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州-安康结对帮扶视角浅析安康富硒农特产品销售对策
发布于:2023-12-12 15:09   来源:陕西网   作者:第六批陕西赴江苏挂职工作队安康工作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安康是天然富硒有机农产品最佳生产区,但长期以来农产品经营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低,富硒农产品在益农增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充分发挥农产品富硒优势,做好安康“土特产”产销工作,可以说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一招。

一、安康市区位和富硒产业发展优势

安康地处陕西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江穿境而过,处于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的中间位置,既是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陕南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全市81%的土壤中含硒量达到中高以上水平,富硒土壤面积大、土层厚、硒浓度适中、易于植物吸收,是全国少有的天然富硒有机农产品生产区,被誉为“中国硒谷”。富硒农特产品种类丰富,富硒产业发展基础雄厚。

二、常州市消费市场状况调查分析

(一)常州市市民消费状况。近年来,常州市居民消费水平在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增速较快,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巨大,但农业整体呈现自给率较低,缺口大,本地农业产出已无法满足本市居民日常消费及工业生产需求。

(二)安康农特产品在常州经销现状。安康农特产品经销体系基本实现市域内全覆盖,但下沉市场零售业态不丰富,富硒特色市场效应不突出,与其他区域农产品竞争呈现同质化,各品类占日常销售份额较为均衡,未出现爆款或是畅销单品。通过对常州消费者购买意愿调查分析可知,在销售终端市场,安康农特产品知名度不高,消费群体认可度较低,转化率低,市场占有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安康富硒农特产品开拓常州市场具备的优势

(一)苏陕协作带来帮扶政策便利。“十四五”以来,苏陕两省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协作拓展,常州市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等方面出台多项政策给予有力支持。

(二)安康产业发展保障产品供给。安康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围绕富硒茶、水、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等六大富硒和县域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富硒产业融合发展,为“陕货入苏”持续提供优质丰富的富硒农特产品。

(三)两端共建探索营销模式创新。安康赴常州挂职工作组今年重点推动安康优质农产品进常州工作,通过开设安康消费帮扶馆、举办“安康特色富硒农产品、美食暨文化旅游推介会”等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广泛的民间交流互动,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和欢迎。同时有效做好引导保障,邀请常州生产销售企业到安康实地考察,推动生产端与销售端资源互联共享,共同探索原产地、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分工合作、稳定客户、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四、安康市富硒农产品在常州消费市场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年来,随着安康赴常州挂职工作组推动的安康富硒农特产品“九进”活动不断深入,调研组深切感受到当下安康富硒农特产品在常州销售面临着量小、价高、安全溯源时间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低、综合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简要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供给和需求错位。安康输入常州的产品中,米面粮油、猪肉及菌类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目前未能对常州消费供给体系形成有效补充。且安康农特产品在常州销售额与两地政府推动力度呈明显正相关性,行政力量在消费帮扶的需求端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末端零售比例较小,市民自主消费需求偏低。

(二)产品竞争力不足。安康市属于秦巴连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晚、深加工能力弱、地域品牌知名度低,相当一部分扶贫产业还停留在产业链上游环节,普遍面临着规模化不足、生产成本过高、产品附加值过低的问题,且安康富硒概念并未被常州消费者普遍接受,在常州市场中出现初级产品空白、中级产品定价偏高、高端产品无知名度的三重困境。

(三)“坐商”思维难改变。安康、常州两地政府积极为消费帮扶搭建的平台、拓展的渠道,在有效刺激农特产品输出同时,也使部分企业丧失危机感,生产与服务缺乏主动性,销售单纯依赖政府牵线搭桥,仅满足于“我产你卖”的现状,不主动调研市场,不参与营销活动,不巩固销售渠道,不收集消费者反馈,不关心新产品研发,存在严重的“坐商”思维。

五、对策及建议

苏陕协作消费帮扶正进入市场主导型阶段,为实现消费帮扶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遵从价值规律,让消费者真心觉得物有所值,才是拓展销路、提升竞争力的唯一路径。

(一)加强区域协作,迈向资源整合新模式。坚持加强区域合作,富硒农业产业发展是涉及“产加销游”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有省市层面配套政策支持,又要各县区能够摒弃本位主义,确立正确的目标导向;注重各方的利益保障,统筹种养产业与乡村旅游、规模种植与农产品加工、农业与服务业等相关性资源调配,促进地区富硒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益化发展,形成富硒产业有机整体,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新高地。重视链主企业的选择与培育,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自由竞争,推动行业内部兼并重组,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规模化生产、集群式发展;主动制定行业标准设立准入门槛,对会员单位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严守富硒品牌、严格产品质量、严控产品数量,塑造安康市富硒产品的稀有性,提升安康市富硒产品的内在价值。

(三)鼓励产学研用,开辟技术竞争新维度。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鼓励企业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发挥好“国家级首席专家+地方学科带头人+科研推广单位+现代经营主体”的协同创新产业发展体系作用;重视产业应用新技术的推广,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学会借力最新科技成果,及时开展技术更新,稳步推进适用技术落地,要全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突破现有竞争维度,真正实现赋能增效。

(四)创新产销模式,探索企业发展新增量。摸索可持续的帮扶模式,共同构建由供给到需求的完整链条,真正实现转型增效,推动现有产销模式转变,致力推动人才、资本、技术双向奔赴,互融互补互通,通过打破固有生产销售模式,释放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奖补激励作用,利用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税收激励、估值调整协议等多重手段,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农业主体经营,利用市场运营规范上下游产业链的形成,增强各环节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创新渠道铺设模式,尝试在常州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社区店中拓展销售渠道,争取进入其供应链中完成市场下沉,在通过后期销售中塑品牌立口碑,逐步扩大中低端市场份额。

(五)树立品牌意识,激发富硒产业新动能。推动品牌建设,我国富硒产业普遍缺乏知名品牌,各地方特色品牌仍未打通全国市场,和消费者之间仍存在一定障碍,竞品间未实质产生差异化区隔,亟待开展品牌开发规划,引进知名品牌开展合作,抢抓领跑发展的关键机遇。严抓品牌授权,在推动公用品牌授权时,建议加强公用品牌管理,要有标准、有指标、有指导、有保护,为企业制定明确操作指引,切忌肆意授权、疏于监管,盲目提升数量导致质量滑坡,成为“五常大米”“阳澄湖大闸蟹”似的失败案例;推进品牌赋能,要打破固定思维,丰富产品功能属性,增加与消费者互动,唤起情感联结增强消费动机,赋予产品新的竞争力。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