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发布于:2024-08-28 16:56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潘英丽)陕西省作为科技教育资源富集的省份,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突破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快速提升,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在2023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中,陕西省高校数量位居全国第4,显示出显著的成果转化实力。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三项改革”的先行探索地,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西工大‘一校’模式”,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彰显。副校长张开富介绍了三个举措,首先是先行先试,以“三项改革”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坚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的理念,将职务科技成果纳入单列管理,单独设置成果转化职称系列,探索横向结余经费出资方式,形成了符合成果转化规律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二是创新实践。通过“转一批”量身定制转化方案,“扶一程”强化校企合作, “帮一把”注重投后赋能。学校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转化过程。三是体系建设。学校创新了科技成果从知识产权形态到股权发展壮大的贯通式管理模式,建立了以科技园为核心的转化体系。通过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实现技术、平台、服务三条链路的贯通,助力科技成果跨越“死亡之谷”。

西安理工大学则通过整合产业投资资金和市场优势,创新打造了“投资+孵化”模式。这一模式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与陕航集团、秦创原发展公司等企业合作,探索了企业代管运营和股权托管等孵化服务,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进程。截至目前,学校孵化科技企业30余家,撬动市场投资超亿元。例如,张延超教授团队以航空密封专利创办的企业获得了超过2200万元投资,推动了项目快速产业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创新形成了“研究院+公司”的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该模式成功转化了包括膜分离技术、装配式钢结构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孵化了西安金藏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该校近三年的营业收入累计达到8.5亿元。其中,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涉及节能环保、医疗器械、资源回收等领域,市场估值超过40亿元,并正在加快筹备IPO工作。

陕西科技大学通过实施“一院一市(区)”战略,建立了“四链”融合平台支撑体系,与多个城市和企业共建技术转移分中心。学校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了多个成果转化创新团队,积极推动产业链的补链、延链和强链。2023年,学校横向到账经费较2020年增长了三倍,孵化科创企业31家,取得了显著成效。

西安科技大学依托能源产业聚集区,创建了榆林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利用研究院。通过科创飞地方式,学校在智慧矿区智能矿井、煤炭清洁利用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承担了6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的技术服务规模年均突破1亿元,为陕西省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陕西省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4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4家。“下一步,陕西省教育厅将系统梳理省属高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探索形成的好经验、新模式,在全省高校范围内深化推广,力促高校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孙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