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行”是我省在秦创原创新驱动背景下,统领各类创新驱动要素,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进行的全新探索和实践,能有效弥补转化人角色缺失问题,进而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问题,以及科技产业培育的需求问题。科技投行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真正形成其科创体系“价值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实现”职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转化人。
近日,由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与延长石油延一科技创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科技投行”十人谈主题研讨会,在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召开。华商传媒集团总裁助理、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斌作为嘉宾代表参会,围绕“科技投行”的陕西实践探索展开汇报发言。
刘晓斌
华商传媒集团总裁助理
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以下为现场发言摘录
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新叙事框架里思考“科技投行”
当前我们在讲“科技投行”,需要注意两个新词,一个是最近(9月22日至23日在京召开)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总书记做了批示,“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另外,总书记9月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提到“新质生产力”,即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这个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了,最近国家新型工业化大会的召开,这个词开始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开始重新理解新型工业化,它的新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模式、路径动力和发展成效。新的发展动力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又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不竭动力。
新质生产力目前还处在正在定义的过程,现阶段是指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既有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出的新枝,也有未来产业萌发的新芽,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因为未来产业丰盛的萌芽,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是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在新的生产关系当中所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融合数字产业化的生产力。新型工业化与新质生产力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新型工业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配套措施。可见,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一回事,都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的描述。
陕西是硬科技概念的诞生地。硬科技现在呼声貌似没有以前强烈了,但硬科技在产业里的存在越来越清晰。很多的产业描述都是以硬科技为标签进行描述的,例如很多专门投硬科技的基金和项目投资,所以硬科技已经成了一个标准表述。为什么我们现在要讲“科技投行”这个概念呢?这时候讲“科技投行”其实是因为我们看这个问题一定是它跟以前有所不一样,那不一样在哪呢?用我们媒体人的话来说,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新叙事。
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这样的观察和叙事框架下,可能一个变化是新新产业会加速涌现。会加速产生更“新”的能源、材料、制造以及因颠覆性技术而产生的新新产业。大家可能从去年到今年突然意识到,去年对人工智能还是一个毁誉参半的评价,但一转眼从CHAT-GPT出来以后,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参与使用。现在基于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可能冒出来更多更新的产业,我们以前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可能转眼间就会变成传统产业,那基于现在人工智能、超算这些全新的生产要素,所出现的新型产业可能会加速的爆发和涌现。
第二个变化是高效匹配成为核心能力。市场会产生对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配置的更强烈的高效需求。如果说华为的mate 60再晚上市半年,它的效果可能不是这个样子。新新产业不断涌现的时代,时间和效率是很重要的问题。在当前这种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现的时候,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匹配能力变得非常关键。现在要求匹配的精准度,缩短匹配时间、提高匹配效率,降低它的匹配成本,所以高效匹配将成为核心能力。只是单一懂科技或单一懂金融都是不够的,懂科技、懂资本、懂产业、懂金融、懂政策的“五懂”人才将成为稀缺的人才资源。为什么要讲“科技投行”,可能“科技投行”就是这“五懂”人才的另外一种展现和描述。我们过去讲技术经理人,其实做的是信息匹配。现在技术经理人为什么感觉越来越难做呢?可能是因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两端的知识密度越来越大,而且知识密度大的增速超乎想象。
科技成果转化面临范式转移的需要。单纯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做信息连接和匹配的转化模式可能不好用了,需要把转化力也当做一种要素,需要从以前哑铃型的成果转化模式,转向科技创新、产业变革和成果转化这样一个三元驱动的新模式,科技投行就是成果转化力这个要素的承担者。
在新型工业化和新质生产力的新叙事框架里思考科技投行,需要做好三件事,构建共识、构建模型、构建生态。要让“科技投行”成为广泛共识,成为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以及党政领导都认可和支持的共识。要让科技投行成为共识有几个前提条件,要有标准表达,到底什么是“科技投行”?我们需要把什么是“科技投行”系统化的构架出来,标准化的表达才能会被广泛的接受,广泛的接受需要的是多方参与,资本方、科技方、产业方都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共识,形成产业力量,形成一个发展动向。
要构建模型。“科技投行”可能不再是以前单一的对转化能力的描述,他可能是一个有机体,产业和科技都不是圆滑的、形状规则的,它可能会存在着各种突起、各种不规则的形状,那“科技投行”就应该成为中间的一个自适应的有机体,来实现这种咬合。“科技投行”最大的价值可能不是资源的聚集,可能是风险和机遇的识别,这个靠传统的金融人士是无法去实现识别的。要构建生态。“科技投行”需要吸引各方力量实现生态建设,在构架生态的参与者中,我们作为媒体这一环,我们就是讲故事的,我们也很愿意参与到“科技投行”建设的鼓与呼之中,参与到“科技投行”这样一个新概念的构建,我们更希望不止参与这个概念的构建,也希望参与到这个概念的成长以及未来增长的红利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