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发布于:2024-01-30 11:39   来源:陕西日报   

宝鸡市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光明社区的一处高标准农田(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吴莎莎摄

1月22日,在宝鸡市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光明社区的一处高标准农田,宽幅沟播的麦苗长势喜人,就像给田野盖上了一层绿色的棉被。放眼望去,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畅通。这里,田间配备有0.8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每隔40米有一个地埋式出水口;田间道路上架设有光伏板;道路两旁竖立着二十四节气展示牌,介绍每个节气相对应的农事活动。微风吹过,农田旁的景台上,风铃随风而动,发出阵阵悦耳的响声,不时有游客在路旁打卡拍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已然在望。

“这块1700亩的土地是金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大丰收,夏粮平均亩产507公斤,秋粮平均亩产650公斤。就在两年前,这里每年只能种一茬小麦,平均亩产只有430公斤。”提到这块农田的巨大变化,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张海涛赞不绝口。“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望天收’地块变为了‘高产田’,让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张海涛告诉记者,以前这里是700余户村民的地,地块细碎、灌溉设施不完善、渠系分散紊乱,利用率低,一年只能种一茬小麦。2022年,金台区将这里划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由村集体统一耕种管理,由金台区农业农村局聘请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管理。

经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系统、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五类工程建设,项目区耕地质量、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新架设的光伏板更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15万元左右的收入。

从2019年起,金台区按照省、市农业部门安排部署,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2023年底,该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8万亩,在建3.5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的不仅是耕地质量,更是管理方式。“动动手指,管理人员就可以在手机小程序上准确地控制批量浇灌,田间管理将变得更轻松。”正在地头检修设备的杨凌天海智慧水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打开手机,向记者演示如何用手机操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云平台。据他介绍,该系统通过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对田块的气象、土壤墒情、养分及用水量等数据进行采集,并传回云平台,管理人员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一键管理,实现轻松种地。

如今,智慧化管理已经成为金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金台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48”智慧工程,着力打造农业大数据储存分析、物联网智慧管理等“四大平台”和植物病虫害测报系统、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八大系统”,并配合先进的种植技术,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高产只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功”,金台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融入了农事体验、观光休闲等农旅融合元素,着力将高标准农田打造为城郊农业网红打卡、农事体验教育、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种植等十大基地,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在位于宝鸡市蟠龙高新区龙源工业园的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擀面皮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一袋袋面粉经过多道工序后变为擀面皮,即将被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主要生产经营宝鸡擀面皮、辣椒油、老面馒头等产品。其中,擀面皮单班日产30万套,年可消化小麦面粉3万余吨。2022年起,企业投资参与金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累计建成6万余亩优质小麦及粮油种植基地,并参与种植全过程监督,对生产的小麦进行订单式收购,使原料质量更加可控。”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煊说,“下一步,企业将继续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设农业观光和农事体验等项目,走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建好更要管好。金台区坚持建管并重,注重建后管护,建立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管护机制,逐级签订管护协议,严格落实管护责任,确保高标准农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

“今年,金台区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积极探索粮食规模化经营,在粮食产能提升上下功夫,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描绘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谦风学说。(记者  吴莎莎  实习生  李宁萱)

责任编辑:寇诗涵