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县域经济基础支撑 推动县域经济实力跃升

——省政协“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发布于:2023-10-24 08:46      

统筹谋划引领产业振兴 上下联动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榆林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高苗

近年来,榆林市神木、府谷等北部县(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强劲,但南部六县(区)整体发展基础薄弱,特别是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等方面短板突出。针对榆林市如何统筹南部县(区)产业振兴,整体提升全市经济发展水平,提出如下建议:

立足各地实际,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按照“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县域一体布局产业体系,每个县(市、区)全产业链打造2个至3个能形成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重点实施水果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建设规模集中连片的主粮、杂粮等优质生产示范基地,适度扩大养殖规模,高标准建好中药材种植基地。

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社区工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拣、烘干储藏、分级分割、产品包装等方面的初加工产业。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园区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生产酒精、饲料、肥料等多样化工业制品,做到“吃干榨净”。

坚持集聚发展、项目为王理念,围绕主导产业谋划储备一批具有关键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的高质量产业项目,用高质量项目推动县域产业延链条、增效益。配套建设产品检验检测、仓储物流、智慧数据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市级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向县级延伸,建设一批县级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

做强经营主体,打造产业振兴主力军。县(市、区)要建立龙头企业梯次培育壮大机制,选择几家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骨干优势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完善技能培训、考核评比等机制,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强化市场理念,打响品牌,建好用好品牌产业协会,打造知名区域公共品牌。健全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和云仓代发平台,加快实现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

擦亮资源禀赋底色 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省政协委员,商洛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王宁岗

县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但县域经济依然存在发展支撑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品牌不亮、环境颜值不高等诸多问题。为此,就如何补短板、锻长板、扬优势,有效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处理好。立足资源禀赋,按照“一县一业”清单和总体发展思路,持续用力上项目、兴产业、抓落实,打造立县之业、兴县之业。

建好投融资平台,加快县(市、区)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和市场化转型,推广信用贷、互助贷、过桥贷,围绕重点产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建好创新创业平台,支持各县(市、区)深度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依托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集中攻克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盟。

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经营的导向,对各类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生活设施,强化生产设施,提升数字化水平。按照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的标准,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更新、数字赋能,激活创造力。注重品牌建设,统筹做好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打造,扩大县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坚持以市带县,建立争取项目资金考评机制,有序化解县(市、区)政府债务。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破解用地难题、效率难题,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和网上通办的速度,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打造发展引擎 持续提升县域建设水平

民建陕西省委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陕西远景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院长 李敬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全省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亿元,产业、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特色经济、集体经济、联农带农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商贸物流、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建设持续提升。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产业水平不高,部分县(市、区)对于首位产业缺乏正确认识,追求“大、新、全”,首位产业链条短,产值规模小。部分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为明显,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作用有限。县域普遍存在有效劳动力供给短缺、老龄化现象突出、人口流出比例大等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聚焦首位产业,打造发展引擎。优化各县(市、区)产业发展方案和政策,推动“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积极推动各县(市、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产业研发中心,完善县域层面创新协作体系。

聚焦产城融合,增强辐射能力。开展县城城市发展情况体检工作,全面查找县城生态空间结构、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推动县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提升。完善县域基础设施和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联通。

聚焦亩均效益,强化要素保障。落实“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意见,每季度对围绕首位产业招引亩均“三强”(投资强度强、纳税强度强、创新强度强)排名靠前的县(市、区)给予建设用地指标、首位产业融资担保额度奖励。以金融顾问制度为切入点,强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顾问服务,完善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措施路径。

聚焦政策落地,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行容缺受理、模拟审批、全程代办等模式,建立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完善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重点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融资支持、招商优惠等方面梳理惠企政策,实现“政策找企、应享尽享、免申即享”,逐步实现各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全覆盖。

梳理摸排县级债务 提前化解债务风险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 孔军

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部分县(市、区)存在一些阶段性问题。为此,建议如下:

分层梳理县(市、区)债务情况,摸排各级债务风险。分批审查通过融资平台进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举债情况,梳理未纳入政府债务的金额,确保债务规模统计真实、精确。密切关注债务还款来源,进一步掌握还款数据的真实性及偿还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判断县(市、区)是否存在举债不当、还债无力、隐瞒虚报等问题。

由省级财政统筹协调,合理控制县(市、区)负债规模。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和重点项目,要抢抓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做到多筹集、早偿还,降低整体债务规模。对于现金流收益明显无法覆盖投资的在审、在建项目,要严格控制项目审批,谨防出现“半拉子”工程,增加债务负担。

积极协调市场化金融机构,以低成本融资置换高息贷款。省级财政部门和金融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市场化金融机构,对于县(市、区)重点项目,减少债务成本,降低债务风险。重点关注债务风险较高、投资体量较大的承债项目。对于大型承债项目,要定期跟踪,建立项目债务管理的协调工作机制,合理配置承债资金,按计划完成项目投资任务。对于高风险项目,要引导县级财政做好应急预案,提前安排代偿准备金,及时处置转移债务风险,避免风险传递扩散。

吸收多元化社会资本入股,降低经营类项目债务风险。针对收益率较高的经营类项目,可鼓励社会资本入股,增加项目资本金规模,改善社会资本的流动性,降低项目负债率。此外,通过股权合作,吸收盈利能力更强的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资产运营,提高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县(市、区)偿债压力。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何存贵

县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省域经济的坚实支撑,是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环节。加快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城镇化是载体,城乡融合是关键。目前,我省大部分县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相对滞后,人口吸纳和产业集聚能力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为此建议:

坚持规划引领。规划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提高承载力,满足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要求。大力实施县城更新提升行动,协调推进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产城融合,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垃圾分类处理,扩大绿地、公园等生态空间。抓好乡镇建设,发展壮大一批产镇相融、宜居宜业的中心镇和特色小镇,稳妥推进乡镇撤并。强化镇级综合服务功能,合理配置商业设施、金融网点、便民生活设施等,加强乡镇风貌管理,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

切实做好城乡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涉农企业、农业园区和特色产业集群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扶持建设一批农文旅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收益持久的田园综合体、产业融合示范区。完善农村商贸物流体系,重点支持供应链综合服务项目和企业,发展智慧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专项规划,增加财政专项投入,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对接和联通,推动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建立城乡一体的多种形式公共服务联合体,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制度和体系,织密覆盖全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网和基本生活安全网,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成果惠及百姓。

强化产业功能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动能

省政协委员、铜川市政协副主席 冯艳莉

随着我省《关于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接续政策措施》等文件的出台,一系列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使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得到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在显现。但是,对于部分产业功能县(市、区)来说,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弱等问题,为此建议:

聚焦产业转型,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动能。挖掘培育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入,以投资结构优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围绕乡村振兴,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集团化、经营集约化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赋能民营企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在活力。以营商环境突破年为抓手,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放管服”改革,完善关于民营企业在权益保护、市场准入、要素保障、诉求反映等方面的政策机制。落实好各项民营企业政策,让本土民营企业新增投资同样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引擎。把科技创新融入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快培育创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领军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创新。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校地合作,鼓励县域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攻克一批制约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建设县域秦创原创新促进平台或创新产业园区,实现知识产权信息共享、网络科技环境共享、科学数据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鼓励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集中,打造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高地。

打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张牌”

省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 冯永忠

我省县域经济近年来虽然实现了明显增长,但目前依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承载力不足;产业特色发掘滞后,支撑度不够;产业链条短,加工链不长;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产业的支持不高;品牌建设缓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为此建议:

打好夯实基础牌。开展县城设施更新升级行动,提高以县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承载能力。加快推进重点镇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服务设施、养老设施、物流设施、农产品加工设施等的建设,强化镇村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以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载体。加快推进农田水利、乡村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的设施基础。

打好特色优势牌。立足关中、陕南、陕北不同资源禀赋,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优化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打造更多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核心,全力建成一批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聚集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形成相应主导权和话语权。

打好全链发展牌。支持县域本地企业加快发展,实现规模扩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全力招引培育一批链主项目和头部企业,一体打造全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打好科技强县牌。强化科技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强县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各类农业创新创业平台技术创新、技术集成、孵化带动的支持,通过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延伸做好示范。

打好品牌兴县牌。树立“大品牌”“一盘棋”理念,加强品牌整合,组建优势产业发展联盟,策划推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陕西特色品牌。大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商配套服务企业,让更多陕西好产品走出去、火起来。

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应引起重视

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张涛

在贯彻执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建设争地问题突出,县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为此建议:

要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能片面追求城镇化率。要严格县域城镇建设边界,统筹城乡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坚持保障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互为配套的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项目用地。进一步激活城乡建设的存量空间,鼓励再开发利用城乡建设中利用低效的项目用地。

要着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重构县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建设县级服务型政府,坚决革除一切制约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环节中的制度性障碍,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务实推动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构建城乡相互支撑的生产关系。在省级层面,要严格规范且审慎对待县域产业园区及各类县级经济功能区升级工作,要优化产业链长制度及县域经济考核机制,推动市际间产业联合、互补、协同发展,构建县(市、区)之间相同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避免县(市、区)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要支持建好用好市级产业孵化及服务平台,全力保障县域经济在技术研发、资金等方面需要;支持市级层面建立抱团“走出去”的长效机制,避免县(市、区)间在招商引资、人才吸引、品牌推广等方面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

要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作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展县域经济不应以单纯提高县级财政收入为目标,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固定资产投资收益问题。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登记工作,研究制定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相关政策。根据不同区域研究出台包括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指导价格。支持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底气与活力。

(陕西日报记者 陈玮整理)

责任编辑:崔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