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成为安塞群众的“聚宝盆”“致富棚”——

“红”了春夏“翠”秋冬
发布于:2023-09-05 10:09   来源:延安日报   

农历七月,黄土地上,早熟苹果清脆鲜甜,毛豆荚粒饱汁浓,甜玉米棒多齿密……各色瓜果蔬菜,艳了山川,丰了大地,富了农人。尤其那漫山遍野的日光温室大棚,更是经了春夏的反季节丰收,正到了夏收的尾声、秋种的开头,种植户们都在棚里抢时节忙活着。

走进安塞区坪桥镇马家塬村的西红柿大棚,一颗颗成熟的西红柿在旺盛的绿叶间鲜红饱满,像红灯笼般惹人爱。种植户张海平正忙着采摘西红柿,棚里温度高,他头上和身上的汗水一直没有干过。实在影响自己手头的活儿了,张海平才腾转手赶忙撩起衣襟擦一把汗水,又继续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中。

“我家的这两棚西红柿长得好、产量高,我一点儿也不愁销路问题,已经卖了好几个月了,收入很不错。”张海平说着,随手给记者摘了一颗西红柿品尝。记者用手掰开咬上一口,沙瓤绵密,汁水酸甜,口感非常好。

“西红柿的批发价格平均每公斤在3元以上,我一天少说也有六七百元的进账。这样的收入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我自己挺满足的。”张海平告诉记者,他家这2座大棚建起来已经有将近20个年头了,就建在自己家门口,他一出门就能进大棚干活,干完活不用走几步就能回家休息,真正是种棚、顾家“两不耽误”。

种了近20年大棚的张海平是种植的“老把式”,啥时候种、怎样种、苗要怎样栽、水要何时浇、粪要哪种粪、虫要如何防,棚里的各种活计,在他心里那是“门儿清”。

“西红柿生长周期一般在四五个月,苗子、果子也都比较娇气,对温度、湿度、水肥的要求相对精细,所以更要精心管护。”张海平从早到晚都扎在大棚里,但他忙得高兴,“种大棚本就是个用心下功夫的活计,土地最是实诚,你用心用力,它就能给你最丰硕的收成,不愁日子‘红’不起来。”

“我家这两棚西红柿,从春一直‘红’到夏,一茬一茬卖,家里的收入都是一家人辛辛苦苦挣出来的。”在张海平眼里,种大棚蔬菜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马上就要到搂蔓换种的时候了,接下来他准备黄瓜和辣椒各种1棚,现在种上,好好管护,等到冬天就又能上市了。那时候正是黄瓜和辣椒价格好的时候,尤其是过年前后,市场需求也大,翠条条的黄瓜和清嫩嫩的辣椒,都是抢手货,收入肯定差不了。

近年来,安塞区坚持把设施蔬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紧紧围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着力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目前,全区设施蔬菜累计发展面积7.1万亩,涉及全区9个镇、3个街道,覆盖118个自然村,其中日光温室5.5万亩、拱棚1.6万亩,有2.76万人从事设施蔬菜种植,从业农民占农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大棚成了安塞人民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致富棚”。

农业产业发展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种大棚的好收益让张海平对未来的好日子信心十足:“我家种植大棚基本都是一年两茬,四季都有好收成。要想过上好日子,这大棚,我以后可得好好种呢。”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