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办公司,合作社的“升级版”?

——千阳县南寨镇“村村办公司”现象观察之一

发布于:2023-09-26 08:43   来源:陕西网   作者:王雅

近年来,各级投入乡村的海量资金、资源,以前权属虽名义上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但是由于没有导入市场主体进行经营和管护,还有很多没有实现“资产化”,使用散或乱,有的甚至因难以监管存在流失的风险。

另外,工程项目主要面向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招标。然而,农村工程通常利润较低,一些施工企业竞标后往往转包施工,出现“有资格的不愿做,愿做的没资格”现象。

南寨镇先是在条件成熟的村子因地制宜推动组建“村级公司”,由其组织本村劳动力,开展工程建设、农资商贸、农机服务、劳务派遣等服务,打造合作社的“升级版”。

2022年,南寨镇13个行政村中,七个村收入超过10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实现了从“伸手要钱”到“双手挣钱”的转变。

合作社“升级”

2015年,欠账13万元。

2022年,收入488万元。

这是千阳县南寨镇三合村的两笔账单。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无人问津的贫困村“暴富”?

“去年我们成立了九丰农业公司,承包了五个项目,收入390万元,纯利润在20%以上。”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赵维华透露了其中的奥秘。

图片

村民分红现场

2021年以来,千阳县南寨镇鼓励各村发挥优势,成立各类公司,以组织的力量、市场的手段激活乡村资金资源,打造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升级版”。

如果把股份合作社比作农村发展的“活水”,村办公司就是“水”里的“鱼”。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小微企业,公司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模式,其经理、监事等由各村干部担任。

至此,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村集体有了市场化身份与平台。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好上面的项目,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南寨镇党委书记张永刚说,通过内循环,让资金先在镇域内流动起来。

“那我们给自己人做,肯定成本低、质量高、进度快。”赵维华自信地说,“和我一瞧便知。”

跟着赵维华的脚步来到闫家村,一座新改造的二层刺绣小楼夺人眼球,红色大门和柱子古色古香,可供50余人在这里同时刺绣。这个项目投资160万元,由三合村的九丰农业公司承建。

闫家村党支部书记张青毫不吝啬对另一个村的夸赞,“项目保质保量,改造得很成功。原来的刺绣展厅大变样,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西秦刺绣文化了。”

每个项目谁来施工,南寨镇走的是市场化路子。

2022年4月,小寨村投资390万元建设千只羊场,项目公开招标。大寨村、三合村和龙泉寺村的公司均参与竞标。

甲方是乡里乡亲,对手知根知底,让曾经在外包工程搞建设的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赵卫军心里也没了底,“价格报高了不行,竞争不过别人;报低了也不行,质量保证不了。”

当最终“花落”大寨村时,赵卫军哈哈一笑:“看来还是我们更符合甲方的口味。”

经过五个月的紧密施工,小寨村千只羊场项目顺利竣工,可供1000只奶山羊入栏,年收入有望突破310万元,实现年利润90万元。

而作为乙方的大寨村,在这个项目建设中有近60万元的纯利润。

“把符合条件的政府工程交给村集体,建设成果和项目收益由群众共享,做到了收利于公、归利于民。”南寨镇党委副书记李晨辉说。

由于效率高、质量佳、价格优,南寨镇的村办公司已经名扬全县。一些村已经收到外镇甚至县里私企的“邀请函”,南寨也鼓励“村级公司”出镇、出县、出市承接业务,实现镇域内外双循环。

为提升村级工程项目实施的规范性、操作的便利性和监管的有效性,南寨镇出台了村级公司项目管理细则、镇村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等,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也维护和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南寨镇是典型农业大镇,人口居全县第一,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各村常住人口仅占40%,留在村里的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但随着村办公司的发展,人均耕地少又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在千只羊场项目建设期间,每天的用工数量都超过50人,大寨村与小寨村村民组成一支施工队,让集体和村民都有钱赚。

前些年,大寨村村民赵红兵一直在外打零工。可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患有心脏病,两人身体每况愈下。他打算留在家中照顾父母,然而父母治病的医药费、全家日常生活的花销等开支,仅靠务农收入难以支撑。

赵卫军了解到他的难处,动员赵红兵到村里的公司干活。在这儿的项目工地上,赵红兵负责做饭、保洁、安保,管吃管住,工资180元一天。

“家门口务工,满意。陪在父母身边,踏实。”赵红兵说,参加本村项目施工,步行就能出工,其他村的项目也可以住在工地。虽说比在外打工时挣得略少,但省去了租房等支出,攒下的钱比过去多。

“咱自己的工程,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无论男女、多大年龄、有没有成熟技术,都可以来。”小寨村党支部书记李银海举例说,“我们村的李关生,在外面因为年龄大不好找活儿,但在村里当瓦工,200元一天呢!”

2022年,南寨镇各村办公司承接项目23个,总收入1628.43万元,累计带动就业351人,仅务工费就发放242.6万元。

是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赵维华八年前回村就职时,村子并不像现在这般富裕。此前,村里并没有集体产业,村民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有些大门一关去城里打工。

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锐减,农村资源被闲置,空心化、碎片化等问题矛盾日益显现。

“支撑村庄的生命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产业。产业带动整个村庄产生效益,才能促进村庄发展。”赵维华说。

图片

采摘苹果

从上世纪70年代,三合村就开始种植苹果,苹果树的老化、管理技术的落后,加之大改形、强拉枝等新技术推广的“水土不服”,种植苹果经济效益并不高。

2020年,三合村用集体和流转来的地,栽下50亩苹果树。相比传统果树,这次栽种的新品种矮砧苹果,低矮瘦小、枝叶稀疏,但结出的果子却又大又多,产量也较以前高出三倍。

为了尽快见利,赵维华选用苹果大苗,两年就挂了果。这一年,村集体的苹果产业收入12万元。

随后,三合村又在“邻居”邓家塬村以每年1100元一亩的价格,承包了100亩果园。

果子不愁卖的三合村,还从农户手里收购苹果。3.5元一斤收购的苹果,经过合作社的包装,一箱六斤半,卖到42元。“哎呀,这笔钱现在还没到账呢,不然存银行也能收一点利息呢。”正在算账的赵维华一拍大腿,懊恼地说。

赵维华“锱铢必较”,他清楚搞好产业绝不能贪图一步到位,而是在充分保证资金链健康的基础上,小步慢走,“脚踩离合慢给油”。

苹果产业稳稳迈出第一步,形成现金流的正循环,三合村又着手建起冷库和纸袋厂。“只要是本村村民用冷库、买纸袋都有优惠。”赵维华说,这两项利润不高,主要是为了方便群众,让苹果产业做大做强。

除此之外,三合村还有一个赚钱的好营生——农机服务。五辆拖拉机、一辆收割机、二台喷药机,作为全镇机械最多的村,三合村成立作业队,为全镇实施耕地深翻等农机服务项目,继而延伸到农事耕种各个环节。

2022年,三合村以一亩25元的价格,深翻9000亩耕地。除去油费、人工、耗材等净赚19万元。

相比三合村,小寨村壮大集体经济的方式相对稳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年底按照“保底+利润”的形式获取收益分红。去年仅分红一项就收入120多万元。

推动村集体经济升级,首先要做大“蛋糕”,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分好“蛋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可能“十个指头一般齐”,各个村自然禀赋不同,多方合作时,如何统筹?

在南寨镇13村联建万吨冷库项目建设现场,或许能找到答案。

偌大的工地上,施工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分工作业,挖掘机、推土车、工程车等各类施工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南寨镇是千阳县苹果大镇,但各村在发展苹果产业方面都是“单打独斗”,难成规模,导致苹果种植、仓储、销售、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居高不下。

为进一步盘活资源要素,助力各村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型,镇上和各村研究,整合13个行政村分散的资金,建设一座用来储存苹果的万吨冷库。

一期投资1500万元,建成苹果冷藏保鲜库群。正在建设的二期投资1150万元,包括一栋钢结构分选车间,配置一套两通道4.0苹果智能分选线。

这样一个涉及全镇利益的“大项目”,承建方变成了大寨、小寨和水泉村。当然,合作难免有分歧与矛盾。比如,怎样激发各自能动性,“强村怕吃亏、弱村怕失去话语权”的心理又怎么克服?

这些问题在磨合中一一被破解。大寨村负责项目建设,小寨村负责安全保障,水泉村进行外部联络,三个村办公司分工协作、相互监督,让工程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还能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把工程交给村办公司,门槛降了并不代表标准降了。”南寨镇副镇长赵钢从文件柜中取出一沓材料摊在桌上——这是冷库项目建设期间的施工日志,每天用工、每项数据、每笔支出,都工工整整记录在案。

那阵子,赵卫军揣着购置单,隔三岔五就往建材市场跑,选购时精打细算,下单前货比三家。有时候就地取材,利用村里现成的沙子石头,节约了建设成本。

“质量立得住,口碑才能叫得响。”赵卫军说,乡村是个熟人社会,把村里的工程建设好、维护好,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对三个村来说,他们既是自己家园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冷库二期项目预计利润在15%,主要承担建设任务的大寨村分得利润的40%,小寨村和水泉村各占30%。

“共富路上,一个村很难‘走出来’,需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补台不拆台。”张永刚说,南寨镇将因地制宜引导各村走上组团发展、联合经营的新路,真正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

做大的“蛋糕”如何分配

2021年9月,暴雨已经连下多日,小寨村两座小桥渐渐被雨水侵蚀摧毁。河对岸是400多亩耕地,没有桥,如何在雨天安全通行?

村里用不到一个月时间,建成四座十米长四米宽的桥。

图片

工作人员在冷库搬运苹果

“手中没把米,唤鸡都不理。过去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积累,自身都是‘贫困户’,村干部说话办事都没底气。”李银海表示,以前村里缺乏资金来源,通村水泥路、人畜饮水工程等公共设施一旦出现问题,只能一级级向上要钱。

基础建设靠要、公益事业靠等……村级组织服务管理功能不健全,让村两委在村民中的威信日益下滑,乡村振兴无从谈起。

现在工程之所以又好又快,源于村里有了自己的公司。公司聘用本村村民,村民一砖一瓦亲手架起自用桥,修桥的资金又源于公司之前项目的收入。

“通过镇域资源内循环,花小钱办大事。”李银海说,“要是把项目包出去,一座桥至少需要花费12万元。自己弄的话,用工是咱村人,集体和个人都能赚钱。”

如今,农村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及城乡巨大差距的现实,需要集体经济发挥再分配的补充效应;农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也急需集体经济补齐社会福利短板。

所以集体经济的“蛋糕”做大后,村党组织开始着手分“蛋糕”,让每个村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去年8月,小寨村村民杨宝仓正在吃早饭,突然接到村里打来的电话:“快让你家娃娃领钱来。”

领什么钱?由于疫情影响,孙子杨雨彤暑假并没有回家。仔细询问一番,杨宝仓才知道,村里要给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发助学金。

杨雨彤的成绩是全村第一,被录取到了西北政法大学,村里直接奖励2000元的助学金。“娃娃的实力是能上211的,还是没发挥好。”领到钱的杨宝仓笑着向村干部们“炫耀”。

这一年,小寨村为24名学生发放500到2000元不等的助学金,共计2万元。

小寨村村民李继耀今年60岁,患有尘肺病。过去一直在外打零工,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只能回乡务农。村里开办公司后,他在项目上干小工一天能收入100元。

2022年,李继耀收到了村里为全村村民补贴的农村医疗保险100元,正好用于自己看病报销。“村里变化确实大,环境好了,福利也好了。”李继耀感叹说。

小寨村3417人,这次补贴共计34万多元。不仅如此,村里还在节假日为在家的老人送去米面油。

“人心凝聚是干事创业的一大基础,因而在投资和分红阶段都必须以此为依托。”李银海说。

当农村发展基础资源“化零为整”,村级公司运营走向市场化,实现乡村振兴才有了系统性、体系化的保障。

虽然南寨镇村集体产业顺利起步,但张永刚清楚,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发展就可以高枕无忧。

事实上,只有越过多个市场周期的村集体产业,才称得上强韧成熟。有效且得当的再投资有利于产业升级壮大,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将目光放长远,就能实现利上加利。

万吨冷库项目建设形成的资产,归南寨镇13个村集体所有。为了凝聚力量、经营好冷库,南寨镇六个村分别入股50万,各村干部入股10万,以420万元成立陕西益农硕丰果业有限公司,打造集物流、仓储、中转于一体的现代化冷库体系,建成功能齐全的特色苹果产业集群。

“这么大的项目,如果相互等靠要,那肯定是‘13个和尚没水喝’。现在大家都拿出真金白银,通过公司做乘法,把人心收回来,就能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张永刚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助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村干部则是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很多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均来自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项目资金,千阳不少农村依靠土地或农业制约较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瓶颈期。”千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赵世英说,“所以缺乏经营人才的问题急需解决。”

为调动广大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性,2019年,千阳县建立了村干部补贴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挂钩机制。

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5到10万元的,从当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中提取10%用于贡献补贴奖励;10到50万元的,提取15%;50万元以上,则提取20%。最多不超过20万元。

“从合作社到公司,意味着村集体经济迈向规范化和市场化,在经营、财务、管理等方面更加正规。今后,还要在体制机制层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赵世英说,“这也是在倒逼村干部不断学习成长,为未来发展铺好路子。”

2021年,南寨镇60名村干部得到奖励。2022年,这个人数预计增加到154名。

利益联结分配机制上,村级集体经济收益40%用于产业发展、30%用于公益事业、20%用于社员分红、10%作为风险基金,确保了集体经济、村域发展、农民增收同步推进。

2020年,千阳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300万元,2022年则达到6922万元,呈现倍数增长趋势。收入10万元以下村全部清零,34个村积累超过50万元,20个村积累甚至达到百万元级。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3年第17期)


责任编辑:窦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