又把“白崖湖石”称为“移山石”。   

因为福成峰倒塌,正在修行的张三丰被迫离开此地。临走之前,张三丰拔了一棵柏树苗,掬一把土往石头上一堆,把柏树尖一掐,对当地人深鞠一躬,说:“这棵柏树啥时候长了顶,我张三丰就回来了!”几百年过去了,这棵柏树依然没有长出顶来。更为神奇的是,几百年来,无论旱涝,柏树苍劲挺拔,顽强地生长在巨石之上,生机不减,气势非凡。   

白崖湖石平地突兀,巨石以形状怪异、石上生柏的奇姿为白崖湖平添一份景色。明清两代,游人如织,在白崖湖石上留下了一些摩崖题咏。目前,石上的摩崖题咏可见者7款。其中有明朝著名金石学家袁宏道偕友人朱非二同游白崖湖,合题词:“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除此题词外,袁宏道还赋诗一首:“直从镜里窥东海,还向峰顶忆北琨,趺坐石盘须尽醉,浮生别具一乾坤”,从这首诗里充分体现了白崖湖的美景。  

直到清末,白崖湖仍周回百亩,以后,水面逐渐缩小。20世纪50年代,引水他流,白崖湖成为一片农田,而石与柏仍保存完好。如今,石抱柏因造型奇特,石上长柏,名人题咏,见证历史,不仅成为华州区的一道人文历史景观,其坚韧不拔和谐共生的形象,也成为当地群众奋斗美好生活的精神图腾。  

20世纪50年代,张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孝义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生产摆脱贫困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如今,当年周总理亲笔签发署名的奖状就挂在张桥村村史馆的醒目位置,成为村史馆的镇馆之宝。张桥村广场南侧,还竖立着一尊周总理的铜像,供世人瞻仰。  

流逝的是时间,留下的是传承,石抱柏从山川变幻中走来,见证了一个个自然奇观,也记录了那些曾经年轻的人们用青春与汗水奋斗的经历。如今,傲然挺立的石抱柏,仍然激励着勤劳朴实的张桥人,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中,顽强奋斗开创着新时代的甜美生活。

责任编辑:李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