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维:观大势、谋全局的思想方法
发布于:2023-09-04 15:22   来源:当代陕西   作者:杨春贵

我们党历来重视战略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思维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即把全局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在事关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具体说,主要是三个方面。

谋划全局工作要有系统性、规律性、前瞻性,不可陷入事务主义

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所谓全局的谋划,就是要善于思考,特别是善于进行全局性的思考。

第8页-9(1).jpg

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一是善于把具体问题上升到原则上去思考,不要就现象论现象。现象无穷无尽,一天到晚不睡觉也论不完、抓不完,而且就现象论现象很可能扶东倒西、挂一漏万。把现象上升到本质,上升到规律,上升到原则,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面对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邓小平说,无非是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和平问题就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就是南北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你看,四个字就抓住了根本,抓住了全局。“文革”结束以后,问题成堆成山,工作千头万绪,怎么抓?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继而推动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确立起“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样,就抓住了全局。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既突出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又涵盖了发展的动力机制、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紧紧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纲”,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的统一。所谓上升到原则上去,说到底就是要对工作进行全局性、规律性思考。

二是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思考,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绝对孤立存在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统筹兼顾。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方式等愈来愈多样化的今天,统筹兼顾就愈加显得重要。统筹兼顾才有科学发展,才有社会和谐,才能最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所谓整体性思考,也就是系统性思考,在普遍联系中思考,不要孤立地看问题,不要零敲碎打,不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习近平强调必须“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9页-10(1).jpg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是善于把当前的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考,不要只看当下、只想当前。事情要看得远一些。所谓“远见卓识”,远见才有卓识,没有远见就没有卓识。马克思“两个必然”的结论,就是远见卓识。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见,就是远见卓识。邓小平说,“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也是远见卓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等等,这更是远见卓识。这也正是前瞻性思考。

总之,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对工作一定要重视规律性、系统性、前瞻性思考,重视想大事、谋全局,努力做到高瞻远瞩。这样,就要反对事务主义。所谓事务主义,就是对工作缺少全局谋划,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忙于文山会海,工作不分轻重缓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是难以成就大事的。我们当然应当重视细节。但是,不能片面夸大细节的作用,不能无条件地说它就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如果战略上出了问题,细节没有意义,或者只有相反的意义,正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细节越细,结果越糟。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细节上去,对于领导人员、管理人员来说,第一重要的是战略。细节错误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可以说几乎天天在犯;而战略错误一个都不应当犯,因为一个战略错误将导致工作的全局失败。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邓小平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的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所有这些,都是强调对工作要有全局的谋划。

判断得失要以全局利益作为根本标准,不可因小失大

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利弊相伴而生,有其利必有其弊。智者之智在于谋大利而避大害。古人说,“有所得有所失”“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进有所退”“小不忍则乱大谋”等,讲的都是着眼全局的大道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者不懂得这个着眼全局的大道理,主张“不丧失一寸土地”,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认为退却会丧失土地、危害人民,结果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造成全局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毛泽东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理。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的生意。他进一步总结,有的同志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通观全局,不愿把今天的利益和明天的利益相联结,把部分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联结,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结果必然会因小失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伦敦英美给养司令部的墙上,醒目地张贴了一首1620年的摇篮曲“为了要得到一枚钉子,竟失去了一块蹄铁;为了要得到一块蹄铁,竟失去了一匹马;为了要得到一匹马,竟失去了一位骑手;为了要得到一位骑手,竟失去了一次战斗;为了要在一次战斗中取胜,竟连国王也失去了。”这也是警示大家不可因小失大。过去革命时期打仗如此,现在搞改革、搞建设,搞一切工作,均莫不如此。我们确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也是着眼全局,为了把今天的发展同明天的发展联结起来,避免由于今天的发展而使明天的发展丧失必要条件。邓小平说,“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当时,处理“傻子瓜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人反映“傻子”年广久雇了100多工人,赚了100多万元,说他靠剥削致富,主张动他。邓小平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这里讲的得失,指的是大局的得失。当时刚刚开始搞活,抓了一个“傻子”,成千上万的聪明人就不敢动了,得不偿失。所以,有些事这样处理还是那样处理,马上处理还是放一放再处理,都不仅要考虑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得失,还要考虑对全局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就是战略家的眼光。

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不可含含糊糊 

全局利益是根本利益,丢掉全局就是丢掉根本,在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就是原则性、党性;而在事关全局重大问题上模棱两可、摇摆不定、随波逐流,甚至颠倒是非,就是丧失原则、丧失党性。前面我们所说的妥协、让步、退却等,都是基于全局需要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是为了实现原则性而实行必要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原则性,离开了全局的需要,甚至破坏了全局,那就不是灵活性,而是机会主义,不是策略和手段,而成了目的。这当然是不允许的。所谓大智若愚,并不是愚,而是真正的清醒,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如果大事糊涂,那就不可救药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提出“两个凡是”,当时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因为按照“两个凡是”去做,中国就没有希望。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一些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企图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这时,邓小平又及时地指出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决议稿中阐述毛泽东思想的这一部分不能不要。这不只是个理论问题,尤其是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的很大的政治问题。如果不写或写不好这个部分,整个决议都不如不做”。(“决议稿”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针对有的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怀疑和动摇,邓小平旗帜鲜明地说,“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现在国际国内都很关心这个问题。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在事关全局的问题上,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细节问题可以讨论,非原则问题可以让步,但关系全局的大事、要事,决不能含糊和让步;在原则性问题上,要有一种特别的坚定和清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根本性问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