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红枣的“突围”
发布于:2023-11-14 09:51   来源:延安日报   

深秋,延川县,黄河水拍打着河堤,滚滚向前奔涌不息。岸边,被一片片枣林包裹的肥家山村依偎着黄河。69岁的老枣农郝国军正在枣林间穿梭,查看今年枣子的长势。

虽然连日来阴雨连连,但郝国军心里明朗。“今年不怕,枣树都种进了大棚,收成不会太差。”他笑着说。

日照超过2400个小时,平均海拔850米,延川是红枣的理想适生区,已有3000多年的栽植历史,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有“百里成林、成装贩运”之说。目前,全县红枣面积达到了15.5万亩,红枣品种多达60多种。

多少年来,那一棵棵、一片片的枣树,默默地守望着古老的黄土地,它们在贫瘠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当整个黄河岸畔弥漫着枣香时,那些枝丛间就挂满了红色的小果果,给小伙换来了摩托车,给姑娘换来了新衣,也为一家人带来了生活的希冀……

近年来,这些曾经带给百姓富足生活的红枣却只能贱卖。给红枣找出路,成了黄河畔人民的心头大事。

保住枣树,种出好枣,卖出好价

太阳缓缓升起,几只小鸟在树林间“啾啾”鸣叫,飞起又落下,庄头村的清晨宁静而安详。

郝九高来到自家的枣树林,看着红彤彤的枣儿挂满枝头,风儿一吹,如同无数颗玛瑙在眼前摇来晃去,煞是喜人。

郝九高所在的庄头村是黄河流经延川县延水关镇的一个山岭村,村中几棵千年枣树见证了村民种植红枣的过往历史,又大又甜的“狗头枣”成为闻名遐迩的延川名片。

庄头村,以枣为业,因枣而富。但在郝九高的记忆中,这些年,红枣留给庄头村人的并不全是美好记忆。

每当黄河岸边红枣丰收之季,就会遇上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快熟的枣儿一见雨水,没几天就裂缝了,无法保鲜,腐烂变质,哪还有收成?”辛苦一年的枣农“望枣兴叹”,曾经引以为傲的“红果果”变成了枣农的“泪蛋蛋”,延川红枣种植面积也由历史最高的42万亩锐减到了现在的15.5万亩。

看着一片一片烂了的红枣,郝九高很是心痛……这样的境遇,务了一辈子红枣的郝国军也有同样的感受。

多年来,郝国军与红枣朝夕相处,让他的日子过得像枣一样红红火火。可近年来,他却说营务了一辈子的枣树却弄不懂枣了。

“一年熬到秋收,看见树上结出的枣儿慢慢长大变红,打心眼儿里开心,但几乎年年枣红的时候都躲不过连阴雨,大部分枣就会裂果,真是糟心……”郝国军说。

“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最后还是舍不下这些枣树。”郝国军说,“延川的枣不够延川卖,能务好根本不愁卖。”

“老一辈人常说,只有听到黄河涛声的枣才是最好的枣。”延川县乾坤湾镇坐落在S形的黄河畔。作为红枣产业大镇,乾坤湾镇政府也在想方设法为这项产业找出路。“既然怕下雨,那就把枣树种到大棚里。”郝国军的想法和政府不谋而合。

2017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郝国军在黄河滩建起10个红枣大棚,种植了2000余棵矮化密植枣树。

“今年是第三年挂果,比前两年产量高,大概有七八千斤,价格也不错,每斤能卖到10到15元,算下来收入个大几万元应该不成问题。”郝国军说,“到了盛果季,这几个棚能卖差不多20万元。”

站在黄河畔遥望,曾经丰厚的土地上种满了收获的希望,风起,浪涌,枣林间沙沙作响,一串串玛瑙般地红枣挂满枝头……郝国军的思绪也飘向了远方,呢喃着:“这枣要一直种下去,什么时候干不动再说。”

收购枣子,保民利益,酿酒增值

黄河水奔涌不息,枣树抱守着年轮翘望丰收,郝国军坚守着,郭海燕也坚守着。

“现在,枣儿再也不会烂在地里了,好的卖鲜枣,剩下的酿酒。”午后,乾坤湾镇伏义河村村民郭海燕穿过一片片枣林,看着高挂枝头的枣子,心里踏实了许多。

郭海燕在县城开着一家特产门市,经营得非常不错。但自小生活在黄河畔的他,从来都不会怠慢家里的枣树,一直坚持务劳着。每到卖枣的时候,他除了自家的,经常会帮助村里其他的乡亲们运枣卖枣。

然而,回忆起前些年村民们纷纷弃下枣园外出打工赚钱导致枣林荒废的场景,却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村有2060亩枣树,每到秋收的时候,熟透的红枣铺满一地,没人来收,最后全烂在地里了。”郭海燕说,“大家都算经济账啊,枣大多都裂果了卖不上价,收枣费的劲根本没有打工划算。”

郭海燕清楚乡亲们的想法,无奈又心疼。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海燕和朋友聊天谈及红枣的发展,大家出主意:卖鲜枣不行,酿红枣酒咋样?

“做成枣酒不仅能充分利用好品质的裂果,还能为村民增收。”说干就干,郭海燕成立了延川县伏义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前往外地学习酿酒技艺,回来后将自家窑洞改装成枣酒坊。他将村里挑拣出的好品质红枣高于批发价统一收购代卖,并鼓励乡亲们将裂果也捡回来,他免费运、高价买,用来酿酒。

“裂果枣每斤一元收,只要乡亲们捡好,就去拉回来。”郭海燕说,“就是鼓励大家把能收的枣都收回来,不要浪费了这些好资源。”

“这天气,迟不下早不下,枣一开始红上就下雨,枣都烂了,完全没有收成。”76岁的郭兰胜早已不务枣树,去年却靠着红枣收入了5000多元。他说:“都卖给海燕了,他好的也要,不好的也要。”

“只要我的生意好,大家就有钱赚。”郭海燕说,“去年在村上收了4万多斤枣,共酿了五六吨酒,销售额40余万元。红枣酒的市场不错,我们正在考虑和村民进行‘以枣换酒’的合作方式,我只收取加工费,这样大家的收入就能更高一些,我的资金压力也会小一些。”

如今,在秋雨中散落的无人问津的红枣,因为多挣了“一块钱”,又被枣农们重新捡拾起来……

眺望着母亲河,延川的红枣产业,总能在发展的落差中找到奔流的动能。

延川县红枣技术推广和产业营销服务中心主任李向前说,目前,红枣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2022年,全县红枣产量1.5万吨,产值1.2亿元。(记者 刘小艳 乔建虎)

责任编辑:寇诗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