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延安精神强党建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延安大学推行“三问三解”党建工作小记

发布于:2023-12-12 16:42   来源:陕西党建网   作者:叶四青 李朝琴 燕柳希

阳光照耀,雨水勤浇灌,满园的花儿灿烂绽放,芬芳远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大学以党建为抓手,80多年风雨征程中与中国革命建设同呼吸共命运,奏响了“党办大学、奉献家园”的雄浑乐章,筑起了革命圣地的瑰丽雄伟风景。

赓续红色血脉,书写崭新篇章。近年来,延安大学坚持用延安精神强党建,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日常教育教学和服务师生志愿服务中发挥“两个作用”,推进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全校21个二级党委“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山丹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延安精神加油站”“黄土高原文艺轻骑兵”等党员志愿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展现活力;培育打造用延安精神强党建特色品牌、示范党组织,“新时代延安精神‘加油站’赋能‘博士服务团’埋头苦干服务地方”等3项党建创新项目广受社会好评。由延安大学文学院发起的“三问三解”党建工作模式,教师走进宿舍和学生面对面问思想、问学业、问生活,为学生解思想疑虑、解学业难题、解生活困难,解答了学生的各项难题,也为思想教育、服务学生、改进工作、“三全”育人提供了平台。

思政课开到了宿舍里,让爱的河流在学生们心上流过

“这周导师来找我们谈话,你们准备讲什么?”“在我们建议下,校园里充电桩多了,食堂饭菜的种类也更丰富了,是要好好想想下个意见建议怎么提……”初冬时节,寒冷的北风为陕北大地笼罩了灰蒙蒙的色彩,然而,在延安大学文学院的各个宿舍里,暖气暖意融融,学生们扬着明艳快乐的笑脸、七嘴八舌的热闹讨论着“三问三解”进宿舍的场景,欢快愉悦的河流在静静流淌……

2023年11月20日晚,在学生们的一片期待声中,在延安大学新校区2号公寓楼1楼党员学习坊,文学院教师党员组队与学生亲密交流座谈。“我想考研,不知道该报哪所学校,想要听下老师的建议?”“作为一名新的大学生,我想更快了解延安历史,应该阅读哪些书籍?”座谈会上,老师有问必答,学生踊跃提问。“老师们经常通过集体座谈、开展思政课堂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座谈会上,文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研究生盛俊阁自豪地说。

文学院“三问三解”党建进公寓模式已持续数年时间,学院联合学校机关党委的党员教师和各个班级的学生,依托学生公寓“党员工作坊”展开师生座谈会、谈心谈话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交流沟通模式。宿舍区域环境舒适放松,学生畅所欲言,不仅解答了学生的各项难题,也为学校、学院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方向。教师党员结合国家学校学院的政策,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道德修养;解答学生的学业难题,指导学生合理规划学业生涯;解答学生的生活困顿,让学生反馈有渠道,问题有落实。

盛俊阁说,入大学后,正是不间断深层次的交流,启发了他对延安这片热土和这片热土所孕育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让他意识到要自发去品读红色经典,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上大学的四年里,他认真学习并成功考上了研究生,同时成为了一名党员,他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志愿服务工作,自身能力在学习锻炼中迅速成长。

“每次见到郭老师,他总是询问我的学习情况,关注着我的学习成长,让我觉得考研路上我并不是在孤军奋战。”延安大学新闻学专业出身的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23级研究生刘雨露,曾经因跨专业考研而迷茫过,向本科时的导师郭小良倾诉后,对方鼓励她根据兴趣选择广播语言和方言传播为研究方向,这让她瞬间豁然开朗,不再因学业问题而迷惘。

“谢谢老师,这笔钱解决了我目前的一个大难题,在几个月内我的生活费不用愁了。”2021级学生李雯感激地对班主任李朝琴说。李雯经历了丧亲之痛和经济困境,李朝琴通过侧面打听了解情况,联系学校申请临时困难补助,陪同她一起走过最难过的时光,帮助她迅速调整状态,迎接学业和人生新的机遇和挑战。盛俊阁说,“因为平时有老师定期询问学生的生活状况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才能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我们大学时代的自由比高中生变多了,但老师对我们的爱并没有变少。”

文学院党委书记党子奇说,文学院“三问三解”党建工作模式是一种党员联系师生的创新渠道。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该举措打通党建“最后一公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而且为学院的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拓宽服务学生的内涵和外延,将会有更多学生受益于此,在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80多年前,“三问三解”已初现

岁月不居,初心昭彰。延安大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毛泽东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9月,先后由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等8所院校合并而成。延安大学的历史从陕北公学成立之日算起,可上溯到1937年9月。

诞生于革命岁月,延安大学在人才培养、服务师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延安大学关心关爱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党为国育才的初衷一脉相承,由延安大学文学院发起的‘三问三解’党建工作模式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延安大学校史馆馆长王蕊说。“以中国女子大学的办学经历为例,我认为‘三问三解’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受到共产党革命理论和抗日救亡爱国运动的感召,全国各地知识女性纷纷涌到延安。1939年7月20日,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女大”)在王家坪举行了开学典礼,来自全国21个省份和海外的近500名学员开心地步入了校园。

“三问三解”一问思想,中国女子大学关注学生的思想建设。

女大的校舍建在山沟里,是3间大教室,阴雨天上课时用作教室,平时吃饭、上课、听报告全是露天。每天清晨5点半,在嘹亮的军号和哨声中,女大学员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在延河岸边的女大操场上、在窑洞前的平台上、在绿意融融的草地上,上课的哨子一吹,学员整齐的行列围成了半圆,她们或坐着矮矮的凳子,有的甚至坐着一块木板,膝盖是大家随身笔记的书桌,手不释卷,革命的理论与她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政治课经常组织各种政治问题、时事问题、各地民运和妇运报告,学校还规定每礼拜一为“救亡日”,以便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讨论。

中国女子大学的专职教师很少,老师主要为社会兼职,中共中央领导人均在女大讲课或作过各个方面的学术报告,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都曾在女大讲中共党史课程。1940年年初,邓颖超就曾到中国女子大学讲授“妇女运动观”这门课程。学校时常聘请校外有经验的老干部来班上,帮助学生体验现实环境,领会革命经验。

“女大还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保证学习成效。学校邀请高级班的学员担任普通班学员的指导员,邀请陕甘宁边区知名人士担任指导员。”王蕊说。“校外指导员每个周来一次学校进入班级,跟同学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现在所做的‘三问三解’有异曲同工之处,拉近着教员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问三解”二问学业,中国女子大学在教育中做到了因材施教。学员的受教育情况参差不齐,为了将学员们个个培养成才,中国女子大学在课程教学方面设置了普通班、高级班、特别班,并安排了不同的课程内容,例如给特别班安排了识字课、政治课、妇女工作等课程,给高级班比普通班多安排了马列主义和党的建设两门课程。

“三问三解”三问生活。“中国女子大学的宿舍床铺用的是木板,而不是我们陕北用的土炕。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湿气,保护女性的身体健康。”王蕊说。中共中央领导人采取各种形式帮助女大和学员解决学习生活难题:毛泽东捐款资助,周恩来捐赠了大量图书,董必武和邓颖超捐出部分薪水,邓小平代表八路军一二九师送给女大一批马匹……

中国女子大学是延安大学的前身之一,它的办学情况是延安大学其他前身的缩影。194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决定:“青干、女大、陕公合并,定名为延安大学,以吴玉章为校长,赵毅敏为副校长。”1943年3月至1944年4月,延安大学经历了两次合并,将鲁迅艺术文学院等五所院校并入延安大学。“三问三解”在崭新的延安大学身上得到体现:面对源源不断涌向延安的进步青年,延安大学首抓政治思想教育,并把政治思想教育看作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从转变学员思想意识的角度出发,将革命理论知识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教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一项基本方针。

抗日战争胜利前,延安大学学习政治理论课占用时间最多时占到全部学校时间的三分之二。同时,党组织结合教学业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和党员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技术教学工作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延安大学建校以来,坚持每周一次班组生活会,时间定在周日晚上,内容是检讨一周以来的言行,这样的班组会各级领导必须参加,通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员与学员之间、干部教师和学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起到沟通思想、消除隔阂、增强团结的重要手段。

步入新时代,更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杨家岭下承传统,宝塔山下继光荣。

经历了迁建、停办、重建等往事,80多年来,延安大学初心不改,坚守使命,一代又一代的延大人前仆后继,为党和国家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为党和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始终秉承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延安大学扎根老区办学育人,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红色育人之路。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学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

新一代的延大人牢记嘱托,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丰富和发展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的优良传统,确立了“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延安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延安精神“一体两翼”铸魂育人模式,形成了延安精神育人的新格局。“文学院‘三问三解’工作模式,是延安精神强党建的创新实践,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促进党建和业务的双融合双驱动,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延安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解文元说。

“三问三解”工作模式在学校党委用延安精神强党建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延安大学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教育理念,让党员教师在学生熟悉轻松的环境中,既走近学生又走进学生。

走近学生,首先要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缕一丝牵思绪,思想的问题是根源问题。在“三问三解”工作模式下,教师可以向学生声情并茂讲述党的主张、政策,以具体案例讲述什么是延安精神,通过交流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且在交流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延安大学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被赞誉为“一红(又红又专)、二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三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四实(基础扎实、为人诚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

学生的每一份成长需求都应被关注。2023年7月,延安大学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党委联合组织两校30多名学生开展“千里计划”暑期下乡调研,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两个选题开展7天基层调研,走访了延安市区和延川县的十余个村,在田间地头、窑洞大棚深入调研,最终完成5万多字的报告,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贡献高校力量。

“跟着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的老师和学长学姐,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科学调查的方法,更被他们专注敬业的态度所感染。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真没想到我也可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希望这样的活动经常开展”,文学院参与其中的学生党员这样感慨。

“在‘三问三解’工作模式下,能解决的问题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持续跟进或向上反馈,上下贯通,在实行的这几年中,师生走得近了,学生的成长被更好地关注了,校园氛围也更加和谐了。”文学院党委书记党子奇说。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要做到眼中有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展诉求能够得到教师的重视与满足,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会在学生的自我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光荣达成。”延安大学党委书记高子伟说。

高子伟表示,延安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延安大学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用延安精神强党建,推动党建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