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开展“标准地”改革
发布于:2023-12-26 18:04   来源:陕西网   作者:王思敏

从拿地到建设仅用时40天。

2023年2月16日,渭南经开区中粮粮谷年加工90万吨小麦及仓储物流项目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023年2月22日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证,2023年3月30日取得施工许可证。

“这样的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谈起项目前期工作,中粮面业(陕西)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感慨颇深,“原本被闲置的土地,采取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方式后,让审批流程更加优化。”

2021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的意见》(陕政办发〔2021〕37号)后,渭南市政府立足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求,紧扣市域工业倍增发展目标,扎实开展“标准地”改革探索实践。

截至目前,渭南市累计完成“标准地”供应45宗3722.4亩,保障了40多个项目落地建设。

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标准地”共性指标

由于渭南工业基础薄弱,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渭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实际情况没有制定“标准地”的具体指标,而是指导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所辖省级以上开发区均按照省市工作方案要求,结合各自实际明确“标准地”共性指标,即由亩均固投、亩均税收、能耗标准、用地标准、容积率构成,在此基础上按照工业门类可增加个性指标,积极探索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

针对“标准地”改革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任务在一线推进、问题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体现”,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对企业固定投资、税收、能耗、科研投入等进行了详细询问,充分听取相关企业对于“标准地”改革的意见建议,对“标准地”涉及的相关基础数据进行了收集汇总。

推行区域评估“6+N”模式 控制性指标“5+X”模式

渭南市加强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以及发改、税务、工信、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沟通衔接,通过评估分析、座谈论证等方式优化指标体系,推行区域评估“6+N”模式、控制性指标“5+X”模式,推动了“标准地”改革的规范推进和扩围提质。

选定工业规划健全、基础配备完善、新型工业集聚发展条件良好的渭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渭南高新北区)作为先行试点区域,率先推进“标准地”改革。积极探索开展“标准地+带方案出让”,首宗95亩工业项目出让公告已于9月22日发布。

在出让“标准地”时与“弹性出让”制度紧密挂钩,鼓励采取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灵活供地,提高配置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多次召开现场交流会、项目观摩会以及工作推进会、协调会、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助推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面开展“标准地”改革。

渭南市自“标准地”改革实施以来,省级以上经开区开展区域评估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不仅降低了企业用地成本,企业从拿地到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平均节约时间30多天,有力保障了项目落地和建设速度,全市营商环境指数不断提升,为渭南高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